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浮世金钗录 > 第171章 忏悔堂前明心迹。

浮世金钗录 第171章 忏悔堂前明心迹。

作者:用户26182811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10 14:16:06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晨雾,悠悠回荡在群山之间。陆清安跪在佛前,双手合十,目光落在金身上那悲悯含笑的眉眼。香烟缭绕,经幡微动,他却只觉得周身冰冷,如坠冰窟。

三跪九叩,额间已现青紫。可他仍一遍遍叩首,仿佛这皮肉之苦能稍减心头重负。然而每一声叩响,唤醒的不是解脱,而是更多不堪回首的往事。

“慕容一族,七十三条人命...”他喃喃低语,声音嘶哑,“绾绾,我负你...”

佛前长明灯跃动不定,映照着他苍白憔悴的面容。不过月余,那位权倾朝野的陆太傅已荡然无存,眼前人形销骨立,唯有一双眼还燃着近乎疯狂的悔恨之火。

“大人,已是辰时了。”随从陆明在殿外轻声提醒。

陆清安恍若未闻,仍跪在原地。自那日得知慕容绾尚在人间,且已放下过往恩怨后,他便一病不起。病中浑浑噩噩,尽是从前光景——

那年琼林宴上,他初入仕途,意气风发,与慕容绾一见钟情。她是翰林院学士的掌上明珠,才情横溢,明眸如水。他们在月下赋诗,在梅间互许终身。

“清安,你答应我,无论日后如何,绝不负天下苍生,不负本心。”她曾如是说,眼中有星光闪烁。

他是如何回答的?他说:“有绾绾在侧,陆清安永是当初那个少年。”

可后来呢?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带着血腥气。朝堂倾轧,权力更迭,他在权谋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为扳倒政敌,他构陷慕容一族通敌叛国。那日刑场上,慕容绾远远望着他,眼中不是恨,而是深深的失望。

那一刻,他已知自己万劫不复。

“我本可救他们的...”陆清安对着佛像哽咽,“只需我一句证词...”

可他选择了沉默。为了权势,为了那唾手可得的太傅之位,他眼睁睁看着慕容一族血溅刑场,看着心爱之人仓皇离京。

三年来,他位极人臣,却夜夜难眠。慕容绾那双失望的眼,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大人,该用药了。”陆明又唤。

陆清安终于起身,却因跪得太久,踉跄欲倒。陆明急忙上前搀扶,被他摆手拒绝。

“从今日起,不必再唤我大人。”他望着寺外云雾缭绕的青山,“朝廷已准我辞官。”

陆明震惊:“大人!您何必...”

“我意已决。”陆清安咳嗽起来,好一阵才平复,“你去准备一下,我要在寺中住下,斋戒百日。”

陆明欲言又止,终究领命而去。

陆清安转身,再次望向那尊佛像。金身弥勒,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而他陆清安,不就是最可笑的那个吗?

为追逐虚幻的权势,失去了最珍贵的真情;为保全眼前的利益,背叛了最初的誓言。如今权倾朝野又如何?还不是孤家寡人,骨骨支离。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低声自语,“可我这般罪孽,放得下吗?”

“放不下,才是执着。”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陆清安转身,见是寺中住持慧明大师。老和尚须眉皆白,目光却清澈如孩童。

“大师。”陆清安合十行礼。

慧明还礼,缓缓道:“施主连日来在佛前忏悔,所为何事?”

陆清安苦笑:“为罪孽深重,为辜负真心,为...无法挽回的过去。”

慧明颔首,引他至殿外石阶坐下。朝阳已破云而出,给寺院镀上一层金辉。

“施主可知忏悔的真意?”慧明问。

“请大师指点。”

“忏悔,非为抹杀过去,而是直面过错;非为乞求宽恕,而是认清本心。”慧明遥指远处山峦,“你看那山,云雾缭绕时,不见真容;云开雾散时,方显本来面目。人心亦然。”

陆清安若有所思。

慧明继续道:“世人皆以为忏悔是终点,殊不知,这才是修行的起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字最是艰难,需身体力行,非朝夕之功。”

“弟子...该如何改过?”陆清安问得恳切。

慧明微笑:“从最难的开始。面对你最不敢面对的人,做你最不愿做的事。”

陆清安脸色一白。最不敢面对的人,自然是慕容绾。

“她...已放下过往,我何必再去打扰?”

“她放下,是她的修为;你忏悔,是你的功课。岂可混为一谈?”慧明目光如炬,“施主是真忏悔,还是只求自我安慰?”

这话如当头棒喝,震得陆清安浑身一颤。

是啊,这月余来的痛苦忏悔,有多少是真心的悔过,又有多少是自怜自伤?若真知错,为何不敢直面曾经伤害最深的人?

他想起不久前收到的密报,慕容绾在青城山下的小村中教书行善,日子清贫却充实。她不但放下了仇恨,还以德报怨,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相较之下,他的忏悔何等苍白。

“谢大师点拨。”陆清安深深一揖,“弟子知道该怎么做了。”

慧明合十还礼,转身离去前,留下一句:“记住,真正的忏悔不在佛前,而在人间。”

陆清安在原地站立良久,直到日上三竿。

回到暂住的禅房,他吩咐陆明:“准备纸笔。”

铺纸研墨,他沉思许久,终于落笔:

“绾绾卿卿如晤:一别三载,无日不悔...”

才写一行,便觉不妥,将纸揉了重写。

“慕容先生钧鉴:罪人陆清安顿首...”

还是不对,再揉。

如此反复,地上已堆了十数个纸团。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

道歉太轻,辩解可耻,诉情更是亵渎。

最终,他只写下寥寥数语:

“青城山下,故人求见。不敢乞谅,惟愿一面。三日后午时,村口榕树下候。”

封好信,他交给陆明:“派人送去,务必亲手交到。”

陆明迟疑:“大人,您的身子...”

“无妨。”陆清安望向窗外,“比起她受的苦,这点病痛算得了什么。”

信使出发后,陆清安在寺中更是虔诚忏悔。不仅早晚课从不缺席,还主动参与寺中杂务,扫地、劈柴、添灯油,事事亲力亲为。

昔日太傅,今日杂役。寺中僧人初时惶恐,见他坚持,也就随他去了。

第二日午后,陆清安正在藏经阁整理经卷,忽听外面一阵喧哗。

一个小沙弥匆匆跑来:“陆施主,寺外来了一群官兵,说要见您。”

陆清安眉头微蹙,放下经书走出阁去。

寺门前,一队禁军肃立,为首的竟是御前侍卫统领赵锋。

“陆大人!”赵锋拱手,“陛下听闻大人病重,特命末将前来探望,并传陛下口谕:太傅之位虚席以待,望大人早日回朝。”

陆清安还礼:“有劳赵统领。请回禀陛下,臣病体难愈,已决意归隐,不再过问朝政。”

赵锋面露难色:“大人,陛下说...”

“赵统领,”陆清安打断他,“陆清安已是一介布衣,当不起之称。请回吧。”

赵锋还要再劝,陆清安已转身回寺,闭门不出。

当晚,陆明来报:“大人,赵统领已回京复命。但留了两个眼线在寺外。”

陆清安不以为意:“由他们去吧。”

他心知,皇帝不会轻易放他归隐。三年来,他掌握太多朝中机密,如今急流勇退,难免引人猜疑。

可他是真倦了。权术倾轧,党派纷争,如今看来都是镜花水月。若非深陷其中,他也不会铸下大错。

夜深人静,陆清安辗转难眠。起身点亮油灯,他从贴身衣袋中取出一个香囊。缎面已褪色,绣着的并蒂莲也模糊不清,这是慕容绾当年送他的定情信物。

三年来,他夜夜握着这个香囊入眠,仿佛如此就能回到从前。可每次醒来,现实都更加残酷。

“绾绾,”他对着香囊低语,“若时光能倒流...”

话未说完,自己先苦笑摇头。时光岂会倒流?破镜岂能重圆?他求这一面,不是为挽回什么,只是为亲口说一句抱歉。

第三日清晨,陆清安早早起身,沐浴更衣。镜中人两鬓已染霜色,眉宇间尽是沧桑。

“这样也好,”他自言自语,“让她看看我这般模样,或许能稍解她心头之恨。”

陆明备好马车,见他一身布衣,忍不住道:“大人,要不要换身...”

“不必。”陆清安摆手,“走吧。”

从寒山寺到青城山,不过半日路程。可对陆清安而言,这半日却比三年还要漫长。

马车颠簸,他咳嗽不止。陆明屡次劝他休息,他都拒绝。

“早点到,免得让她久等。”他说。

其实离午时还早,他只是怕,怕去得晚了,自己会失去勇气。

将至青城山时,天空飘起细雨。秋雨绵绵,远山近树都笼罩在烟雨朦胧中。

陆清安命停车,徒步走向村口。

那棵大榕树就在眼前,枝繁叶茂,如伞如盖。树下空无一人。

他在树下站定,任由细雨打湿衣衫。心跳如擂鼓,呼吸都变得艰难。

时间一点点流逝,雨渐渐大了。陆明的伞撑过来,被他推开。

“这是我该受的。”他说。

是啊,比起慕容绾这三年受的苦,淋一场雨算得了什么?

午时将至,雨幕中终于出现一个身影。青布衣裙,油纸伞下,慕容绾缓缓走来。

陆清安呼吸一滞。三年不见,她清瘦了许多,眉目间却多了从前没有的宁静从容。雨水打湿了她的裙摆,她却浑然不觉,步履安稳如常。

她在离他三丈远处停步,静静看着他。

千言万语堵在喉头,陆清安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分不清是雨是泪。

最终,他只深深一揖,久久未起。

慕容绾没有动,也没有说话。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静止。只有雨声淅沥,敲打着榕树叶,敲打着两颗曾经相近又相远的心。

终于,陆清安直起身,艰难开口:“我...罪该万死。”

慕容绾轻轻摇头:“往事已如烟消散,陆大人何必执着。”

一声“陆大人”,疏离而客气,听得陆清安心如刀绞。

“我...辞官了。”他说,“在寒山寺忏悔余生,只求...只求你一句原谅。”

慕容绾的目光越过他,望向雨中的远山:“原谅与否,还重要吗?”

“于我重要。”陆清安急切道,“这三年,我无一日心安。绾绾,我...”

“慕容绾。”她轻声纠正,“还请陆大人唤我慕容先生。”

陆清安踉跄后退一步,扶住榕树才站稳。

是了,他还有什么资格唤她“绾绾”?

“慕容...先生,”他改口,每个字都说得艰难,“我知道罪不可赦,但求你给我一个弥补的机会。”

慕容绾终于看向他,目光平静无波:“陆大人,你真正该求原谅的,不是我。”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道:“是那些因你而死的慕容家族人,是因你而家破人亡的百姓,是从前那个坚守本心的你自己。”

陆清安如遭雷击,呆立当场。

雨越下越大,慕容绾的油纸伞上水花四溅。她微微颔首:“若陆大人无他事,告辞了。”

转身欲走,陆清安急唤:“等等!”

她停步,却没有回头。

“我...我会用余生赎罪。”他对着她的背影说,“不论你是否原谅。”

慕容绾沉默片刻,轻声道:“那是你的选择,与我无关。”

说罢,她举步离去,青色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雨幕中。

陆清安望着她远去的方向,久久不动。

陆明撑伞过来,低声道:“大人,雨大了,回吧。”

陆清安恍若未闻,直到慕容绾的身影完全消失,他才缓缓跪倒在地,面向她离去的方向,深深叩首。

雨水混着泥土沾湿了他的衣衫,他却觉得这一刻,心前所未有的清明。

慧明大师说得对,真正的忏悔不在佛前,而在人间。他今日这一跪,不是跪慕容绾,是跪自己的良心,跪那些因他而逝的亡魂。

“大人...”陆明试图扶他起来。

陆清安摇头,就着跪姿,从怀中取出那个香囊,深深看了一眼,然后挖开湿泥,将它埋入土中。

不是抛弃过去,而是告别那个迷失的自己。

起身时,他浑身湿透,狼狈不堪,眼中却有了这一个月来从未有过的坚定。

“回寺。”他说。

马车驶离青城山,陆清安最后一次回头。雨雾朦胧中,那小村安静祥和,如世外桃源。

他知道,从此一别,便是永诀。慕容绾已超脱红尘,他不能再打扰她的安宁。

但他的忏悔之路,才刚刚开始。

回到寒山寺,陆清安病了一场,高烧三日。昏沉中,他仿佛看到那些因他而死的冤魂,看到慕容绾失望的眼神,看到从前那个满怀理想的自己。

病愈后,他正式剃度,慧明大师为他取法号“净安”。

净心之所向,安魂之所归。

落发那日,他跪在佛前,立下宏愿:余生将游走四方,济世救人,超度亡魂。

“不为修来世,只为赎今生。”他对慧明说。

慧明颔首:“望你永葆此心。”

翌日清晨,净安——曾经的陆清安,背起简单的行囊,告别寒山寺,开始了他的赎罪之旅。

第一站,他去了慕容一族的坟场。荒草丛生,墓碑倾颓,一派凄凉。他在每座坟前叩首诵经,亲自清理杂草,修补墓碑。

有守墓人上前询问,他只说:“受故人所托。”

在慕容老学士墓前,他长跪不起。

“老师,”他唤着从前的称呼,“学生辜负了您的教诲,辜负了绾绾,辜负了天下苍生。从今往后,必以余生赎罪,望您在天之灵,能稍得安慰。”

山中风雨忽至,他就在墓前跪了一夜。次日启程时,高烧又起,却坚持上路。

此后数月,他走遍当年受慕容一案牵连的各处,寻访遗属,暗中资助。遇病扶伤,见困解难。布衣草鞋,风雨无阻。

曾有一次,在江南某镇,他遇上一个与慕容绾有几分相似的女子。那女子是当地绣娘,父亲蒙冤入狱,她四处奔走无门。

净安倾尽所有,帮她父亲洗清冤屈。女子感激不尽,欲以身相许,他婉言谢绝。

“贫僧心中,早已容不下他人。”他合十道。

女子不解:“既然心有所属,为何又要出家?”

净安望向北方,目光悠远:“正因为真心爱重,才不能亵渎。”

他继续前行,一路救治瘟疫,调解纷争,超度亡魂。名声渐起,却从不留名。有人称他“苦行僧”,有人唤他“游方郎中”,更多人不知道他是谁,只道是个奇怪的和尚,医术高明,分文不取。

一年后的某个雪夜,净安再次病倒在途中,被好心人救起,安置在一座破庙。

高烧不退,意识模糊间,他仿佛看到慕容绾来到他身边,为他擦拭额头,喂他汤药。

“绾绾...”他喃喃呼唤。

那身影温柔地按住他:“师父认错人了。”

他努力睁眼,看清那是个素不相识的村妇,正在照顾他这过路的病僧。

“多谢施主。”他虚弱地道谢。

村妇笑笑:“师父客气了。前年村里闹瘟疫,多亏一个游方和尚救了我们。如今照顾师父,是应该的。”

净安怔住,想起前年确曾路过一个瘟疫横行的村庄,尽力救治了些人。

原来,善行如涟漪,会一圈圈扩散开来。

病愈后,他继续上路。这一走,就是五年。

五年间,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救助之人无数。鬓发尽白,面容沧桑,唯有一双眼,愈发清澈坚定。

第五年秋天,他再次回到寒山寺。

慧明大师已圆寂,新住持是他的师弟慧觉。见他归来,慧觉取出一封信。

“这是师兄圆寂前留给你的。”

净安拆开,只有寥寥数语:“净安:忏悔非终点,慈悲是归途。世间已无陆清安,唯有净安法师。珍重。”

他持信良久,对着慧明大师的灵塔深深一拜。

当夜,他在寺中禅房歇息,忽闻窗外异响。推窗一看,只见两个黑衣人翻墙而入,手持利刃。

“陆清安,陛下有请。”为首那人冷声道。

净安合十:“贫僧净安,不识得什么陆清安。”

那人冷笑:“太傅大人何必装糊涂?陛下病重,皇子争位,需您回朝主持大局。”

“朝堂之事,与贫僧无关。”

另一人不耐:“休要与他废话!带走!”

两人飞身扑来。净安不闪不避,只在他们近身时微微侧身,双手轻拂,两人便如撞上一堵气墙,踉跄后退。

“你...”两人惊疑不定。

净安垂目:“回去禀报,陆清安已死,世间唯有净安。朝堂纷争,贫僧不会参与,也不会泄露半字。请回吧。”

两人对视一眼,心知不是对手,悻悻离去。

净安关窗,继续打坐。心中却不如表面平静。

皇帝病重,皇子争位,这江山又要动荡了。若在从前,他必会趁机布局,谋取更大权势。可如今,他只觉悲哀。

权力如枷锁,得到越多,束缚越深。他好不容易挣脱,岂会再陷进去?

三日后,有消息传来,皇帝驾崩,三皇子继位,朝局稳定。

净安在佛前为苍生祈福,愿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是夜,他梦见慕容绾。梦中她站在青城山下那棵榕树下,微笑着看他,目光温和,如见故人。

醒来时,枕畔有泪,心中却安。

天一亮,他再次背起行囊,准备继续云游。

慧觉送他至山门:“师兄今后有何打算?”

净安望向远方:“走到哪里,便是哪里。”

“可还会回来?”

“有缘自会相见。”

说罢,他合十一礼,转身下山。

朝阳初升,给他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山风拂过,僧衣飘举,恍若遗世独立。

行至山脚,忽见一青衣女子站在路旁,似是等候多时。

净安脚步一顿。虽多年不见,他仍一眼认出那是慕容绾。

她老了些,气质却更加沉静,眼中有着与他相似的超脱。

“净安法师。”她合十行礼。

他还礼:“慕容先生。”

两人相视片刻,慕容绾从袖中取出一本小册:“这是村中学童抄写的《金刚经》,我想,或许对法师有用。”

净安双手接过,郑重道谢。

“我听闻法师这些年的善举,”慕容绾看着他,“苍生有幸。”

净安摇头:“是贫僧有幸,得遇众生度化。”

又一阵沉默后,慕容绾轻声道:“保重。”

“你也是。”

没有多余的话,她转身离去,步伐从容。

净安站在原地,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尽头,才低头看向手中的经书。

翻开第一页,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不是学童所写,而是慕容绾亲笔。

在经文的空白处,有一行小字:“往事已矣,各自珍重。”

他站在初秋的晨光里,望着这行字,许久,许久。

最终,将经书小心收好,继续前行。

山路蜿蜒,通向不可知的远方。就如人生,就如忏悔之路,永无尽头,却每一步都算数。

寒山寺的钟声再次响起,悠远绵长,仿佛在为他送行,又仿佛在迎接每一个愿意回头的人。

净安的身影渐行渐远,最终化作一个小点,消失在苍茫天地间。

唯有钟声余韵,久久不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