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浮世金钗录 > 第98章 人情练达即文章。

浮世金钗录 第98章 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者:用户26182811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10 14:16:06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京城飘起了鹅毛大雪。沈青君站在暖阁窗前,望着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心中却记挂着那些在严寒中挣扎的贫苦百姓。

“云袖,去请陈先生和福伯过来。”她转身吩咐道。

不多时,陈远和沈福先后到来。沈青君请二人坐下,开门见山道:“今年寒冬格外凛冽,我担心城中贫苦百姓难以度过。想请二位相助,在城中设几处粥棚,再购置些棉衣炭火,分发给需要的人。”

陈远赞许地点头:“姑娘仁心,陈某定当尽力。只是这银钱开销...”

“这个不必担心。”沈青君取出一本账册,“这是我变卖部分首饰所得,加上府中节省下的用度,应当足够。”

沈福却面有忧色:“小姐善心可嘉,但老奴听说,今年城中贫民较往年又多了一倍不止。这些银钱,怕是杯水车薪啊。”

正说着,门外传来靖王赵琛爽朗的笑声:“何事让诸位如此愁眉不展?”

赵琛披着玄色大氅走进来,肩头还落着未化的雪花。沈青君将设粥棚的想法说了,赵琛当即道:“这是大善事,算我一份。我愿捐白银五千两,再拨王府名下两处空宅,用作收容之所。”

沈青君惊喜道:“王爷慷慨,我代那些贫苦百姓谢过!”

赵琛摆手笑道:“何必言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且...”他深深看了沈青君一眼,“能与你一同行善,是我的荣幸。”

有了靖王支持,事情顺利许多。不过三日,京城四门处便搭起了粥棚,两处收容宅院也收拾妥当,备足了棉被炭火。

施粥第一日,沈青君亲自到南门粥棚帮忙。大雪纷飞中,等待施粥的贫民排成长龙,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其中有不少老人和孩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大家不要急,排好队,每人都有。”沈青君一边盛粥,一边柔声安抚。

这时,一个抱着婴孩的妇人突然晕倒在地。沈青君急忙上前查看,只见那妇人面色青紫,怀中的婴儿哭声微弱,已是奄奄一息。

“快!送去收容宅院,请大夫!”沈青君急道。

云袖和另一个丫鬟连忙扶起妇人,送往附近的收容宅院。经大夫诊治,这妇人是饥寒交迫,又久未进食,才昏厥过去。

那妇人醒来后,泣不成声。原来她丈夫早逝,婆家将她赶出家门,她带着才满月的孩子无处可去,已经在破庙里住了半月。

“若不是姑娘相救,我们母子怕是...”妇人说不下去,只是磕头。

沈青君扶起她,心中酸楚。她吩咐下人好生照顾这对母子,又想到城中如这妇人般处境的一定不在少数。

回到府中,她立即召集人手,吩咐道:“除了施粥,我们还要派人到城中各处寻找那些无家可归之人,请他们到收容宅院暂住。再请几个大夫轮流坐诊,为贫民诊病。”

消息传开,京城哗然。有人赞沈青君菩萨心肠,也有人笑她傻气。

这日,沈青君正在粥棚忙碌,忽见一队豪华马车停在附近。车上下来几个锦衣华服的公子哥儿,为首的是吏部侍郎之子王明远。

王明远摇着折扇,故作惊讶道:“这不是沈大小姐吗?怎么亲自在此施粥?莫非沈家已经落魄至此?”

他的同伴们哄笑起来。

沈青君面色不变,继续为一位老人盛粥,淡淡道:“王公子若有闲情说笑,不如也来帮帮忙。这些百姓正需要温暖。”

王明远嗤笑:“这些贱民,冻死饿死也是活该,何必浪费粮食?”说罢,大摇大摆地走了。

周围的贫民闻言,个个面露愤慨,却敢怒不敢言。

沈青君望着王明远远去的背影,轻声道:“诸位不必在意。人生在世,贵贱岂是天生?今日我们相助各位,只盼来日各位渡过难关,也能相助他人。”

她这番话,让在场众人无不感动。

施粥之事持续了半月,沈青君每日早出晚归,亲自到场照料。赵琛也常来相助,二人配合默契,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日傍晚,施粥将毕,一个衣衫单薄的老者蹒跚走来。沈青君见老者冻得嘴唇发紫,忙盛了碗热粥递过去。

老者接过粥碗,却不急着喝,而是从怀中取出一个布包,递给沈青君:“姑娘善心,老朽无以为报,这是祖传的伤药方子,或许将来有用。”

沈青君推辞道:“老人家不必如此,施粥不为回报。”

老者却坚持:“姑娘收下吧。这方子能治金疮外伤,效果奇佳。老朽原是军中医官,如今老了,这方子留着也无用,不如赠予姑娘,或可救人性命。”

沈青君见老者诚意拳拳,只得收下。她命人取来棉衣和干粮送给老者,又问道:“老人家可需要住处?我们在城中有收容之所。”

老者摇头笑道:“多谢姑娘,老朽在城郊有处茅屋,尚可容身。”说罢,拄着拐杖蹒跚离去。

沈青君看着老者的背影,小心收好药方。她不知这小小的药方,日后竟会派上大用场。

腊月二十八,眼看就要过年,沈青君决定在收容宅院中办一场简单的年夜饭,让无家可归的贫民也能过个温暖年。

这个消息一出,竟引来不少非议。朝中有官员上书,说沈青君此举是“收买人心,图谋不轨”。更有人造谣,说她借施粥之名,暗中结交江湖人士,蓄养死士。

这些流言传到沈巍耳中,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不免担忧。他找来女儿,劝道:“青君,你的善心为父明白,但人言可畏,不如就此罢手吧。”

沈青君却坚定地说:“父亲,女儿行事光明磊落,不怕流言。那些贫苦百姓饥寒交迫是实情,我们力所能及相助,何错之有?若是因几句闲话就放弃行善,岂不是寒了天下善士的心?”

沈巍见女儿意志坚定,也不再劝阻,只道:“既然如此,为父支持你。若有谁敢为难你,为父这把老骨头,还能为你撑腰!”

有了父亲支持,沈青君更加用心操办年夜饭。她不仅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还请来了戏班子,让这些贫苦百姓也能热闹过年。

年夜饭那晚,两处收容宅院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不断。那些久经苦难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真挚的笑容。

沈青君与赵琛在各桌间穿梭,为众人敬酒祝福。一个老者颤巍巍地举杯:“沈姑娘,靖王爷,二位的大恩大德,我们永世不忘!”

众人齐声附和,纷纷举杯致谢。

就在这时,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守门的护卫匆忙来报:“小姐,门外来了好多百姓,都提着东西...”

沈青君出门一看,不禁愣住——只见宅院外人头攒动,无数百姓提着篮子、捧着包袱,在雪地中排队等候。

“这是...”沈青君不解。

一个中年汉子走上前,憨厚地笑道:“沈姑娘,我们是城东的百姓。听说您在这里办年夜饭,我们都想来尽一份心。”他举起手中的篮子,“这是自家做的饺子,虽然不多,但是心意。”

“这是我蒸的馍馍!”

“这是我腌的咸菜!”

“这是我织的粗布...”

原来,沈青君雪中送炭的善举早已传遍京城,感动了无数百姓。这些并不富裕的普通人家,自发组织起来,带着自家食物物品,前来相助。

沈青君看着这一幕,眼眶湿润。她原本只是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却不料这份善意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温暖了整个京城。

更让她感动的是,前来相助的百姓中,竟有不少是曾经受过她帮助的人。那个豆腐郎李老四带着全家老小,推着一车热豆腐赶来;那个曾经偷包子的老乞丐,如今已是私塾先生,带着学生们前来帮忙;甚至那个被她叔父害过的工匠,也带着徒弟前来修缮房屋...

“善有善报,这就是善有善报啊!”老仆沈福抹着眼泪感叹。

这一夜,收容宅院中的欢声笑语传得很远很远。那些曾经嘲笑沈青君傻气的人,看到这感人一幕,也不禁羞愧低头。

年后不久,边关突发战事。沈巍奉命出征,沈青君依依送别。

谁知战事不利,半个月后,传来沈巍重伤的消息。朝中御医束手无策,都说沈将军伤势过重,恐难回天。

沈青君心急如焚,欲赴边关探望父亲,却被朝中规矩所阻——女子不得擅入军营。

就在她无计可施之时,忽然想起老者所赠药方。她连夜配齐药材,制成伤药,却苦于无法送达。

这时,那些曾经受过她恩惠的百姓们站了出来。老乞丐——如今的私塾先生陈明远自告奋勇:“老夫愿为姑娘走一趟!”

“不可!”沈青君急忙阻止,“边关路远,且战火纷飞,太危险了!”

陈明远却道:“姑娘当日雪中送炭,救老夫于危难。今日姑娘有难,老夫若贪生怕死,岂不枉为人?”

更让人感动的是,竟有数十人自愿随行。他们组成一支特殊的队伍,冒着风雪,奔赴边关。

一个月后,这支队伍带着好消息回来了。沈巍用了沈青君所配伤药,伤势大好,已无性命之忧。随行的众人虽然个个满面风霜,却都带着欣慰的笑容。

陈明远将沈巍的亲笔信交给沈青君,信中写道:“...幸得百姓冒死送药,为父方能转危为安。吾儿昔日善举,今日竟救为父性命。可见善有善报,天道不欺...”

沈青君读着信,泪如雨下。她从未想过,自己一时的善念,竟在关键时刻救了父亲的性命。

此事传开,朝野震动。皇上特下圣旨,褒奖沈青君“仁心义举,感天动地”,并破例准许女子入军营探视伤兵。

而那些曾经非议沈青君的大臣,如今都哑口无言。王明远的父亲王侍郎,更是亲自登门道歉。

春暖花开时,沈青君在赵琛的陪同下,前往边关探望父亲。沿途所见,尽是百姓感激的目光。那些受过她恩惠的人,自发在路旁相送,场面感人至深。

沈巍伤愈后,父女相见,恍如隔世。沈巍拉着女儿的手,老泪纵横:“为父这一生,最骄傲的不是战功赫赫,而是有你这样一个善良勇敢的女儿。”

在边关军营,沈青君用老者所赠药方,救治了许多伤兵。她的仁心仁术,很快在军中传为美谈。

回京那日,边关将士自发列队相送。一位老兵高声道:“沈姑娘放心,有我们在,绝不让北狄越雷池半步!为了您这样的善心人,我们愿意血战到底!”

沈青君感动不已,深深一拜:“诸位将士保家卫国,才是真正的英雄。”

回京路上,赵琛与沈青君并辔而行。望着沿途春色,赵琛忽然道:“青君,你可知道,你这场雪中送炭,温暖的不只是受助者的身,更是天下人的心。”

沈青君微笑道:“我不过尽了本分而已。世间苦难太多,一人之力有限。但我相信,善行如烛火,一灯燃百灯,冥冥皆明,终无止尽。”

赵琛深深地看着她:“所以你这盏明灯,愿意让我陪你一起,照亮这世间黑暗吗?”

沈青君面颊微红,轻轻点头。

二人的婚事,就此定下。

大婚之日,京城万人空巷。那些受过沈青君恩惠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她送嫁。从沈府到靖王府的路上,洒满了百姓们采摘的鲜花。

婚礼上,皇上亲自做主婚人,称赞二人是“天作之合”。沈巍看着女儿凤冠霞帔的模样,不禁热泪盈眶。

洞房花烛夜,赵琛握着沈青君的手,郑重道:“青君,我向你保证,今生今世,必与你同心同德,共行善事,绝不负你今日之志。”

沈青君依偎在他怀中,心中满是幸福与平静。

婚后,二人携手行善,在京中创办善堂、医馆、学堂,帮助无数贫苦百姓。他们的善举,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朝中官员纷纷效仿,民间善士层出不穷。

多年后,沈青君已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但她行善之心从未改变。每年寒冬,她仍会亲自到粥棚施粥;每年腊月,她仍会在收容宅院办年夜饭。

她的孩子们自幼跟随母亲行善,个个仁心侠骨。有人问沈青君,为何要如此坚持,她总是微笑着说:

“雪中送炭,温暖的不只是受助者,更是施助者自己。当你看到那些绝望的眼睛重燃希望,当你看到那些冻僵的身体重获温暖,你会明白,这世间最珍贵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那份能够温暖人心的真情。”

“而且,”她望着院中嬉戏的孩子们,目光深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今日种下的善因,终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结出善果。”

正如那年寒冬,她救助的那个老者,赠她的那张药方,最终救了她的父亲;正如那些她雪中送炭的百姓,最终冒死为她送药。

世事轮回,因果不虚。雪中送炭的温暖,终将化作照亮人生的明灯,指引迷途,温暖世间。

而这,便是“雪中送炭暖人心”的真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