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111章 中医的“气”=西医的“免疫力”?

第一节 雾中客至

赵军营地的晨雾裹着湿漉漉的寒意,像块浸了水的麻布,沉甸甸地压在帐篷顶上,连帆布的纹路里都渗着水汽。林越蹲在医疗帐篷前的青石上,青石上结着层薄霜,冰得他指尖发麻。他翻看着昨天的记录本,粗糙的麻纸被露水洇得有些模糊,炭笔写的字迹边缘发毛,像被虫蛀过。

最近体弱的士兵越来越多,稍微吹点风就鼻塞咳嗽,嗓子眼像塞了团乱麻,咳起来撕心裂肺。更让人揪心的是伤口愈合——以前五天就能结痂的刀伤,现在拖到七天还渗着黄水,新长的肉芽歪歪扭扭,像地里缺了肥的庄稼,蔫头耷脑的提不起劲。

“又在捣鼓你那些鬼画符?”李敢拄着拐杖走过来,枣木拐杖头在地上敲出“笃笃”的响。他腿上的伤口好了大半,麻布绷带里透出艾草的清香——那是林越昨天给他艾灸时蹭上的,混着他身上的汗味,竟有种奇异的安宁感。军靴踩在结霜的草地上,发出“咔嚓”的脆响,每一步都像踩碎了冰碴,“天还没亮透,就不能歇会儿?你那眼睛,再熬就熬瞎了。”

林越把记录本往他面前推了推,纸页上画着歪歪扭扭的表格,用炭笔标着“发热”“咳嗽”“伤口化脓”几列:“你看,这三天,新感冒的士兵有十七个,都是平时看着就弱的。”他指尖点在表格最下面一行,那里写着“免疫力低下”,是他用现代术语标注的,随即又想起什么,补充道,“按先生的说法,这大概就是……气虚?”

话音刚落,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雾里钻出来,像老树根摩擦石头的质感,带着泥土和草药的气息:“还算没忘干净。”

林越猛地抬头,心脏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差点从青石上跌下去。雾霭中,一个穿粗麻布衫的老人慢慢走来,衣服上沾着尘土和草屑,肘部磨出了毛边,像个逃难的农夫,可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隔着老远,仿佛就能看透人心底的念头。

“先生?”林越的声音发颤,手里的炭笔“啪”地掉在地上,滚出老远,在霜地上划出道黑痕。扁鹊不是该在百里外的后方药庐吗?那里有暖炉,有干净的药碾,怎么会出现在这枪林弹雨的前线?

扁鹊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秋日里晒干的菊花,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岁月:“听说你在这里用弓弦缝伤口,用蚕茧线救命,倒要看看,我的徒弟是不是把老本行忘光了。”他目光扫过缩在帐篷角落咳嗽的士兵,那些士兵裹着破毯子,像堆蔫掉的菜,最终落在一个面色苍白的少年兵身上,“那孩子,是不是总觉得累,手心出汗,伤口换药时总说疼得钻心,像有小虫子在咬?”

林越点头,后背窜起一股热流——先生刚到,连士兵说疼的细节都知道?

“这就是气虚。”扁鹊走到少年兵面前,枯瘦的手指搭上他的腕脉,手指上的老茧硌得少年兵瑟缩了一下。老人闭上眼睛,眉头微蹙,像在倾听什么细微的声响:“脉细弱如丝,像快断的棉线,气血不足,就像守城的兵丁饿了肚子,别说打仗,连城门都守不住,外邪自然趁虚而入。”

“外邪?”林越下意识地接话,脑子里立刻跳出“病原体”“细菌病毒”这些词,像课本上的黑体字,“您是说,‘气’就像……身体的防御系统?能抵抗这些‘外邪’?”

扁鹊睁开眼,瞥了他一眼,嘴角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赞许,像石子投入静水,漾开一圈浅纹:“总算没白教你。气足,则百邪不侵;气弱,则百病丛生。”他从随身的破布包里掏出一把晒干的艾叶,绿中带黄,叶脉清晰可见,凑近了闻,有股清苦的药香,像雨后的草地:“对付气虚,得温,得补,艾绒是最好的药引子。”

林越看着那些艾叶,突然想起自己前几天做的对照记录——给五个伤口总不好的伤兵艾灸后,他们的伤口红肿消退得快,体温也比没艾灸的稳定。当时只当是巧合,现在听先生一说,才明白这不是巧合。原来,那些他用“免疫力增强”解释的现象,先生早就用“补气”道破了本质,像隔着窗户纸,一捅就透。

晨雾渐渐散了,阳光刺破云层,像把金剑,照在艾草上,泛着细碎的金光,艾叶上的绒毛清晰可见。林越捡起地上的炭笔,在记录本的空白处写下:“气=身体防御系统功能?待验证。”他知道,先生的到来,不仅是来看他,更是要给他上一堂关于“传承与理解”的课,这堂课,他等了很久。

第二节 艾绒温元

扁鹊挑了块干净的青石板,是林越平时碾药的那块,边缘还沾着点黄连粉末。他把晒干的艾叶倒在上面,艾叶“簌簌”落下,像撒了把碎绿。老人拿起根光滑的木棒,开始细细碾捣,木棒在石板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在啃桑叶,又像细雨打在窗纸上。

艾叶被碾成絮状,绿得发翠,像揉碎的翡翠,又带着点枯黄的边,是阳光晒过的痕迹。空气中弥漫开浓郁的清香,盖过了营地的血腥味和药味,钻进鼻腔,清清凉凉的,带着点微苦的回甘,让人精神一振,连咳嗽的士兵都忍不住多吸了两口。

“艾绒要捣得细,没杂质,”扁鹊的木棒在石板上打着圈,动作不急不躁,像在打磨一件珍宝,“烧起来才温和,烟是青的,不是黑的,这样才能透进皮肉,补到元气。”他捏起一小撮艾绒,在掌心搓成麦粒大小的艾炷,圆滚滚的,像颗绿色的珍珠,“灸对了地方,比吃十副补药都管用,药补不如气补。”

“灸哪里?”林越拿出新的记录本,是用缴获的秦军麻布做的,比之前的麻纸细腻些。他笔尖悬在纸上,沾了点清水,这是他的习惯,凡事都要记下来,对比验证——这习惯还是当年扁鹊逼他养成的,那时先生总拿着戒尺敲他的手背,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医道来不得半点含糊,差一分,就是一条命”。

“关元穴。”扁鹊放下木棒,指向一个蜷缩在帐篷角落发抖的士兵,那士兵抱着膝盖,嘴唇发紫,“肚脐下三寸,是人身上的‘气海’,就像粮仓,把这里填满了,身体才有底气抵抗外邪。”

他让士兵解开衣襟,露出凹陷的小腹,皮肤苍白得像纸,能看见细细的青筋。扁鹊捏起艾炷,用火星点着,艾炷“噼啪”燃烧起来,火星溅起,像颗颗小星,冒出袅袅青烟,像一根细长的绿线,在阳光里盘旋上升,带着草木的清香,缠绕着士兵的身体。他把艾炷悬在关元穴上方一寸处,不碰皮肤,只让温热的气和烟笼罩着那个点,像给伤口盖了层暖被。

“烫吗?”扁鹊的声音很轻,像怕吹散了那缕烟,眼神专注地盯着艾炷和皮肤的距离。

士兵摇摇头,眼睛里露出惊讶,像发现了新大陆:“不烫,暖暖的,像揣了个小炭炉,热乎气往骨头缝里钻,舒服。以前总觉得肚子里空落落的,现在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周围的士兵都围了过来,交头接耳,像群好奇的麻雀。那个总喊累的少年兵也凑上前,手指绞着衣角,怯生生地问:“先生,我……我能灸吗?我总觉得冷,盖三床毯子都没用,伤口换药时,疼得想打滚。”

“怎么不能?”扁鹊侧身,示意林越,“你来试试,悬灸,离皮肤一寸,以不烫为度,心里数着数,一炷烧完换一炷。记住,要让热透进去,不是浮在表面。”

林越有些紧张,手心冒汗,把艾绒都濡湿了点。他学着先生的样子,捏起艾炷,借着火塘的火星点着,橘红色的火苗舔着艾绒,发出细微的“噼啪”声。艾绒燃烧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暖暖的,像握着颗小太阳。他小心翼翼地悬在少年兵的关元穴上方,艾烟钻进鼻子,清苦中带着甘甜,让他想起小时候外婆用艾草煮水给他洗澡的味道,那时也是这样的香气,洗完浑身暖洋洋的。

“高了点,”扁鹊在一旁提醒,声音像羽毛拂过心尖,“再低半寸,热要透进去,像春雨浇地,慢慢渗,润透了才管用;不能像猛火烤,会伤了皮肉,反而坏事。”

林越调整高度,直到少年兵说“刚好,暖暖的”。他专注地盯着艾炷,看着它一点点燃尽,变成灰白色的灰烬,落在士兵的衣襟上,像撒了把碎雪。士兵的脸色渐渐有了血色,不再像之前那样灰败,连呼吸都平稳了些,不再是之前那种急促的浅呼吸。

“先生,这艾灸补的‘气’,”林越忍不住问,笔尖在纸上画了个问号,墨水晕开一小片,“是不是就像……给身体的免疫系统‘充电’?让它更有力量对抗感染?”

扁鹊笑了,眼角的皱纹更深,像古树的年轮:“可以这么说。但气不止是防御,还管运化,管修复。”他指了指几个化脓的伤兵,他们正眼巴巴地看着这边,“你看那些伤口长不好的,不光是抵抗力差,更是气血运不到伤口,没法把营养送过去,把脓水带出来。就像路坏了,粮草送不到前线,士兵怎么打仗?”

他拿起一根艾绒,在指尖搓着:“艾绒的热,能通经络,就像给堵塞的路清了障,让气血跑起来,既能送粮草(营养),又能运兵(免疫细胞),还能清理战场(坏死组织)。”

林越恍然大悟,在本子上写下:“气=防御 修复 代谢?艾灸=促进循环 增强免疫?”字迹因为激动,有些发飘。他看着艾烟袅袅升起,在士兵们身上缠绕,像条绿色的绸带,突然觉得那些看不见的“气”和他学过的“免疫力”“血液循环”,就像两条河,在这一刻交汇了,奔涌向同一个方向——让身体变好。

士兵们排着队等艾灸,队伍像条长龙,从帐篷门口一直蜿蜒到篝火旁。林越负责登记,给每个人编号,注明症状:“编号008,王二,咳嗽,伤口化脓,乏力”“编号009,赵五,低热,食欲不振,伤口愈合缓慢”……准备做对照观察——艾灸组和未艾灸组,记录体温、食欲、伤口变化。

扁鹊则专注地给士兵艾灸,动作不快,却稳如磐石,每一个艾炷的高度、燃烧的时间都恰到好处。阳光越来越暖,艾烟在营地弥漫开来,和炊烟混在一起,像层绿色的纱,笼罩着整个营地。林越看着士兵们脸上渐渐舒展的眉头,心里忽然很踏实。他知道,先生不是来考较他的,是来告诉他:医道不分古今,能治好病的,就是正道。

第三节 数据初显

第二天卯时,天刚蒙蒙亮,东边的天空才泛起鱼肚白,林越就揣着两个记录本,挨个帐篷查看士兵。露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衣襟,冰凉刺骨,他却浑然不觉,心里只想着那些数据。

“你怎么样?还咳嗽吗?”他走到昨天第一个被艾灸的士兵面前,那士兵正帮着伙夫抬水,脚步轻快,水桶在他肩上晃悠,却稳得很。

士兵咧嘴笑,露出两排黄牙,牙上还沾着点粥粒:“不咳了!昨晚睡得沉,打雷都没醒,今早喝了三碗粥,以前喝一碗就撑得慌,总觉得肚子里有股劲儿,想干点活。”

林越在“艾灸组”的本子上记下:“编号001,咳嗽停止,食欲增加,精神好转,可从事轻体力劳动。”字迹龙飞凤舞,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笔尖把纸都戳破了个小窟窿。

他又走到未艾灸组的帐篷,一股浓重的药味和汗臭味扑面而来,比艾灸组呛人得多。一个士兵正缩在角落里,裹着破毯子发抖,牙齿咬得咯咯响,鼻涕流到下巴上,亮晶晶的。

“你呢?还是不舒服?”林越蹲下身,尽量让声音柔和些。

士兵有气无力地点头,声音沙哑得像破锣,每说一个字都像扯动了嗓子眼里的伤口:“嗯,头更沉了,像灌了铅,伤口还在流脓,比昨天更疼了,夜里疼得没合眼,就盼着天亮能好受点,结果……”他没再说下去,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

林越在另一本本子上记下:“编号001(未灸),持续发热,伤口化脓面积扩大,疼痛加剧,食欲差(仅进少量水)。”字迹比刚才重了些,笔尖在纸上划出深深的印痕。

一上午跑下来,林越的鞋和裤腿都湿透了,沾满了泥点,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但数据渐渐清晰——艾灸组的20个士兵里,13个症状明显好转(体温正常、食欲增加、伤口分泌物减少),7个变化不大;未艾灸组的20个士兵里,只有4个稍微缓解,16个仍在加重,其中2个出现伤口感染扩散,已经被隔离了。

“感冒发生率下降了……45%?”林越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地里算账,手指在地上划着加减乘除,像个老账房先生,“伤口结痂时间平均缩短1.2天……”他越算越激动,后背都渗出了汗,把贴身的衣服都湿透了,风一吹凉飕飕的,却挡不住心里的热乎劲。

这时候,他发现扁鹊昨天坐过的石头上,压着张纸条,是用炭笔写的,字迹苍劲有力,笔画像刀刻的:“气行则血活,血活则肌生,肌生则邪退。数据可观,然样本尚少,勿急定论。”

林越把纸条揣进怀里,贴近心口的地方,那里暖和,能焐干纸条上的潮气。心里热乎乎的,像揣了个小太阳。先生总是这样,从不直接告诉他答案,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点醒他,像黑夜里的灯,照亮方向,又不刺眼。他想起自己以前做实验,总急于下结论,先生就用戒尺打他的手心,说“医道如磨剑,越急越钝,得慢慢来,磨出锋刃才管用”。

接下来三天,林越扩大了样本量,艾灸组和未艾灸组各增加到50人。每天记录数据成了他最重要的事,天不亮就起,借着月光在帐篷里整理表格,夜深了还在算账,帐篷里的油灯总亮到最后,灯芯结了长长的灯花,像个小灯笼。

李敢打趣他:“你这劲头,比打秦军还上心。要是把这股子劲用在练剑上,说不定能成个高手。”

林越只是笑,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练剑能杀一个敌人,这数据能救一群人,不一样。”

数据越来越明显:艾灸组的士兵体温恢复正常的比例是未艾灸组的3倍,伤口开始结痂的平均时间比未艾灸组早1.5天,甚至连之前总说“累”的士兵,也能参加轻体力劳动了,帮着抬药、烧水,不用整天躺着哼哼。

“编号037,艾灸后第三天,伤口结痂,边缘平整,无渗液,能扛枪站岗(自述‘不觉得沉了’)。”

“编号042,未艾灸,持续低热(午后体温升高明显),伤口化脓面积扩大约1指宽,自述‘夜里疼得想打滚’。”

“……艾灸组感冒发生率较未艾灸组下降62%,伤口愈合速度提升40%,体力恢复时间缩短约1\/3。”

林越把数据汇总,画成柱状图(用炭笔在木板上画的),两个柱子高低悬殊,差异一目了然。他盯着图看了很久,在旁边画了个大大的问号,又写:“气与免疫力,功能重叠率约60%?待扩大样本验证(目标100人)。”

“在想什么?”扁鹊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手里拿着新采的草药,叶子上还挂着露水,是几株马齿苋和蒲公英。

林越指着图表,眼睛发亮:“先生,您看,艾灸组的恢复情况明显更好。这说明‘补气’确实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功能高度重合。”

“重合,却不等同。”扁鹊拿起一根艾绒,在指尖搓揉,艾绒的清香沾满了他的手指,“免疫力像盾牌,只能挡;气却像军队,能挡,能攻,能修复城池。”他指向几个结痂的士兵,他们正凑在一起晒太阳,比划着什么,笑得很开心,“你看那些伤口愈合快的,不只是抵抗力强,更是气血把营养运过去了,把坏东西清走了,这是‘攻’和‘修复’,不只是‘挡’。”

林越愣住了,笔尖悬在纸上,墨水滴在木板上,晕开一小片。他之前只把“气”简单等同于“免疫力”,却忽略了先生一直强调的“气的运化功能”。原来,他用现代医学理解的“免疫 代谢 修复”,先生早就用一个“气”字概括了,像用一个字写了篇文章,简洁却包罗万象。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个对话的符号,一个高瘦,一个矮壮,在地上依偎着。林越看着木板上的图表,突然明白:医学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是理解和包容的填空题。他在问号旁边又画了个箭头,从“气”指向“免疫力”,旁边写:“包含且超越,需辩证看待。”

第四节 道通为一

第七天,艾灸组的样本量达到100人,数据稳定得像块磐石——感冒发生率下降65%,伤口平均愈合时间缩短1.8天,食欲改善率82%。林越把数据誊抄在羊皮纸上,字迹工整,一笔一划,像在刻碑。这是要交给将军的,或许能推广艾灸,减少非战斗减员,比打场小胜仗还管用。

扁鹊拿着羊皮纸,眯着眼睛看了很久,阳光透过纸,把字迹映在地上,像幅拓片。他没说话,只是在末尾添了句:“艾绒温通,气行则健,简而效着,可广之。”字迹苍劲,带着股力透纸背的劲。

林越心里一动,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先生,您不反对我用‘数据’证明‘气’的作用?您以前总说‘医道在心,不在纸’。”

“为什么要反对?”扁鹊笑了,把羊皮纸还给他,纸角在他手里轻轻颤动,“能证明有用,让更多人信,让更多人受益,用什么方法都行。医道是救人的,不是摆架子的,更不是束之高阁的天书。”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远处的战场,那里隐约有旗帜在飘动,“以前总逼你背书,记穴位,是怕你丢了根本;现在看你搞这些新名堂,我高兴,因为你没固步自封,把根留住了,还发了新芽。”

林越想起小时候被先生逼着背《黄帝内经》,背不出就罚抄,手心被戒尺打得通红,当时觉得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肯掉下来。现在才明白,那是先生在给他打根基——没有传承的创新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倒;没有创新的传承是一潭死水,迟早会臭。

“先生,您要走了?”林越看着先生收拾破布包,包还是瘪瘪的,除了几件旧草药,好像什么都没装,像来时一样。

“嗯,去看看西边的营地,听说那里也闹病,不少人上吐下泻。”扁鹊的布包搭在肩上,带子勒得他肩膀微微下沉,“你在这里做得很好,记住:医道没有新旧,没有中西,能让活人好好活着的,就是好道。”

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夕阳里,像滴墨融入宣纸,声音却像钉子一样钉在林越心里:“别总想着把‘气’翻译成你们的话,就像不必把‘太阳’叫成‘恒星G2V型主序星’,知道它能照亮、能取暖,就够了。名字是个代号,管用才是根本。”

林越站在原地,手里攥着那张羊皮纸,风卷起他的衣角,像面小旗。他看着士兵们在空地上操练,动作有力,声音洪亮,震得空气都在颤——其中不少人都接受过艾灸,气色红润,眼里有光,不再是之前那种蔫蔫的样子。

他把羊皮纸交给李敢,让他转呈将军,又把艾灸的方法教给各个帐篷的军医,包括如何选艾绒(要选“陈年艾,绒细腻”)、如何找关元穴(“脐下三寸,四指并拢为三寸”)、如何记录效果(“发热退为度,食增为效”)。他没再纠结“气”和“免疫力”的定义,只是告诉他们:“这法子能让弟兄们少生病,伤口好得快,试试就知道。”

夜幕降临,营地的篝火亮起来,火星溅得很高,像烟花。艾烟的清香和柴火的烟火混在一起,温暖而安宁,像首温柔的歌,萦绕在帐篷上空。林越坐在火堆旁,翻看那本记满数据的本子,纸页边缘都磨卷了,像只展翅的蝴蝶。他在最后一页写下:“气者,万物之元;免疫者,机体之卫。名虽异,其致一也。医道所求,唯健康而已。”

他想起先生捣艾绒时的样子,木棒在石板上“沙沙”响,阳光照在他的白发上,像镀了层金;想起自己画图表的专注,炭笔在木板上划过,留下深深的痕迹。突然明白:传承不是守旧,像守着块死石头;创新不是忘本,像丢了钥匙的锁。就像艾绒的青烟,能飘过千年,也能融入现代,只要它还能温暖那些需要的人,就有存在的意义,就值得被记住,被传承。

远处传来巡逻兵的脚步声,整齐有力,踏在地上像打鼓。林越抬起头,看着满天繁星,星星亮得像先生的眼睛。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困惑,更多需要跨越的鸿沟,但只要记住“能治好病”这个根本,就不会走错路,就像先生说的,医道不远人,就在这一艾一绒,一穴一灸,一言一行里。

艾烟还在袅袅升起,像条连接古今的线,一头系着扁鹊的智慧,一头牵着他的探索,在这片战场上,守护着最珍贵的东西——生命。而这,就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