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112章 军医内卷:我的草药比你的灵

第一节 药香藏刺

赵军营地的草药味最近浓得化不开,像浸了药汁的棉絮,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鼻尖上,连帐篷的帆布纤维里都渗着这股味道,搓一把都能挤出苦水来。自从林越推广艾灸、用蚕茧线缝合伤口后,越来越多的士兵绕开主帐的军医,直奔他那顶挂着“林记医帐”木牌的小帐篷,连带着胡郎中帐篷里的药碾子都落了层薄灰,黄铜碾槽里的药垢结得发硬,转起来“咯吱——咯吱——”作响,像位年迈的叹惋者在诉说被遗忘的委屈。

胡郎中是营里的老军医,留着一撮山羊胡,山羊胡上总沾着点草药渣,黄的是黄连,绿的是马齿苋,像挂了串微型药捻子,风一吹就颤巍巍的。他最宝贝那件洗得发白的湖蓝色绸缎褂子,领口和袖口都磨出了毛边,却依旧浆洗得笔挺,他总说这是当年给赵国中大夫看病时得的赏赐,藏着他“妙手回春”的荣光。可如今,这荣光被林越那小子的“新名堂”衬得像块褪色的旧布——士兵们更愿意围在林越身边,看他用炭笔在松木板上画草药配比图,听他讲“黄连配马齿苋,3:1效果最好,多一分则苦寒伤胃,少一分则力不足”。

“投机取巧!”胡郎中坐在自己的帐篷里,手指捻着那撮山羊胡,捻得发皱,胡茬子戳得指尖发麻。他面前的梨木药案上摆着本泛黄的《千金方》,书页边缘卷得像波浪,上面的“止泻方”被他用指甲划得密密麻麻,石榴皮配诃子,是他用了二十年的老方子,以前在乡野间也算管用,如今却被林越的“新法子”比得像堆干柴,连烧火都嫌烟大。

“哗啦——”帐帘被猛地掀开,一股夹杂着汗臭和粪便味的热风灌了进来,吹得药案上的草药屑四处飞。一个伤兵捂着肚子冲进来,粗麻裤腿沾着可疑的暗黄色湿痕,裤脚还在往下滴着浑浊的液体,脸色蜡黄得像浸了胆汁,嘴唇干裂起皮,露出里面的红血丝:“胡郎中!您快看看!我喝了林越那小子的药,怎么泻得更厉害了?昨天还能拄着拐走半里地,今天腿都软得像煮烂的面条,肠子像被鞭子抽打着疼,一阵紧过一阵!”

胡郎中的眼睛倏地亮了,像两星被风吹燃的火星,在昏暗中闪了闪。他强压着心头的悸动,接过伤兵手里的粗陶药碗,碗底还剩点深褐色的药渣,混着些细碎的草末。他捏起一点,凑到鼻尖猛嗅——有马齿苋的清苦,像咬了口没成熟的苦瓜;有黄连的涩味,像吞了口生柿子;却还藏着丝不易察觉的腥气,冷飕飕的,像蛇吐信子的味道,钻进鼻腔就不肯出来。

“他给你开的什么方子?”胡郎中的声音有点发紧,指尖无意识地敲着药案,发出“笃笃笃”的响,像在盘算着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案上的铜药臼被震得轻颤,里面的药粉簌簌往下掉。

“说是治湿热腹泻的,就马齿苋配黄连,”伤兵疼得直咧嘴,额头上的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地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湿痕,“还神神叨叨地让按时辰喝,说什么‘巳时喝则药力达于肠,未时喝则伤及脾’,错半点都不行。可我越喝越拉,刚才在帐外排队,没忍住,都拉在裤裆里了……”他说着,脸涨得通红,既有疼的,也有羞的,双手在大腿上蹭来蹭去,想擦去手上的秽物,却越蹭越脏。

胡郎中没接话,喉头动了动,像吞了口唾沫。他转身走到帐篷角落的黑陶药箱前,蹲下身,手指在箱底摸索了半天,摸到一个冰凉的陶罐。罐口用厚麻布塞着,解开布,一股阴寒的气息窜出来,带着点土腥味,像打开了地窖的门。里面是他去年深秋在太行山采的缓泻草,叶子边缘带锯齿,晒干后呈深褐色,性烈如冰,本是对付那些三四天解不出大便的顽固便秘的,此刻却在他掌心里泛着幽幽的暗光,像块能致人死命的黑玉。

“你再去林越那里拿副新药来,”胡郎中把陶罐藏回箱底,用几块压箱底的旧布条盖住,声音压得很低,像怕被帐外的风听见,“就说药凉了,想换副热的。我帮你看看,是不是熬药的法子错了——年轻人毛躁,说不定火候没掌握好,武火太盛伤了药性。”他说得煞有介事,山羊胡都跟着微微颤动,像在为自己的谎言伴奏。

伤兵半信半疑地瘸着腿走了,裤脚的浊水滴在地上,留下一串歪歪扭扭的痕迹。帐帘晃出的风里,带着林越帐篷那边飘来的艾香,清新得让胡郎中眼疼。他捏了捏指尖,刚才摸过缓泻草的地方还留着点涩味,像沾了笔没干的墨,甩都甩不掉。

半个时辰后,伤兵捧着新熬的药回来,粗陶碗冒着袅袅热气,把他的脸熏得模糊不清,像蒙了层纱。胡郎中接过碗,假装用嘴吹凉,袖口下的手却飞快地抖了抖——指甲缝里藏着的缓泻草粉末,像细小的冰碴,悄无声息地滑进深褐色的药汁,瞬间溶得无影无踪,只让那药汁的表面多了层不易察觉的油光,稠了半分。

“喝吧,这次准好。”胡郎中把药碗递回去,脸上堆着虚伪的笑,山羊胡都翘了起来,像只偷到鸡的狐狸,看着猎物一步步走进陷阱。

伤兵渴得厉害,也顾不上烫,端起碗一饮而尽,褐色的药汁顺着嘴角往下流,滴在胡郎中宝贝的湖蓝色绸缎褂子上,烫出个浅黄的印子,像朵丑陋的花。胡郎中看着那印子,心里竟有种莫名的快意,像看着自己的老方子终于压过了林越的“新名堂”,把那小子踩在了脚下。

第二天一早,林越的帐篷就炸开了锅。

十几个伤兵捂着肚子在帐外排队,一个个脸色惨白,嘴唇发青,裤腿上的湿痕比昨天更显眼,有的甚至直接用破布系在腰上,充当临时的尿布,却依旧挡不住秽物往外渗。有人疼得直打滚,在泥地上蹭出一道道深色的痕迹;有人蜷缩在墙角,抱着肚子哼哼,嘴里骂骂咧咧:“什么狗屁新方子!还不如胡郎中的老药管用!”“林越那小子呢?让他出来给个说法!是不是拿我们当小白鼠试药呢?”

林越正在给一个箭伤士兵换药,手里的麻布刚沾上黄连膏,就听见外面的动静,麻布“啪”地掉在草堆上,沾了几根干草。他走出帐篷,晨光刚好照在他脸上,映出他紧绷的下颌线。目光扫过那些疼得龇牙咧嘴的伤兵,眉头猛地蹙起,像被人用手拧了一下——这些人昨天喝药时还好好的,虽然还有点腹泻,但精神头不错,怎么一夜之间全成了这副模样?

“我的药是治腹泻的,怎么会加重?”林越的声音很稳,像块浸了水的石头,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劲,目光像探照灯,扫过每个人手里的空药碗,碗沿还沾着干涸的药渍。

“怎么不会?”胡郎中的声音从人群后钻出来,慢悠悠的,像拖着根沉重的铁链。他拨开围观的士兵,双手背在身后,湖蓝色的绸缎褂子在晨光里晃眼,山羊胡翘得老高,像根骄傲的避雷针,“年轻人,还是太嫩了!草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君药为帅,臣药为将,佐使为兵,可不是随便抓两把草煮煮就行!我早说过,老祖宗的法子不能丢,你们偏不信,现在知道厉害了吧?”

林越没理他,弯腰捡起一个离得最近的药碗,碗沿还沾着点药渣。他捏起药渣凑到鼻尖,那股熟悉的清苦里,果然藏着丝若有若无的腥涩——是缓泻草!他猛地抬头,看向胡郎中,眼神冷得像淬了冰,能把人冻住:“我的药里,被加了别的东西。”

胡郎中的脸“唰”地白了,像被泼了盆冷水,随即又涨成了猪肝色,梗着脖子喊:“你血口喷人!谁看见了?有证据吗?别是自己配错了药,想拉我垫背!我看你是嫉妒我医术比你高,故意栽赃陷害!”

林越看着他,指尖捏紧了那撮药渣,药渣的棱角硌得掌心发疼,渗出血丝都没察觉。他忽然想起扁鹊先生说过的话,那年他发现药圃里的草药总被人偷偷换了品种,好的换成差的,气得直跳脚,想去告诉先生,先生却只淡淡道:“药能救人,亦能害人,辨药易,辨心难。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你且拿出证据来,让人心服口服。”

“证据?”林越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目光扫过围观的士兵,像在清点人数,“好,我给你们看证据。”

第二节 当众对证

营地中央的空地上,被士兵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连巡逻的哨兵都踮着脚往里面瞅,手里的长矛斜斜地靠在肩上,忘了自己的职责。阳光像金粉,洒在每个人脸上,却照不散空气里的火药味,反而让那股紧张的气息更浓了,像堆干柴,就差个火星就能点燃。

林越让人搬来两张青石桌,石桌是从废弃的了望塔上拆下来的,表面还留着刀劈斧凿的痕迹。石桌上摆着两个粗陶碗,碗里盛着深褐色的药汁,表面浮着层细密的泡沫,像刚熬好的浓茶,散发着浓郁的草药味。

“左边这碗,是我原方的药,”林越站在石桌前,声音清亮,像敲在铜钟上,每个字都弹得老远,钻进每个人的耳朵里,“马齿苋配黄连,按3:1的比例,昨天傍晚刚熬的,还热乎着,大家可以过来闻闻,摸摸。”他拿起根干净的桑木筷,搅了搅药汁,褐色的涟漪里浮起细小的药渣,清晰可见,“右边这碗,是昨天让弟兄们拉肚子的药,大家也可以闻闻,对比一下。”

几个胆大的士兵凑过去,先是小心翼翼地闻了闻左边的药,随即皱起眉,咧开嘴:“苦!真苦!”又闻了闻右边的药,眉头皱得更紧:“更涩!还有点腥气,闻着就浑身发冷!”

“右边的药里,多了缓泻草。”林越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油纸是用军粮袋里的油纸撕的,带着点麦香。他打开纸包,里面是些深褐色的碎草,叶缘带着细小的锯齿,断口处呈黄白色:“这种草性寒凉,能通肠,本是治便秘的,像泼在干柴上的油,能让肠子动得快起来。但加在止泻药里,就像往火里泼油,只会让肠子越拉越空,最后连水都拉出来!”

胡郎中站在人群前排,双手背在身后,手背的青筋突突直跳,像两条不安分的蚯蚓。他梗着脖子喊:“你胡说!谁看见我加了?空口白牙,血口喷人!说不定是你自己配错了比例,马齿苋放多了性寒,才让弟兄们拉肚子!我看你是学艺不精,还想赖别人!”

“是不是胡说,试试就知道。”林越的目光转向那十几个捂着肚子的伤兵,眼神里带着安抚,“弟兄们,你们愿意再试一次吗?左边一碗是我的原方药,右边一碗是加了东西的药,喝下去,明天天亮,结果自然分晓。是我林越的错,我认,任凭将军处置;若是有人在背后搞鬼,也该让他露出原形。”

伤兵们面面相觑,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声像群蜜蜂在嗡嗡叫。最后,昨天拉得最厉害、裤裆里都是秽物的那个伤兵咬着牙站出来,破布系着的“尿布”随着他的动作往下滑了滑,他也顾不上了:“我试!林越兄弟,我信你!上次我腿被箭射穿,骨头都露出来了,是你用蚕茧线给我缝的,要是换了别人,我这条腿早废了!我信你的为人!”

有了第一个,其他人也跟着点头,七嘴八舌地说:“我们也试!总得知道是谁在害人!”“对!死也要死个明白!”

胡郎中的脸像被抽了一耳光,白一阵红一阵,山羊胡抖得像风中的茅草。他没想到这些士兵这么信林越,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反驳的话——总不能不让试,那不是不打自招吗?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心里祈祷着会有奇迹发生。

林越让人把药汁分成小碗,粗陶碗在士兵们手里传递,像传递着审判书。伤兵们排着队,一半领左边的药,一半领右边的药。喝左边药的伤兵,药碗刚碰到嘴唇就皱起眉,苦得直咧嘴,舌头都快吐出来了;喝右边药的,却咂咂嘴,说“这药好像没昨天那么苦,就是更涩了”。

“记住你们喝的是哪碗,”林越从怀里掏出个牛皮小本子,是用缴获的秦军文书牛皮封皮做的,上面画着整齐的表格,“等会儿到我这里登记名字,明天一早,我们还在这里集合,谁拉得轻,谁拉得重,拉的是什么样的,一看便知。”他的炭笔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响,像在给真相刻碑,每个笔画都力透纸背。

胡郎中看着林越低头登记的样子,心里像揣了只兔子,七上八下,撞得他五脏六腑都疼。他忽然想起年轻时,扁鹊路过他们营地,曾指着他药圃里的缓泻草说:“此药性烈,用对了是救人刀,能劈开便秘的枷锁;用错了是杀人剑,能斩断病人的生机,医者当慎用,更不可用之于私怨。”当时他只当是老生常谈,左耳进右耳出,现在才明白,那是句沉甸甸的警示,像座山压在他心头。

人群渐渐散去,士兵们的议论声像风吹过麦田,“胡郎中会不会真的……”“林越的方子以前挺管用的,怎么突然就出问题了……”“我看八成是胡郎中嫉妒,搞的鬼!”胡郎中听着这些话,后背的汗把湖蓝色绸缎褂子都浸透了,贴在身上凉飕飕的,像裹了层冰,冻得他骨头缝都疼。

李敢拄着拐杖走过来,枣木拐杖头在地上敲出“笃笃”的响,他用胳膊肘碰了碰林越:“你早料到他会来这手?”他的腿伤还没好利索,走路一瘸一拐,却硬是挤开人群来看热闹。

林越点头,指尖在药碗沿上轻轻摩挲,碗沿的陶土有些粗糙,磨得指尖发痒:“他昨天来看我配药,眼神就不对,像饿狼盯着肉,绿油油的,透着股贪婪和怨毒。我留了个心眼,把原方的药藏了一半在床底下,还偷偷给两个伤兵换了药,没让他们喝被动过手脚的,算是对照组。”他翻开本子,上面果然记着两个名字,旁边标着“备用草药,未泻,粪便成形”,字迹清晰,“先生教过我,‘防人之心不可无,但医者的底线不能破’,我没害人的心,却不能没有防人的脑子,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夕阳把两个药碗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道等待判决的影子,在地上匍匐。林越看着那碗加了缓泻草的药汁,忽然觉得,比草药更需要辨别的,是人心。人心这味药,比黄连还苦,比缓泻草还烈,稍不留神,就会被它毒害,万劫不复。

第三节 真伪立判

天刚蒙蒙亮,东方刚泛起鱼肚白,营地中央的空地就被士兵们围得水泄不通,比看秦军攻城时还热闹。连将军都派了亲兵过来看热闹,想知道这场“军医之争”到底谁对谁错。那十几个伤兵分两排站着,左边一排喝了原方药的,虽然还有点蔫,但站姿还算稳,脸上有了点血色;右边一排喝了加药的,一个个扶着腰,脸色惨白如纸,嘴唇发青,裤腿上的湿痕比昨天更显眼,有的人直接瘫坐在地上,站都站不起来。

“喝左边药的,出来说说。”林越站在青石桌前,声音穿透晨雾,带着露水的清亮,像一把剑劈开了混沌。

昨天拉得最厉害的那个伤兵往前走了两步,他已经换了条干净的粗麻裤,虽然还有点跛,但精神头好多了。他拍着肚子,发出“空空”的响:“不拉了!今早只解了一次大手,还是成形的!黄澄澄的,像庙里的泥菩萨!肚子也不疼了,刚才还喝了半碗小米粥,真香!”他咧开嘴笑,露出两排黄牙,牙上还沾着点粥粒,“林越兄弟的药,真管用!是我错怪你了,昨天不该骂你!”

其他几个喝原方药的伤兵也纷纷点头,七嘴八舌地说“好多了”“能站直了”“肚子里暖暖的,不闹腾了”,有个甚至还蹦了两下,证明自己没事,引得周围士兵一阵哄笑。

“喝右边药的呢?”林越的目光转向另一排,声音里多了几分凝重。

右边的伤兵们一个个耷拉着脑袋,像霜打过的茄子。最年轻的那个带着哭腔,眼泪鼻涕糊了一脸:“拉……拉得更厉害了……昨晚起夜五次,最后拉的都是水,像尿一样,还带着泡沫,颜色发绿,腥得能熏死人!现在头晕得像转圈圈,站都站不稳……”他刚说完,旁边一个伤兵突然弯下腰,捂着肚子“哎哟”一声,裤腿瞬间湿了一片,引得周围士兵一阵惊呼,纷纷往后退,怕被溅到。

林越让人把两排伤兵的粪便样本端上来——用陶罐装着,盖着盖子,却依旧挡不住里面的腥臭味。左边的陶罐打开,里面的粪便成形,颜色呈健康的棕黄色,像截短木头;右边的打开,却稀得像米汤,还泛着泡沫,颜色发绿,像池塘里发臭的水。两个陶罐并排摆在桌上,对比惨烈得像两个世界,一个生机勃勃,一个死气沉沉。

“大家都看见了。”林越举起两个陶罐,声音洪亮得像擂鼓,震得周围的士兵耳朵嗡嗡响,“这就是真相!有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方子好,为了那点可怜的面子,在药里加了缓泻草,把弟兄们的命当赌注,拿他们的痛苦当自己的垫脚石!”

人群“哗”地炸开了锅,士兵们的目光像箭一样射向胡郎中,骂声、质问声像冰雹一样砸过来:“你还是人吗?拿弟兄们的命斗气!”“亏我们还叫你胡郎中,你配吗?简直是披着人皮的狼!”“把他抓起来,交给将军处置!”

胡郎中的脸涨得像块煮熟的猪肝,山羊胡抖得像风中的茅草,嘴唇哆嗦着,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他想辩解,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了,只能发出“嗬嗬”的声音,像破风箱在抽气。最后,他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湖蓝色的绸缎褂子沾了泥,再也看不出当年的体面,像条被丢弃的破布。

“我……我不是故意的……”胡郎中的声音带着哭腔,眼泪混着鼻涕往下淌,滴在泥地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痕迹,“我就是……就是不服气……他一个毛头小子,乳臭未干,凭什么比我受欢迎?我行医二十年,看过的病人比他吃过的米还多……”

林越走到他面前,把那碗原方的药汁递给他:“胡郎中,你行医二十年,该知道‘医者仁心’四个字怎么写。药是用来救人的,不是用来斗气的,更不是用来争名夺利的工具。你看这些弟兄,他们把命交到我们手里,是信任我们,我们能这么对他们吗?”

胡郎中接过药碗,药汁的热气熏得他眼睛发酸,眼泪掉得更凶了。他看着碗里自己曾经最不屑的“新方子”,褐色的药汁里映出他狼狈的脸,突然想起年轻时给人治好了病,病人送他这件湖蓝色绸缎褂子时,他也曾拍着胸脯说“绝不辜负信任,定当以仁心待病人”,如今却把这话忘得一干二净,被嫉妒蒙了心,被名利迷了眼。

林越从怀里掏出张纸,上面用炭笔写着“草药配伍禁忌表”,纸是用麻纸做的,边缘被风吹得卷了边,像只展翅的蝴蝶。上面列着“缓泻草忌与止泻药同用”“麻黄配半夏易致呕吐”“甘草反甘遂”等条目,字迹工整:“这是我整理的配伍禁忌,都是先生教我的,现在给你,说不定用得上。你经验比我多,只是这次走了歪路,迷了心窍。”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围观的士兵,最后落回胡郎中身上,声音放软了些,像春风吹过冻土:“要是不嫌弃,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研究,你的老方子有你的道理,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我的新法子也未必全对,需要实践来检验。互相学习,总比互相拆台强,你说呢?”

胡郎中愣住了,接过那张纸,指尖触到纸的温度,像触到了什么滚烫的东西,烫得他一哆嗦。他以为林越会把他赶走,甚至让将军治他的罪,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这小子,不仅医术比他高,心胸也比他宽,像片能容下江河的大海,而自己,不过是条争强好胜的小溪。

“先生说过,‘医者的对手是疾病,不是同行’,”林越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我们斗错了方向,把力气用在了内斗上,让真正的敌人——疾病,在一旁偷笑。现在改过来,还不晚。”

阳光越升越高,金色的光芒洒在两个医者身上,一个跪着,一个站着,却没有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对立,只有一片被晨光浸透的沉默。士兵们的骂声渐渐停了,看着林越的目光里,多了些敬佩——他不仅揭穿了真相,更守住了医者的体面,像颗温润的玉,既有硬度,也有温度。

第四节 药案和解

医疗帐篷里,药香弥漫,清新的艾草味混着黄连的苦涩,形成一种奇特的安宁气息。胡郎中正在给伤兵换药,动作比以前轻了许多,像怕碰碎了什么珍宝。他的山羊胡洗干净了,修剪得整整齐齐,湖蓝色的绸缎褂子虽然沾了泥,却也浆洗得笔挺,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挺着胸脯,眼神里多了些平和与谦逊,少了些傲慢与戾气。

林越坐在旁边整理草药,马齿苋和黄连按3:1的比例分好堆,像两座小小的绿褐色山丘,界限分明又相互依存。他看着胡郎中给伤兵涂药,动作虽然慢了点,但很细致,连伤口边缘的死皮都小心地清理掉了,忽然说:“你的止泻方其实底子不错,石榴皮和诃子都是收涩的好药,能抓住肠道的‘闸门’,只是性子太燥,容易伤脾胃,把‘闸门’也烧坏了。”

胡郎中的手顿了顿,抬头看他,眼里带着惊讶,像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话:“你……你看过我的方子?我记得没给你看过啊。”

“看过,上次路过你的帐篷,瞥见一眼案上的《千金方》,上面标着你的方子。”林越拿起笔,在松木板上画了个方子,“你可以加一味炒白术,按2:2:1配(石榴皮 诃子 白术),白术能健脾,像给肠道的‘闸门’加了层润滑剂,既能止泻,又不伤正气,试试?”

胡郎中凑过去看,眼睛越睁越大,像发现了新大陆,山羊胡都激动得翘了起来:“对啊!我怎么没想到?以前总想着‘涩能止泻’,忘了‘脾主运化’,肠道的‘闸门’也需要脾胃来滋养……”他拍着大腿,声音都有点发颤,“林越兄弟,你这脑子,真是……真是天生学医的料!比我这老头子灵光多了!”

林越笑了,把那张“草药配伍禁忌表”又抄了一份,递给他:“这里面记了些常见的相克草药,缓泻草不能配止泻药,麻黄不能配半夏,都是先生教我的,现在给你,说不定用得上。其实你经验比我丰富,只是有些新的思路没接触到,我们互相交流,就能互补。”

胡郎中接过表,像捧着圣旨一样小心翼翼地折好,塞进怀里贴身的地方,那里还带着他的体温:“我……我以前对不起你,在你药里加东西,还说你坏话……你不记恨我,还肯教我……”他的声音有点哽咽,眼睛红了,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先生说过,‘医道无止境,能者为师,不分年长年幼’,”林越拿起一株马齿苋,指尖抚过锯齿状的叶子,感受着上面的纹理,“你经验比我多,知道哪些草药在什么季节采最好,知道哪些偏方治怪病有效,这些都是我欠缺的。只是这次钻了牛角尖,被嫉妒蒙了心。我们要是能把你的老经验和我的新法子结合起来,能救更多人,不是吗?这比争个你高我低有意义多了。”

胡郎中重重地点头,眼眶又热了。他这才明白,真正的医者,从来不是比谁的方子更灵,谁的名气更大,而是比谁更能放下身段,取长补短,以病人的健康为重。以前的自己,真是太狭隘了,像只井底之蛙,以为看到的一小块天就是整个世界。

接下来的日子,营里多了道新奇的风景:林越和胡郎中一起巡诊,林越带着炭笔和松木板,记录草药配比和疗效,像个严谨的学者;胡郎中背着他的老药箱,时不时指点林越“这株蒲公英要带根采才有效,根能清热解毒,叶能利尿散结”“那个足三里穴位艾灸时要顺时针转,能更好地健脾”,像位耐心的老师。

士兵们看着他们在药案前争论“马齿苋配黄连到底2:1还是3:1好”,争得面红耳赤,山羊胡都竖了起来,却又在给伤兵换药时配合默契,一个清理伤口,一个涂药包扎,忍不住笑:“这俩军医,以前像斗鸡,见面就掐;现在倒像对师徒,互相讨教,真是奇了!”

一天傍晚,两人坐在篝火旁,火上架着个陶罐,里面煮着马齿苋黄连水,准备给腹泻刚好的伤兵当茶饮。胡郎中给林越讲他年轻时遇到的疑难杂症,比如有个病人吃了不熟的猪肉,上吐下泻,最后是用紫苏叶配生姜治好的;林越则给他画现代的肠道解剖图,解释“为什么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会拉肚子”“肠道里的细菌如何作乱”。

“你说,我们这算不算‘不打不相识’?”胡郎中喝了口糙酒,酒液顺着山羊胡往下滴,在衣襟上晕出小小的湿痕。

林越点头,火苗在他眼里跳动,像两颗明亮的星:“算。以前我们‘卷’错了方向,把力气用在了斗上,互相拆台,让弟兄们遭了罪。现在把力气用在治病上,互相帮衬,才对,这才是医者该做的事。”

胡郎中笑了,笑得像个孩子,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朵盛开的菊花。他知道,自己不仅学到了新方子,更学到了比方子更重要的东西——医者的格局,不是独占一片药圃,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而是让整个草原都长满能救人的草药,让更多的人受益。

月光透过帐篷的缝隙照进来,落在两人面前的药案上,案上摆着新配的止泻方,马齿苋、黄连、石榴皮、诃子、白术……不同的草药摆在一起,颜色各异,却和谐得像首歌,共同发挥着止泻的功效。

林越看着那些草药,忽然想起扁鹊先生的药圃,老人总说“百草共生,才是药田,孤芳自赏的草药,成不了好方子”,以前不懂,觉得各种草药混杂在一起会互相干扰,现在懂了。内卷的终点,从来不是打败对手,把对方踩在脚下,而是找到对的方向,带着对手一起往前走,共同对抗真正的敌人——疾病。

远处的炮声又响了,沉闷而遥远,像天边的雷声。但医疗帐篷里,只有草药的清香、陶罐里药液沸腾的“咕嘟”声,和笔尖划过纸的沙沙声,像一首关于和解与成长的歌谣,在夜色里轻轻流淌,温暖而安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