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冰原星图与共生之壤
星槎的舷窗凝结着一层薄薄的光雾。不是玻璃起雾,是地脉能量与星际尘埃碰撞产生的冰晶,每一粒都在折射望舒星的银辉,像无数微型棱镜在窗上拼出流动的星图。陈景明的指尖划过窗面,冰晶瞬间融化成青色的液滴,顺着玻璃的纹路游走,在下方汇聚成璇玑铜盘的形状——这是星槎进入望舒星引力范围后,地脉导航系统的第三次自我校准。
“还有七十二分钟进入同步轨道。”周砚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震颤,他面前的全息屏幕上,望舒星的三维模型正不断刷新细节:大气层中21%的氧气含量标注着翡翠色的刻度,液态水形成的蓝白色纹路像大地的血管,而北极那片暗斑已清晰成巨型六边形结构,边缘的水晶塔阵列在红外成像里亮如白昼,“地脉扫描显示,望舒星的地核自转方向与地球完全一致,连地磁场的极性翻转周期都相差不到百年。”他调出对比图,地球与望舒星的地脉主干在屏幕上重叠,青绿色与银白色的光带如同双生藤蔓,“守契人当年选址时,简直是在宇宙里找了个地球的镜像。”
林薇的鱼符悬浮在控制台中央,投射出的光网正与望舒星的磁场频率共振。网眼间跳动的红点越来越密集,每个红点都对应着一座水晶塔的坐标,而红点连成的轨迹,竟与她掌心“契”字印记的纹路完美重合。“它们在引导我们。”她轻触其中一个闪烁最剧烈的红点,光网突然弹出一段动态影像:冰原上的水晶塔正依次亮起,塔尖喷射的等离子体在天空中画出螺旋状的光轨,轨迹的终点是一片被冰穹覆盖的盆地——那里正是信号源最初定位的坐标。
“是 landing zone(着陆区)。”周砚将坐标输入导航系统,星槎的引擎发出低沉的嗡鸣,原本青绿色的尾焰渐渐染上银白色,与望舒星的地脉能量频率同步,“守契人在调整大气密度,给我们开辟了一条无湍流航道。”
陈景明的目光落在驾驶舱中央的银灰色球体上。这是从归墟带来的“茧”核心,此刻正悬浮在半空中,表面的薄膜不断吞吐着星槎内部的空气,每次收缩都会发出细微的“啵”声——与“茧语”数据库里编号734的音频完全一致。他知道,这是“茧”里的生物在感知新的环境,是它们对即将到来的“共生”发出的序曲。
“听。”林薇突然按住耳机,星槎的外部拾音器传来一阵悠远的共鸣。不是机械声,是无数水晶塔同时振动产生的和声,音色比天文台收到的声波更清亮,像有千万支冰笛在冰原上齐鸣。鱼符自动将声波转换成频谱图,图上的波峰组成了一行古老的篆字:“天枢已开,地脉相迎。”
当星槎穿透望舒星的云层,陈景明终于看清了这颗星球的真容。没有想象中的陌生地貌,北极冰原的轮廓竟与地球格陵兰岛的卫星图像有七分相似,只是覆盖地表的不是普通冰层,而是半透明的水晶矿脉,阳光透过冰层折射出七彩的光带,在地面织成巨大的星图。那些之前在红外图里看到的水晶塔,此刻如同一排排冰铸的琴键,塔尖的等离子体正随着和声的节奏起落。
“是‘星轨共鸣塔’。”陈景明放大璇玑铜盘的投影,铜盘上的金线正与水晶塔的排列一一对应,“守契人用水晶的压电效应放大地脉能量,这些塔既是信号发射站,也是宇宙航线的航标。”
星槎在盆地边缘缓缓降落。着陆舱接触地面时没有产生冲击,而是被一层柔软的银白色气垫托住——那是水晶矿脉释放的等离子体,像给星槎铺上了一层星尘织成的地毯。舱门打开的瞬间,冰原的寒风裹挟着淡淡的臭氧味涌入,风中夹杂着细微的晶体碎屑,落在皮肤上凉丝丝的,却不会融化,反而像有生命般顺着毛孔轻轻钻进去,与体内的地脉能量产生奇妙的共鸣。
“空气成分适配度99%。”周砚看着便携检测仪的数据,眼中闪过一丝惊叹,“连微生物的蛋白质结构都与地球古菌高度同源。守契人不仅复制了地貌,连生态系统都做了‘地球化’改造。”
冰原上早已站满了迎接的身影。不是想象中奇形怪状的外星生物,而是与人类身形相似的类人生物,他们披着由水晶纤维织成的铠甲,铠甲表面的冰裂纹路随呼吸闪烁,额头的“归”字印记泛着与陈景明同款的青光,只是色泽更偏银白,像淬了极地的寒辉。为首的正是影像中那个摘下头盔的守契人,他的面容与人类几乎无异,只是瞳孔是剔透的冰蓝色,里面浮动着与水晶塔相同的螺旋纹。
“陈景明,林薇,周砚。”守契人的声音直接在三人脑海中响起,不是通过声波,而是地脉能量传递的意识流,“我是望舒星守契人的现任执印者,名唤‘冰魄’。”他抬手示意,身后的水晶塔突然齐齐转向,塔尖的等离子体在天空中投射出一幅动态星图——四万八千年前,一群守契人驾驶星槎离开地球,穿越小行星带时遭遇陨石雨,部分星槎偏离航线,最终降落在望舒星的场景历历在目,“我们的祖先用了三代人的时间,才在这里重建地脉系统。水晶矿是望舒星的‘龙骨’,就像地球的青铜矿脉,能储存并放大地脉能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