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星信与茧声
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在子夜时分发出刺耳的警报。不是机械故障的蜂鸣,是数据洪流冲击服务器的尖啸——那些来自紫星云方向的回应信号,正以几何级数暴涨,频谱图上的脉冲波像突然绽放的烟花,在屏幕上炸开无数道金色纹路。
“峰值超过阈值三百倍!”年轻的观测员手指悬在紧急制动按钮上,声音发颤,“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规律,是……有结构的编码!”
陈景明盯着主屏幕上的三维频谱模型。那些跳动的脉冲不是无序的噪音,正以某种复杂的算法排列,像一串用星辰书写的摩尔斯电码。更惊人的是,当他将璇玑铜盘贴近屏幕时,铜盘上的金线突然跃起,顺着频谱的纹路游走,在空气中勾勒出半张星图——与归墟银灰色球体表面的脉络重合度高达98%。
“是守契人的通用语。”他指尖点过金线交汇的节点,每个节点都对应着一组脉冲,“他们在重复发送同一个坐标,附带一段……类似星图的信息。”
周砚迅速接入全球天文网络,将信号源定位在紫星云外围的一颗类地行星。行星的参数在屏幕上滚动:公转周期387地球日,大气成分含21%氧气,地表有液态水痕迹,甚至连地轴倾斜角都与地球相差不到3度。“这颗星在数据库里标记为‘望舒’,古希腊天文学家曾猜测它存在生命迹象,但从未收到过信号。”他放大行星的红外成像图,北极区域有一片规则的暗斑,形状酷似石峁遗址的夯土城墙,“看这里,像不像人为建造的结构?”
林薇的鱼符突然脱离掌心,悬浮在屏幕前。鱼符投射的光网与望舒星的成像图重叠时,暗斑区域亮起无数红点,组成与复活节岛石像眼眶相同的六边形阵列。“是‘信标’。”她指尖轻触其中一个红点,光网弹出一行甲骨文,“守契人在那里建造了地脉中继站,这些红点是能量塔的位置,和石峁的发射塔功能相同。”
射电望远镜的警报声突然变调。原本规律的脉冲信号里,混入了一段低频声波,通过天文台的音响设备扩散开来——不是刺耳的噪音,是类似编钟与管风琴的合奏,音色与石峁出土的青铜编钟同源,却多了种金属共振的冷冽感。
“声波里藏着坐标修正参数。”陈景明的掌心印记突然发烫,青色光带顺着耳机线爬向频谱仪,“他们在调整轨道,这不是静态坐标,是实时航线!”
窗外的夜空突然亮了。不是月光,是极地才有的极光突然出现在北纬38度的天文台上空,绿色光带里浮动着无数细小的光斑,每个光斑都是一个微型星图。观测员们纷纷涌到露台,有人举起相机,却发现镜头里的极光会自动聚焦——那些光斑在照片里组成了一行篆字:“三契者亲启”。
“是定向投影。”周砚调出大气电离层数据,极光的粒子密度在天文台上空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全息屏幕,“望舒星的信号不仅携带信息,还在主动调整地球的电离层,把这里变成了接收站。”
林薇的鱼符突然投射出一段动态影像:望舒星的北极冰原上,数百座水晶塔组成的阵列正在发光,塔尖喷射的等离子体在大气层中画出螺旋状的轨迹,与石峁祭台的光纹完全对称。影像的最后,一个披着冰晶铠甲的类人生物对着镜头抬起手,掌心浮现出与陈景明同款的“归”字印记,只是色泽偏银白,像淬了霜的金属。
“守契人的分支。”陈景明放大影像里的铠甲纹路,那些冰裂纹路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纹理一致,“四万八千年前,他们带着‘归’字印记迁徙到了望舒星,用当地的水晶矿建造了地脉系统。”
射电望远镜的信号突然中断。不是信号消失,是所有数据都被压缩成了一个发光的球体,悬浮在控制台上方。球体炸开的瞬间,无数银色数据流像瀑布般倾泻而下,自动注入天文台的数据库。最顶端的文件夹命名为“茧语”,点开后是上万段音频文件,播放时发出类似气泡破裂的轻响——与归墟里那些透明“茧”的震动频率完全一致。
“是其他文明的语言样本。”林薇颤抖着点开一段音频,鱼符立刻投射出对应的波形图,“望舒星的守契人一直在收集宇宙文明的信息,这些‘茧语’是翻译密钥!”
凌晨三点,卡洛斯的加密通讯切入系统。他的背景是南极科考站的冰穹,身后的巨型冰芯样本正在发光,冰纹里浮现出与望舒星水晶塔相同的螺旋纹。“南极冰盖下的地脉节点被激活了。”他举起一个冰钻样本,里面冻着的气泡正在播放一段低频信号,与天文台收到的声波完全同步,“全球十七处遗址的地脉能量都在向两极汇聚,像在搭建能量桥。”
陈景明突然想起父亲笔记里的插图:地球南北极被朱砂线连接,形成一个贯穿地轴的漩涡。他调出地脉监测图,果然,从石峁延伸的青绿色光带正顺着经线向北流动,与南极冰盖升起的白光在北极点交汇,形成一道横贯大气层的光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