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继续这般下去,财政体系终将崩溃,整个大明也将陷入混乱。
更别说,组建新机构所耗费的军饷粮草。
那将是一笔难以估量的巨额开支。
人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国库早晚会被掏空。
身为臣子,忠言逆耳理应担当。
哪怕因此触怒殿下,他也必须将利害说清说透!
“吕尚书。”
“家国大事,本宫岂能不懂?”
“你安心。”
“我们暂且不谈此事,先议山东赈灾之事。”
朱标望向吕昶,眼神中透着安抚之意,随后转身面对众臣高声道:“本宫手头有一份来自锦衣卫的密报,此事若成,足以充实国库,不但能解决赈灾所需,更能支持父皇三路大军平叛。诸位是否愿听?”
此话一出,胡惟庸脸色骤变。
一旁的汪广洋也难掩神色。
这哪里是什么锦衣卫的密报。
分明是一封要命的信!
“太子殿下!齐王殿下!”
“臣愿捐三十万两白银!”
沐英挺身而出,向朱标拱手道:“臣曾镇守云南,陛下赐予不少珍宝,加上家中积蓄,已变卖为三十万两白银,愿全数捐出,助我大明渡难关!”
“臣徐增寿,替家父募捐四十万两!”
“臣邓文通,替家父筹得四十万两!”
“臣冯守正,替家父捐四十万两!”
“微臣冯城,捐三十万两!”
“微臣傅言,代父捐四十万两!”
“微臣常森,代父捐四十万两!”
“臣弟朱樉,捐四十万两。”
“臣弟朱棡,捐四十万两。”
“臣弟朱棣,捐三十万两。”
朱棣面带羞愧,府中能卖的都已变卖,所得不过三十余万两,除去日常开销,仅能捐出三十万两,比起几位兄长和朝中重臣,实在难以比拟。
至于众臣子弟所捐之银,大多为开国之初,朱元璋所赐珍宝。
盛世之时,君王赏赐;危难之时,忠臣献宝!
这是大明的风骨!
这也是大明的脊梁!
“臣弟朱涛,愿捐三百万两白银!”
朱涛也只能无奈起身,缓步走下台阶,穿过重重大臣,站在前列,望向朱标,抱拳说道:“全部捐入国库,用于军需与赈灾。”
三百万两白银!
不愧是富甲一方的齐王!
真不愧被称作大明的小金库!
确实是财大气粗!
“臣胡惟庸,愿捐十万两白银,助国库之需!”
胡惟庸微微一咬牙,随即抱拳向朱标表态。
如今已是进退维谷。
若是不捐。
那才是真正的政治失败!
所以。
这笔银子必须捐。
但也不能捐得太多!
他可不是那些世袭的功臣子弟!
朱元璋赏赐给他的东西实在有限!
若是捐得太多,反而惹人注意,也是一种负担!
“老臣汪广洋愿捐五万两,充作国库之用!”
汪广洋也咬咬牙。他本性贪财,能拿出五万两已是咬牙割肉之举。但胡惟庸既然都开口了,他若不捐,反倒会被比下去。
但他绝不可能比胡惟庸捐得更多!
“各位大人果然心系大明。”
“那本宫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同时,本宫的东宫也捐出二百万两。”
“此事就交由老五来办。”
“协助户部尚书吕昶,将所有募集的银两悉数送入国库,安排专人看管,不要让本宫失望。”
朱标望着下方争先恐后表态的大臣,嘴角浮现一丝笑意。手中拿着锦衣卫递来的奏折,纸上一片空白,一个字都没有。可他似乎有了新的想法——这些争着捐款的大臣,要真说没有猫腻,他是不信的。
“老四。”
“接管锦衣卫之后,给我好好查一查他们。”
“捐款只是个由头。”
“重点是要查出背后的问题。”
“你们几位也不容易,捐了这么多。”
“早朝之后,来我府上一趟,今天捐出的银子,哥给你们补上。银子这东西,我最不缺。”
朱涛声音不大,但胡惟庸等人听得清清楚楚,嘴角不由自主地抽动了一下。不愧是大明的小国库,三百万两白银,说拿就拿。
真够气魄!
“退朝吧。”
朱标轻轻一挥手,又看了朱涛一眼,便转身走进后殿。而那件空印案,却始终没有提。朱涛若有所思,随即也快步跟了上去。
“大哥。”
“你为何不提空印案?”
“这事应尽早处理!”
朱涛看着坐在主位上的朱标,有些不解地说道:“否则将来有人借此做文章,你我未必能压得住!”
“我手中的这本奏折,里面是空白的。”
“可你看看满朝文武,眼神中闪过的慌乱,触目惊心。”
“将空印案暂时搁置,把两个案子合并处理,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揪出背后更大的贪腐之徒。”
“就算父皇不允许,我也必须动手整治这些人!”
“历朝历代的贪官污吏,总能找到他们的动机。但在我大明,连开国功臣也贪得无厌,不是为了自保而故作贪腐,而是实实在在的肆无忌惮地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