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十日,陈留王刘协拿出先帝遗诏,皇帝刘辩也公开承认这是先帝给他的,百官又在兰台秘阁中找到了副本,当天,李儒就被董卓派去了长安接新的小皇帝。
长安离洛阳也不远,快马赶路六天就能到,李儒、李蒙就带着两千的人马,一路西去,在九月六日赶到了长安。
在他到达长安之前,有比他更快的人先半个时辰,到了长安。
韦端这些天都紧张兮兮,隔两天就要过问家中粮库,去看一眼秦王,生怕出了乱子自己不能第一时间知道。
这天上午,他收到了弘农杨氏子弟快马送过来的消息,得知六日前洛阳发生剧变,董卓擅自废帝,要立陈留王为新帝。
这消息看得他眉头紧皱,结果下一刻,他又看见了崇德殿的遗诏风云,这一下给他看笑了。
好消息,投资秦王的报酬来了,现在秦王要变成大汉皇帝了。
秦王母族远在江东,对洛阳鞭长莫及,而秦王在洛阳毫无助力,自己和家族,这些年可谓是对秦王帮助良多,说是秦王身边的嫡系也不为过。
现在秦王要去洛阳,他们韦家也定然是要作为秦王助力,去辅佐新帝的。
信上也说了董卓要派人接新帝回京的事,韦端明白杨家的意思,他们也知道京兆的韦、杜两家与秦王关系不错,抓紧时间提前通知他们,也是再给他们示好。
韦端拿着信,带上杜畿再次去找秦王。
走之前,他让京兆府的人注意东边城门动向,来了部队兵马直接先把人拦下,只准让不超过二十人的小队进入。
秦王是要去洛阳继位登基的,但决不能是被董卓的人带走。
可他与杜畿快速把何皇后矫诏了,他才是大汉皇帝这个消息告诉秦王之后,秦王却并没有多少神态变化。
他似乎一点也不为自己即将成为大汉的皇帝而惊喜。
韦端提议道:“殿下,我去拦住李儒,杜畿为您收拾行囊,我们这就出发去洛阳。”
“去洛阳吗……”小白坐在小胡凳上,和韦端身后的杜畿对上眼神。
路上一起过来,原本也没对韦端的想法提出异议的杜畿这时候却开口劝阻。
“董卓带着西凉军、并州军在洛阳,还接收了何进旧部,去洛阳,无异于主动去虎口。”
韦端转头看向这个小年轻,眼神微妙。
一路上的时候,也没见杜畿说什么话,结果一到秦王面前,他就开始反对了。
杜畿继续道:“长安也是京兆,是我大汉立国之都。陛下在长安,与在洛阳,又有什么分别?”
他说的时候,还也给了韦端一个眼神暗示。
韦端明白了,立刻也改了口风。
“伯侯(杜畿的字)说的是,洛阳禁军十之七八恐已都到了董卓手中,不可让陛下、不可让秦王去洛阳以身犯险。该是让洛阳的百官来长安才是!”
他本来是想着跟着秦王,以从龙之功,也能压一压洛阳那些人。
但是杜畿说得对,洛阳太危险了,不如就在长安,又是他自己的大本营,又不用去看洛阳人的脸色,还能让洛阳人来长安看他的脸色,多好。
不去洛阳的计划一定下,韦端就一点不着急了,不用收拾东西,也不用调兵遣将,只要等着李儒过来,把人劝走就行。
半个时辰后,长安城东边尘土飞扬,马蹄声阵阵,李儒带着士兵终于赶到了长安。
收到消息的城门守将盖勋立刻大喝一声,城楼上下的卫兵皆是拿起武器。
盖勋是凉州人,之前的长安京兆尹,在小白来长安之前,灵帝先把他从京兆尹的位置上撤下来,换成了韦端,但是依旧让盖勋管着长安城防。
他深受刘宏信任,为人刚直,他在长安管着城防,可以让小白不需要考虑自己的安危,后来小白找他借用人手,只要人手不出长安,也不做什么违反汉律的事情,他也会很爽快地松手。
被拦在城门前的李儒高声喊道:“何家矫诏,先帝遗诏传位秦王刘皓,我奉董公之命前来迎秦王回洛阳!”
城楼上的盖勋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但他依旧没有放行,而是遵从了韦端之前的吩咐,坚持让李儒的部队都不得入城,他只能带上十来个左右的人进去,多的不行。
赶了六天路的李儒心情很不美妙,但再怎么不爽,他现在的重要任务也还是把秦王带回洛阳。
西凉军中层将领的李蒙眉一皱,很想直接就这么冲进城去,直接带了小皇帝回洛阳,但李儒制止了他。
“有先帝遗诏,现在长安的这位才是正统,董公不能再和矫诏的何进扯到一起,现在必须全须全尾地把新帝带回洛阳。
我们就两千人,若长安都是老弱还能强入,但守将和士卒都是青壮,我们这一点人也无法强入长安,还是先进去吧。”
董卓来之前已经吩咐,让李蒙听李儒安排,所以现在他不满也只能同意,把剩下人都留在这里,两个人带着一点人,被城门守卫放行通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