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七年,寒风卷着零星的雪花,敲打着保密局大楼的窗户,发出细碎而持续的声响,如同无数鬼魅在低语。大楼内,大部分办公室已陷入黑暗,只有零星几个窗口还亮着灯,像黑暗中窥视的眼睛。
郑耀先坐在行动处处长办公室里,台灯的光晕将他半个身子笼罩在暖黄中,另外半边却隐没在深沉的阴影里,恰似他此刻的处境。桌上摊开着“堡垒计划”的部分非核心文件,他手持红蓝铅笔,不时在上面勾画,做出认真研读的姿态。然而,他的大部分心神,都系在傍晚那次“盲投”上。
烟盒是否安全送达?“镰刀”罗中立能否顺利接收并破译?“堡垒计划”的核心内容必须尽快告知组织,以便应对。每一次等待,都是对神经的极致煎熬。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节奏熟悉。
“进。”
刘宝和推门而入,带来一身室外的寒气,脸色却有些兴奋:“处座,黑市那边,有眉目了!”
郑耀先精神一振,放下笔:“讲。”
“我们的人摸到了一条线,”刘宝和压低声音,“最近确实有一批美制特种炸药和雷管,通过芜湖那边的码头,流入了南京。量不大,但型号很新,不是一般江湖势力能搞到的。接手的是个新面孔,手法很干净,没留下什么尾巴,只知道最后消失在城南一带。”
城南?那里鱼龙混杂,棚户区、小作坊、废弃仓库林立,确实是藏匿的好地方,但搜查难度也极大。
“还有,”刘宝和补充道,“在查这批炸药的时候,意外听到一个消息,说有个以前跟过沈醉、后来洗白做了小生意的家伙,最近突然阔绰起来,还在打听去香港的船票。”
沈醉的旧部?在这个敏感时期?郑耀先敏锐地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这像是“清道夫”计划故意抛出的诱饵,还是“影子的影子”在趁机清理门户或转移资产?
“盯住这个人,还有城南那片,撒开网,秘密摸排,重点查近期租用的仓库、偏僻的院落。注意,不要打草惊蛇。”郑耀先下令。他决定咬住这个饵,看看背后究竟连着哪根线。
“明白!”刘宝和领命而去。
办公室重归寂静。郑耀先揉了揉眉心,林寒那张隐藏在镜片后的脸浮现在脑海。“清道夫”……它不像刀光剑影,更像缓慢收紧的绞索,利用规则、舆论和无法辩驳的“巧合”,一点点将人逼入绝境。他必须比林寒更快。
与此同时,电讯处“技术侦防中心”的值班室内,刘铭章也面临着无形的压力。林寒派来的“专家小组”虽然表面上撤了,但他知道,自己经手的每一份信号记录、每一次频率调整,都可能被后台监控。他像在玻璃房子里跳舞,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准且合乎逻辑。
他面前摆着一份需要提交的常规频谱监测周报。在撰写过程中,他巧妙地嵌入了一段经过加密的、关于“堡垒计划”中提及的几个备用联络频率的预警信息。这段信息混杂在大量真实的、无关紧要的频谱噪音分析数据中,如同水滴融入大海。只有知道特定解密规则的人,才能从中提取出有效情报。这是他利用职务之便,构建的一条极其缓慢但相对安全的信息通道。
就在他准备提交报告时,电讯处内勤通知要求所有核心技术人员,包括他,明天上午参加一个由林寒亲自主持的“最新侦测技术内部研讨会”,并要求每人就近期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点或异常现象”准备简短发言。
刘铭章推了推眼镜,眼神凝重。这分明是一场“考试”,或者说,是一场围猎。林寒要在所有技术骨干面前,逼他露出破绽,或者找出他技术分析中任何可以被曲解的“疑点”。
他必须准备一份天衣无缝的发言稿,既要展现专业能力,又要堵住所有可能被攻击的漏洞。这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
第二天上午,技术研讨会在一间小会议室举行。林寒坐在主位,下面坐着电讯处的十余名技术骨干。气氛严肃,甚至有些压抑。
刘铭章的发言被安排在中间。他走到台前,神色平静,开始阐述他近期对城市背景电磁噪音的建模分析工作,内容高度专业,数据翔实,逻辑严谨。他绝口不提任何敏感信号,只聚焦于纯粹的技术理论和方法论。
当他发言结束,林寒率先鼓起掌,脸上带着赞赏的笑容:“很好,铭章的研究总是能给人启发。不过,”他话锋一转,拿起一份档案,“我这里有一份前段时间,哦,就是乙三仓库事件前后的城区信号记录备份。我发现其中有一个非常微弱的、未经识别的信号碎片,出现时间和你报告中提到的某个噪音峰值时间点很接近。不知道铭章你对这个信号碎片有没有印象?或者,在你的模型里,它是否可以被归类为某种新型的干扰模式?”
林寒将一份打印出来的频谱图片段递给刘铭章。那确实是一个极其微弱、几乎湮没在噪音中的信号,其特征非常模糊,但刘铭章一眼就认出,那是他之前为了掩护真正行动而生成的众多干扰信号之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