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浮世金钗录 > 第170章 往事如烟俱消散。

浮世金钗录 第170章 往事如烟俱消散。

作者:用户26182811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10 14:16:06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暮色四合,最后一缕霞光悄然隐没在远山之后。慕容绾独自立于庭院中,望着天边那抹将尽未尽的绯红,心头竟无半分波澜。曾几何时,这样的黄昏总会让她想起那个人,想起那些刀光剑影、爱恨交织的过往。而今,那些记忆依旧清晰,却已不能再搅动她的心湖。

一阵微风拂过,院中那棵老槐树沙沙作响,几片枯黄的叶子悠悠飘落,有一片正巧落在她的肩头。她轻轻拈起,看着叶脉分明却已失去生机的叶片,忽然想起三年前离开京城时,也是这样一个秋天。

那时的她,心中装满了恨。恨那个曾许诺与她一生一世却最终背弃她的男人,恨那些在家族覆灭时落井下石的故人,恨这世道不公,恨命运弄人。每一个夜晚,她都在复仇的念想中辗转难眠;每一个清晨,她都在计划的完善中睁开双眼。仇恨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食粮,是她黑暗世界里的唯一火光。

“姑娘,外面风凉,加件衣裳吧。”丫鬟云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随即一件薄披风轻轻落在了她的肩上。

慕容绾回头,对上云儿关切的眼神,微微一笑:“不碍事,这风很温柔。”

云儿有些惊讶地看着她。自从跟随慕容绾以来,她鲜少见到姑娘这般平和的神情。往常的慕容绾,即便笑着,眼底也总藏着一抹化不开的阴郁;即便在阳光下,周身也笼罩着一层拂不去的寒霜。而此刻,她站在渐浓的暮色里,却仿佛自身在发光。

“姑娘今日似乎心情很好。”云儿试探着说。

慕容绾转回头,目光重新投向已现出疏星几点的天空,轻声道:“不是心情好,是心里静。”

这种静,来之不易。

她还记得初到青城山下的这个小村落时,夜夜难眠。一闭上眼,就是家族被抄那日的惨状:女眷们的哭喊,家仆们的奔逃,父亲被押走前那绝望的一瞥,还有她自己仓皇离京时的狼狈。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她曾经最深爱的人——当朝太傅,陆清安。

多少个夜晚,她对着京城的方向立誓,定要让他付出代价。她苦心经营,暗中联络父亲旧部;她省吃俭用,将每一文钱都投入到复仇的计划中;她甚至学会了制毒和武功,只为有朝一日能手刃仇敌。

然而,时间是最奇妙的良药,也是最睿智的老师。

在这远离京城喧嚣的小村庄里,她看到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生活。这里的百姓不知朝堂风云,不晓权贵更迭,他们关心的只是今年的收成能否让家人温饱,明日的天气是否适宜出行。起初,她觉得他们愚昧无知,后来才渐渐明白,这是一种更为本真的智慧。

村东头的王婆婆,年轻时丈夫被征入伍,再未归来,她独自将三个孩子拉扯大,如今晚年虽清贫,却每日坐在门前笑呵呵地看着孙儿嬉戏;村西边的李大夫,妻子早逝,他未曾续弦,一边行医救人一边将独子养育成才,从未听过他半句怨言;还有那住在山脚的张樵夫,十年前上山砍柴被野兽咬去一臂,却练就了独臂砍柴的本事,还时常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家。

这些人的苦难,不比她少;这些人的委屈,不比她轻。然而他们选择放下,选择继续前行,选择在断壁残垣上重建美好。

慕容绾开始怀疑,自己的仇恨是否有意义。

转变发生得很慢,像春雨润物,悄无声息。

最初,她只是出于利益考量,开始为村里的孩童授课。父亲生前是翰林院学士,她自幼饱读诗书,教这些孩子绰绰有余。她本想借此笼络人心,为自己在此地的隐居打下基础,却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被那些纯真的笑脸和求知的眼神所打动。

孩子们不知道她的过去,不在乎她的身份,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位温柔博学的“慕容先生”。他们会把舍不得吃的野果偷偷放在她的窗台上,会在她生病时采来据说能治百病的野花,会在学了一个新字后兴奋地跑回家告诉父母。

慕容绾冰封的心,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痕。

后来,村里闹瘟疫,李大夫一人忙不过来,她便主动帮忙照料病人。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她目睹了太多生死离别,也见证了更多人间的真情。有老夫妻相守至最后一刻的,有父母舍命保护孩子的,也有邻里互相扶持共渡难关的。

瘟疫过后,村民们对她这个外来人多了一份真诚的接纳。他们开始邀请她参加村里的节庆,会在农忙时主动帮她料理那小小的院落,会在进城赶集时问她是否需要捎带些什么。

慕容绾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期待这样的互动,开始享受这种平凡的温暖。仇恨在心中的分量,渐渐轻了。

直到三个月前,一个京城来的商队路过村庄,在村口的茶摊歇脚。慕容绾本欲回避,却无意中听到了关于陆清安的消息。

他病了,病得很重。太医束手,圣上特许他卸职归家养病。

那一刻,慕容绾以为自己会感到快意,会为这迟来的报应而欣喜。然而她没有。她只是怔怔地站在原地,心中空落落的,像一场大雨后的荒原,潮湿而寂静。

当晚,她辗转反侧,不是因恨难眠,而是因为发现自己竟已不再恨他。

这认知比仇恨本身更令她恐慌。若连恨都没有了,她这三年的坚持算什么?那些彻夜不眠制定的计划,那些省吃俭用攒下的银两,那些苦练的武功和研制的毒药,岂不都成了笑话?

她起身点亮油灯,翻出那个锁在箱底的木匣。里面装着她与陆清安过往的信物:定情的玉佩,他赠的诗稿,还有她精心准备的毒药和暗器。她一件件抚摸过,试图唤醒心中沉睡的恨意,却只唤醒了遥远的、模糊的爱意与悲伤。

那一夜,慕容绾在灯下坐至天明。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纸照进来时,她终于明白:放下仇恨,不是背叛过去,而是释放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开始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心绪。每天清晨,她会坐在院中冥想,让那些痛苦的记忆如云般飘过脑海,不去抗拒,也不去追逐。起初很难,愤怒和悲伤如潮水般涌来,几乎将她淹没。但她坚持了下来,慢慢地,那些情绪不再那么强烈,记忆不再那么鲜活。

她开始专注于当下:备课、教书、照料小院、与村民往来。她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细微的美好,是从前被仇恨蒙蔽双眼时所看不到的。晨露在蛛网上折射出的七彩光芒,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清新气息,学童琅琅的读书声,邻居送来的刚出锅的糕点...

这些平凡的瞬间,一点点填补了她心中的空洞。

今天下午,她终于做出了决定。她取出了木匣中的所有物品,在院中燃起一小堆火。

先放进去的是陆清安的诗稿。那些缠绵悱恻的诗句,曾是她最珍贵的宝贝,如今在火焰中蜷曲、变黑,最终化作灰烬。她没有不舍,只是静静地看着。

然后是那枚玉佩。上好的羊脂白玉,雕着并蒂莲,是他当年亲自为她戴上的。她握在手中良久,感受着玉石从冰凉到温热,最终轻轻抛入火中。玉石不会燃烧,但在高温下会失去光泽,产生裂纹。就像他们的感情,曾经完美无瑕,终究抵不过现实的灼烧。

最后是那些毒药和暗器。她一样样丢进火中,看着它们被火焰吞噬。这些本应用来复仇的工具,如今成了她与过去告别的祭品。

当最后一缕青烟袅袅升起,慕容绾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一直束缚在身上的无形枷锁,在这一刻终于断裂、消散。

“姑娘,晚饭准备好了。”云儿的声音将慕容绾从思绪中拉回。

她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已完全暗下来的天空,转身回屋。

晚餐很简单:一碟清炒时蔬,一碗豆腐汤,两个馒头。云儿有些不安地说:“姑娘,今日是十五,本该加菜的,但我看您一直在院中沉思,没敢打扰...”

慕容绾温和地打断她:“这样很好。粗茶淡饭,最是养人。”

用餐时,云儿几次欲言又止。慕容绾察觉到了,笑问:“有什么话,直说便是。”

云儿放下筷子,小心翼翼地问:“姑娘,我瞧见院中有烧过东西的痕迹...您没事吧?”

慕容绾微微一笑:“烧掉了一些旧物,也烧掉了一些旧念想。我从未像现在这般好过。”

饭后,慕容绾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回房,而是提着一盏灯笼,信步走向村外的溪边。

秋夜已有些凉意,溪水潺潺,映着天上那轮将圆未圆的月亮。她在常坐的那块大石上坐下,听着水声、风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犬吠,心中一片宁静。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她回头,见是李大夫提着药箱从邻村出诊归来。

“慕容先生也在赏月?”李大夫笑着打招呼。

慕容绾点头:“李大夫才回来?辛苦了。”

李大夫在她不远处坐下,放下药箱,长舒一口气:“邻村有个孩子发高热,我去看了看,现已无大碍。”说着,他取出烟袋,点上,深深吸了一口。

二人沉默片刻,慕容绾忽然问道:“李大夫,您行医三十余载,见过那么多生死病痛,可曾有过怨恨命运不公的时候?”

李大夫有些惊讶地看了她一眼,随即了然一笑:“原来先生今晚在想这些问题。”他吐出一口烟,望着袅袅升起的烟圈,缓缓道:“自然是有的。特别是内人去世那阵子,我恨老天无眼,恨自己医术不精,恨那些健康快乐的人...那种恨,像毒蛇一样啃噬着我的心。”

“那后来是如何放下的呢?”

“时间,和时间里的他人。”李大夫磕了磕烟斗,“在行医的过程中,我见到了太多比我不幸的人。有一个妇人,接连夭折了三个孩子,却依然精心照料病重的婆婆;有个年轻人,进山采药摔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却学会了编织手艺,养活了一家人...见得多了,就明白苦难是人生常态,而如何面对苦难,才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标准。”

他顿了顿,继续道:“再说,怨恨除了折磨自己,还有什么用呢?内人若在天有灵,定不愿见我那般自苦。她生前最是乐观爱笑,我若终日愁苦,才是真正对不起她的在天之灵。”

慕容绾静静听着,心中颇有触动。

李大夫看了她一眼,意味深长地说:“慕容先生,您来我们村三年了。刚来时,您眉眼间都是化不开的愁郁,如今却日渐舒朗。这是好事啊。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呢?”

“是啊,何必呢...”慕容绾轻声重复。

又坐了一会儿,李大夫起身告辞:“天色不早了,先生也早些回去吧,夜深露重,当心着凉。”

送走李大夫,慕容绾又在溪边坐了片刻。她伸手入袖,取出一个小小的护身符。这是前几日村里孩童送给她的,说是能保平安。粗糙的布料,歪歪扭扭的针脚,却是她近年来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这一刻,她终于明白,生命中的得与失,从来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她失去了锦衣玉食、权势地位,却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她失去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却获得了更广阔的人间真情。

往事如烟,终将消散。而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才是生命真正的馈赠。

她起身,提灯往回走。灯笼在黑暗中划出一圈温暖的光晕,照亮前路,也照亮了她的心。

回到小院,云儿已备好热水。洗漱完毕,慕容绾推开窗户,让清冷的月光流泻而入。她坐在书案前,铺纸研墨,沉思片刻,提笔写道:

“人生一世,犹如浮萍随波,亦如晨露易逝。其间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当时只道是翻天覆地,过后思量,不过镜花水月。执着于恨,徒增苦恼;沉湎于怨,空耗年华。不如放下,不如看淡。让往事如烟消散,让心境如月明澈。自此,身自在,心自由。”

写罢,她轻轻吹干墨迹,将这张纸仔细折好,收入匣中。这不是为任何人写的,而是为自己立下的心境凭证。

吹熄油灯,月光更加明亮地照进屋内。慕容绾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忽然想起苏轼的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啊,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的激烈,终将归于平淡;所有的执着,都会随风而散。这不是悲哀,而是生命的必然,也是生命的智慧。

她闭上眼睛,很快进入了无梦的安眠。

这一夜,是她三年来睡得最沉、最稳的一夜。没有噩梦纠缠,没有仇恨啃噬,只有如水的平静和安宁。

次日清晨,慕容绾醒来时,天刚蒙蒙亮。她披衣起身,推开房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院中的草木挂着晶莹的露珠,远处的鸡鸣此起彼伏。

她深深呼吸,感觉整个身体都轻盈了许多。

早课过后,孩子们陆续来到学堂。看着一张张天真烂漫的脸庞,慕容绾的心中充满了柔软的情感。她今天讲授的是《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完毕后,她让学童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女孩举手说:“先生,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对别人做。”

慕容绾点头微笑:“说得对。比如你不喜欢被人欺负,就不要去欺负别人;不喜欢被人误解,就不要随意误解他人。”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抢着说:“我娘说,要将心比心!”

“说得很好,将心比心。”慕容绾赞许道,“如果我们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这世间的许多纷争就可以避免了。”

课后,慕容绾站在学堂门口,目送孩子们嬉笑着离去。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金边,美好得让人移不开眼。

“慕容先生。”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慕容绾回头,见是村里的陈婆婆,手里提着一个小竹篮。

“婆婆有事?”她迎上前去。

陈婆婆笑着打开竹篮,里面是几个红艳艳的柿子:“我家院里的柿子熟了,甜得很,特地给先生送几个尝尝鲜。”

慕容绾连忙推辞:“这怎么好意思,您留着卖钱吧。”

“哎,几个柿子值什么钱。”陈婆婆硬把篮子塞到她手里,“先生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辛苦着呢。我们没什么可报答的,这点心意先生一定要收下。”

慕容绾推辞不过,只好接过:“那就多谢婆婆了。”

陈婆婆笑眯眯地打量着她:“先生今日气色真好,比刚来我们村时精神多了。看来是我们这儿的水土养人。”

慕容绾会心一笑:“是啊,很养人。”

送走陈婆婆,慕容绾提着那篮柿子回到院中。云儿高兴地接过去:“这下好了,姑娘最爱吃柿子,陈婆婆送得正是时候。”

慕容绾看着那篮鲜亮的柿子,心中暖暖的。这些淳朴的村民,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何为善,何为真。

午后,她照例去李大夫的医馆帮忙。今日病人不多,她便帮着整理药材,分类、研磨、装袋。李大夫在一旁撰写医案,偶尔与她聊上几句。

“先生可知道村南的赵家?”李大夫忽然问道。

慕容绾回想了一下:“是那个丈夫早逝,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赵娘子家?”

“正是。”李大夫叹了口气,“昨日我去看她,病得厉害,却硬撑着不肯好好休息,说是怕耽误了绣活,交不上货,孩子们就没饭吃了。”

慕容绾手中的动作慢了下来:“她病的重吗?”

“劳累过度,加上营养不良,需好生调养一阵子。”李大夫摇头,“我开了药方,但她哪有钱抓药?我只得先赊着。”

慕容绾沉默片刻,道:“我那里还有些积蓄,明日拿来给您,就当是为赵娘子垫付药费。”

李大夫欣慰地看着她:“先生好心肠。不过不必全由您承担,我已与村长商量,在村里募捐一些。大家都不宽裕,但凑一凑,总能帮她渡过这个难关。”

“那我也出一份力。”慕容绾坚定地说。

傍晚从医馆回来,慕容绾特意绕路经过赵家。低矮的土坯房前,两个面黄肌瘦的孩子正在捡柴火,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才四五岁模样。见到慕容绾,大的那个怯生生地叫了声“先生”。

慕容绾心中酸楚,柔声问:“你娘好些了吗?”

孩子摇摇头:“娘还在咳嗽,但她不肯休息,说要把这批绣活做完。”

慕容绾从袖中取出几文钱,塞到孩子手里:“去村口买两个肉包子,和你弟弟分着吃。别告诉你娘是先生给的,就说是李大夫送的。”

孩子犹豫地看着手中的钱,又看看眼巴巴望着自己的弟弟,最终点了点头:“谢谢先生。”

看着两个孩子跑远,慕容绾站在赵家破败的院门外,久久没有离开。夕阳的余晖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一如她此刻沉重的心情。

这世上,有太多苦难,太多不公。她曾经经历的,不过是其中之一。而比起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或许更重要的是,伸出手,拉一把正在苦难中挣扎的人。

回到家中,慕容绾立即翻箱倒柜,找出自己仅有的几件首饰。其中一支金簪,是母亲留给她的遗物,一直舍不得丢掉。如今看来,这些身外之物,若能救人于危难,才是真正实现了它们的价值。

“姑娘,您这是...”云儿见状,惊讶地问。

慕容绾平静地说:“把这些拿去当了,换来的钱,一部分给赵娘子治病,剩下的用来在村中设个小小的善堂,帮助那些孤寡老人和孤儿。”

云儿瞪大眼睛:“可这是您最后的值钱物件了!万一有什么急用...”

“有衣有食,有屋可居,还有什么急用?”慕容绾微笑,“况且,教书所得,足够我们日常开销了。”

云儿看着自家姑娘坚定的神情,知道劝不动,只好接过首饰,小心包好:“那我明日一早就去县城当铺。”

当晚,慕容绾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见赵家母子窘境,心中恻然。回想自己昔日为仇恨所困,日夜煎熬,何其狭隘。这世上有太多苦难,太多需要帮助的人。将精力耗费在过去的恩怨中,不如用于当下,做些实实在在的善事。陆清安负我,是他之过;我若因此负了这整个人生,便是我之过了。

“母亲生前常言:‘人心如容器,装满了恨,就装不下爱;装满了过去,就装不下未来。’如今方知此言真谛。

“往事已如烟消散,前路仍待开辟。从今往后,但求心安,但求利他,但求在这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些许温暖的痕迹。”

写到这里,她搁下笔,心中一片澄明。

窗外,月色如水,静静地流淌在大地上,照亮山川河流,也照亮无数在尘世中浮沉的心灵。慕容绾站在窗前,忽然觉得,自己的心从未如此开阔,如此自由。

她想起佛经中的一句话:“放下执着,即是解脱。”

是啊,解脱。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自由,而是从自己的心狱中解脱。

这一夜,她依然睡得很安稳。

次日清晨,慕容绾醒来时,天光已大亮。她推开窗,见云儿正从院外进来,手中拿着一个钱袋。

“姑娘,都办妥了。”云儿将钱袋递给她,“那支金簪当了个好价钱,足够赵娘子半年的药费和孩子们的生活费了。”

慕容绾接过钱袋,掂了掂,又递回给云儿:“你拿去交给李大夫和村长,就说是京城一位故人捐赠的,不必提我的名字。”

云儿不解:“为何不提?明明是姑娘的一片好心。”

慕容绾望向远处苍翠的山峦,淡淡道:“行善不为名,一如花开不为赞。但求心安,足矣。”

云儿似懂非懂,但还是依言去了。

早课后,慕容绾特意留下那个赵家的孩子,柔声道:“你娘的病,会好起来的。从今日起,你和弟弟每日午后来学堂,先生教你们读书,不收束修。”

孩子睁大眼睛,不敢相信:“真的吗?先生?”

“真的。”慕容绾摸摸他的头,“不过你要答应先生,好好照顾娘亲,督促她按时吃药,不要太劳累。”

孩子重重地点头,眼中闪着泪光:“谢谢先生!我一定用功读书,长大后报答先生!”

慕容绾微笑:“不必报答先生,将来你若有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就是最好的报答。”

孩子用力点头,欢天喜地地跑了。

看着他雀跃的背影,慕容绾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种给予的快乐,远比复仇的幻想更加真实,更加温暖。

午后,李大夫和村长一同来访。寒暄过后,村长道:“慕容先生,今日我们收到一笔匿名捐赠,指定用于救助村中的孤寡老人和孤儿。我们商议着,想在村头设个粥棚,每日供应一餐热粥,让那些无力自给的人至少能吃饱一顿。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慕容绾心中明了,却不点破,只道:“这是大善举。我略通文墨,可以帮忙登记名册,管理账目。”

李大夫笑道:“我们就知先生会帮忙。此外,还想请先生教授那些孤儿认字读书,不求他们考取功名,只望他们明事理,知廉耻。”

“义不容辞。”慕容绾郑重应下。

送走二人,慕容绾站在院中,感受着秋日温暖的阳光。不过短短两日,她的生活已有了全新的方向和意义。

原来,放下过往,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她想起自己曾经那么执着于复仇,几乎赔上整个人生,现在看来,是何等愚蠢。陆清安是否得到报应,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傍晚时分,慕容绾再次来到溪边。夕阳西下,溪水泛着金红色的波光,美不胜收。她在老地方坐下,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拂面,聆听着水流潺潺。

那些曾经让她痛不欲生的记忆,此刻回想起来,依然清晰,却已不再疼痛。它们像古老的壁画,虽然色彩斑驳,却已是与她无关的历史。

不知过了多久,她睁开眼,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这是她及笄那年,父亲送给她的“压岁钱”,说是能保平安。她一直贴身携带,视若珍宝。

如今,她将铜钱轻轻抛入溪中。铜钱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入水中,发出轻微的“噗”声,旋即被流水带走,不见踪影。

不是抛弃过去,而是与过去和解;不是忘记历史,而是不再被历史束缚。

她起身,拍拍衣裙上的草屑,向着来路返回。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但这一次,影子不再沉重,而是轻盈地随着她的步伐移动。

回到小院,云儿已备好晚饭。简单的清粥小菜,却格外可口。慕容绾吃得津津有味,连带着云儿也胃口大开。

“姑娘,您真的变了。”云儿忍不住说,“从前的您,总是心事重重,食不知味。现在的您,连吃饭都香了。”

慕容绾笑道:“心无挂碍,自然吃得香,睡得稳。”

饭后,她照例在灯下读书。今夜读的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读至此处,她不禁掩卷长叹。陶渊明辞官归隐,领悟到“今是而昨非”;她放下仇恨,何尝不是“觉今是而昨非”?

昨日的她,被仇恨蒙蔽双眼,看不到世间的美好;今日的她,放下执念,才发现天地广阔,人间值得。

夜深了,慕容绾吹熄油灯,却没有立即入睡。她坐在黑暗中,任由月光透过窗纸,在室内投下模糊的光影。

忽然,她想起小时候,母亲常常哼唱的一首小调。词早已记不清了,只记得调子轻柔舒缓,像夏夜的微风,冬日的暖阳。她不自觉地哼了起来,声音很轻,却出奇地悦耳。

云儿在隔壁听到,惊讶地屏住了呼吸。三年来,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姑娘唱歌。

哼完小调,慕容绾满足地叹了口气,躺下身来。睡意很快袭来,在意识的边缘,她模糊地想:明日,要去集市买些纸笔,给孩子们制作更易懂的识字卡片;还要去看看赵娘子,看她是否需要帮忙做些绣活;如果天气好,或许可以带孩子们去郊游,认识山间的草木...

想着这些琐碎而充实的小事,她的嘴角带着微笑,沉入了梦乡。

窗外,月过中天,清辉如水,静静地洒向沉睡的人间。远山如黛,近树如烟,一切都笼罩在柔和的夜色中,包括那些尚未愈合的伤口,和已然超脱的心灵。

慕容绾不知道的是,这一夜,千里之外的京城太傅府中,陆清安正从病榻上挣扎起身,拖着虚弱的身体,走到窗前望月。

他的手中,握着一枚已经褪色的香囊,那是多年前慕容绾亲手绣给他的。香囊上的并蒂莲早已模糊不清,他却一直带在身边。

“绾绾...”他望着天边那轮明月,轻声呼唤。月光照在他苍白的脸上,映出眼底深深的悔恨与思念。

然而,这一切已与慕容绾无关。她的梦乡里,没有过往的恩怨,只有对明天的期待。

往事如烟,终将消散。而生命,依然在继续,以它自己的方式,走向它该去的方向。

这一夜,很长,也很短。长到足以让一颗心完成蜕变,短到不过是永恒中的一瞬。

当东方再现曙光,新的一天来临,慕容绾睁开双眼,迎接她的,将是一个没有仇恨负担的、全新的开始。

而她不知道,她的放下与超脱,将在不久的将来,以她意想不到的方式,警示和启迪更多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