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留下李蒙和一部人在长安周边驻守,以防止消息往洛阳走漏,自己带着小部分人快速回到洛阳。
洛阳虽说现在都被董卓的兵把控着,但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西边的城门,等着李儒从长安回来。
现在他终于回来,还是只带了几个并州轻骑回来,尽管董卓没住在城里,而是在洛阳城外的行宫,但这附近一直有人紧着,这不难让人知道,李儒的行动失败了。
所以新君没有来洛阳。
是不能来,不想来,还是另有隐情?
关于新君动向,收到消息的各家都在秘密议论之中。
董卓这几天心情已经平和不少,李儒不在的这些天,他也都在洛阳权贵之间到处走访,拉拢人,表达合作倾向。
其他人董卓都态度一般,不过袁隗以前在董卓最落魄的时候提拔过他,蔡邕是天下文宗,这两个人董卓必须搞好关系。
袁隗那边态度暧昧,但是至少从董卓进京到现在,都没有公开对董卓表示过反对意见。
蔡邕这个水平高度的知名文人,也就他对董卓态度是真的客气了,卢植那种,董卓是恨不得直接杀之而后快。
也就是现在小皇帝还不在手上,他自己的名分都还不确定,不能贸然行动,不然董卓第一个就要把卢植砍了。
他却不知,洛阳人是对他态度没那么恨之入骨,那是因为洛阳百官至少六成都认为他没有后路了。
这些天日子还算舒心的董卓就等着来操办皇帝登基,然后直接给自己封个超越三公的太师,按照这些天大家已经商量好的,来进行权利和官位的清洗呢,结果就只看见了李儒。
而李儒一见到董卓,立刻先自己问罪,说自己无能,没办好董卓交待的任务。
紧接着,他就在董卓的怒火还没发起来之前,迅速甩锅。
“董公,我去到长安时,盖勋就把持长安守军,不让我等进入,俨然把我等匡扶汉室的忠臣看做贼人一般,只允许我们带上十数人入内。
我要见秦王,那京兆尹韦端和功曹杜畿更是连连阻拦。”
都是真的,全是李儒经历过的真事。
“那秦王还是稚子,比他兄长好些,落落大方,只恨那那京兆尹韦端,功曹杜畿,一左一右把持御座,挑唆秦王居长安,张口便是‘洛阳危矣,天子当迁长安’……依臣看,这秦王,不过是韦、杜二人傀儡!”
眼看董卓已经眼神越来越冷,李儒继续添柴。
“那韦端还说,来迎皇帝的,不是宗正,也得是三公九卿,董公身为并州牧,应当在并州抵御胡虏,无礼法代行朝堂大权!”
李儒几句话,确实给自己甩锅成功。
董卓咬牙,手掌用力一拍桌子:“韦、杜可恨!”
现在董卓眼里,这已经不是李儒办事不利了,而是一棵大树,董卓已经就差最后一点距离了,这时候他却被人直接按住往下拽,并且后面人还想踩着他的背,去抢夺他原本要摘的果子。
李儒还有话要说:“董公,我们日夜兼程赶去长安,去的时候盖勋却依旧调兵守着城门。长安的人,在我们之前就已经得知了消息,定然是洛阳有人走漏了风声!”
这一句话,叫董卓顿时起了疑心。
李儒是他的嫡系下属,董卓对李儒很是信任。
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和洛阳几大势力都达成了合作的共识,但李儒这句话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一想到自己这些人去和他们讨论合作,结果这些人背地里却还早自己一步暗通洛阳,董卓就感觉自己被这些人当傻子耍了。
“来人,去请三公、九卿、尚书令、司隶校尉、光禄勋来我这里,共议大事!”
刘辩已经废了,新皇帝又还没有来登基,董卓无权召开朝会,只能请人自己过来。
基本都已经知道李儒一个人回来的大人物们,被董卓的士兵请来了洛阳城外行宫显阳苑。
大家都很不想来,董卓的兵都在这里,出了事没法说去,但同样兵都在这里,他们不能不来。
董卓找他们过来,只为了宣布一件事。
“诸公听好,我让李儒去长安奉迎天子,却不想天子年幼,被长安京兆所挟持。”
董卓说的时候,眼睛一直在上首盯着这些人,想看看谁心中有鬼,找出他这洛阳的叛徒来。
大家是都知道了李儒没把皇帝带回来,但没想到是长安那边的人不让秦王过来。
等会,长安京兆尹氏谁来着,那不韦端吗,这家伙何时也有如此野心了?
“京兆韦端,功曹杜畿,狼子野心!”
董卓很冷静地在发着怒火。
“二人竟挟持秦王,抗旨不朝,更狂言‘洛阳将倾,天子当归长安’——此乃谋逆大罪!
老夫受恩于汉,辅佐幼主,岂容宵小染指我大汉幼主?”
认识这两个人的,知道但不认识他们的,听了董卓这话,无不是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什么意思,长安那边的人不止不让秦王过来,甚至还想让他们洛阳的人去长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