承乾帝即位后的第一次大朝会,气氛与登基大典时又自不同。少了那份剑拔弩张的肃杀与不确定性,多了几分新朝伊始、论功行赏的期待与躁动。太和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目光皆有意无意地投向御座之上那抹明黄色的年轻身影,以及他手中那份即将决定许多人命运走向的封赏诏书。
萧景琰端坐龙椅,冕旒早已除去,露出清晰而略显疲惫的面容。他目光平静地扫过殿下众臣,将那些或激动、或忐忑、或隐藏着嫉妒与不满的眼神尽收眼底。他手中握着的不只是一份名单,更是平衡朝局、巩固皇权的第一步棋。
林夙依旧站在御座侧后方的阴影里,位置并不显眼,却足以让他将整个朝堂的反应看得分明。他垂着眼睑,似在养神,但微微抿紧的唇线和袖中不自觉蜷起的手指,泄露了他身体的不适与精神的紧绷。昨日下午,东厂雷厉风行地处置了那份名单上的叛党,血染刑场,哀嚎之声似乎至今仍在皇城角落隐隐回荡。他知道,今日这封赏之下,必然暗藏着针对那场血腥清洗的反噬。
高公公手持圣旨,上前一步,尖细而清晰的声音再次响彻大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嗣承大统,仰赖祖宗庇佑,文武效忠。兹有诸臣,于戡乱定策之际,忠勇奋发,功绩卓着,宜加恩赉,以昭激劝……”
封赏从军方开始,这是稳定局面的基石。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赵怀安,忠勇果毅,护驾有功,擢升为殿前司都指挥使,赐爵一等忠勇伯,赏黄金千两,锦缎五百匹。”
殿前司都指挥使,掌宫廷禁卫,地位至关重要。赵怀安出列,单膝跪地,声音洪亮:“臣,谢陛下隆恩!必当竭诚尽力,护卫陛下,拱卫宫禁!”他本就深受景琰信任,此次擢升实至名归,无人敢有异议。军方一派,不少将领面露振奋之色。
“戍边大将秦岳,忠心体国,率部驰援,平定京畿叛乱,功在社稷。加封太子太保,仍总制北疆军务,赐爵一等靖安侯,世袭罔替,赏黄金两千两,良田千顷。”
太子太保虽是虚衔,却地位尊崇;靖安侯的爵位更是显赫,尤其是“世袭罔替”四字,足见恩宠。秦岳远在边关,由其副将代为叩谢皇恩。此举明确传递出新帝对军功的看重和对边境安稳的依赖。
接着是文臣与谋士。
“翰林院编修柳文渊,学识渊博,参赞机要,于舆论引导有功。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入内阁参预机务,赐宅邸一座,白银五千两。”
直接从清贵的翰林编修跃升为礼部侍郎并进入权力核心的内阁,这升迁速度堪称惊人。柳文渊出列,深深叩首,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臣,柳文渊,叩谢陛下天恩!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代表了那些早期投靠、且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子,此举意在向天下昭示新帝用人不拘一格的决心。
“原东宫属官杜衡,精于筹算,掌管度支,于暗中调度粮草物资有功。擢升为户部左侍郎,赐金银玉帛若干。”
杜衡的提拔在情理之中,钱粮永远是命脉。他沉稳谢恩,并无太多波澜。
随后是一些在宫变中立场坚定、或提供了关键信息的中低级官员和宫廷侍卫,皆按功劳大小,各有升迁赏赐。整个大殿气氛热烈,受赏者感激涕零,未受赏者亦看到希望,似乎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当高公公念到下一个名字时,殿内的气氛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市井义士石虎,率众协助城防,阻遏叛军,忠义可嘉。特赐‘忠义郎’勋爵,赏黄金五百两,京中宅邸一座,良田三百顷,准其麾下子弟择优入军中效力。”
一个市井游侠,竟得封勋爵(虽是低等荣誉爵位),还得赐田宅,甚至子弟有了出身之路。这恩赏不可谓不厚。一些出身清贵的文官微微蹙眉,但念及其确实有功,且未授予实职,尚可接受。石虎本人并未在场,由其委托人代为叩谢。
封赏名单似乎接近尾声。大部分有功之臣都已得到应有的回报,殿内洋溢着一种功成名就的满足感。许多人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了御座旁那个始终沉默的身影。
林夙。
昨夜东厂的血腥手段早已传开,谁都清楚,这位看似低调的太监,才是新帝身边最锋利的那把刀,也是昨夜宫变中运筹帷幄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封赏,将直接体现新帝对宦官势力的态度,以及对“非常手段”的认可程度。
高公公的声音顿了顿,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聚焦的期待,他继续宣读:
“司礼监随堂太监林夙,秉性忠勤,机敏果决,于戡乱护驾、稳定宫闱诸事中,夙夜匪懈,功绩昭着……”
来了!所有人心头一紧。
“……特赐蟒袍一袭,玉带一条,准其提督东厂,暂领司礼监掌印事。赏内帑金银珠玉若干。”
旨意宣读完毕,大殿内出现了一瞬间的寂静。
蟒袍玉带,是内官极高的荣耀,通常非掌印太监不得服用。提督东厂,更是赋予了极大的监察缉捕之权。而“暂领司礼监掌印事”,意味着他实际上已经接管了内廷最高机构,只差一个正式的名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