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13章 鼓韵牵童心:真声连思念,虚赠显轻贱

去往城郊留守儿童学校的面包车颠簸在乡间小路上,车斗里的旧鼓用蓝布裹着,和张武生的小戏鞋、凌薇准备的彩纸堆在一起。

岳川坐在副驾,手里攥着那张画着“泡面”的手绘戏票,突然开口:“今天加个‘鼓锣寄思念’的环节吧。”

周曼正在后排核对活动清单,闻言抬头:“寄思念?是让孩子们写心里话?”“不止,”岳川回头,指了指车斗里的旧鼓,“让他们把想对父母说的话,编成短句,跟着鼓锣声念出来,再写在手绘戏票上,咱们帮他们寄出去。”

这想法源自他前世地球“留守儿童心声传递”的公益模式——用声音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让孩子的思念有出口,只是换了“槐巷鼓锣”的载体,伪装成“路上临时想到的创意”。

陆哲立刻掏出录音笔,对着旧鼓敲了敲——“咚咚”的鼓声沉厚,和老锣的“哐当”声混在一起,竟有种奇妙的呼应。

“我把鼓点调成‘思念节奏’,”他边试边说,“慢三拍,适合孩子们念短句,星娱要是搞这个,肯定用电子鼓点,快得像赶场,哪有这种沉下来的味道。”

凌薇在旁边裁彩纸,把纸剪成戏票的形状,特意留了粗糙的边缘,“让孩子们摸起来像真的老戏票,写思念的时候,能觉得‘这不是普通的纸,是能寄走的心意’。”

张武生则拿着小戏鞋,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等下教孩子们穿鞋,要先讲‘戏鞋里的故事’——这是当年徒弟学戏时穿的,现在传给他们,就像把‘坚持’的念想传下去。”

车刚到学校门口,就看到校长和几个孩子站在土坡上张望——学校的操场是泥土地,篮球架的篮网破了个洞,教室的窗户糊着塑料布,却干干净净。

“孩子们听说有老锣、旧鼓来,早就在盼着了,”校长握着岳川的手,语气带着激动,“之前星娱也来过,送了些印着明星的塑料玩具,孩子们玩了两天就扔了,你们带的这些‘真东西’,才是他们需要的。”

林野的相机没急着拍团队,先扫过孩子们的脸——有个扎马尾的小女孩,手里攥着个布娃娃,眼睛盯着车斗里的旧鼓;还有个穿补丁衣服的小男孩,踮着脚看张武生手里的小戏鞋,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

“这些眼神比任何摆拍都珍贵,”他对着镜头轻声说,“星娱的摄影师只会拍孩子举着明星玩具的笑脸,哪会注意这种‘好奇又害羞’的小细节。”

凌薇的展架布置得简单却暖心——用学校的旧课桌椅搭成“戏台角”,旧鼓放在中间,旁边摆着迷你粮囤和老锣,小戏鞋放在透明盒子里,旁边贴着手写的“戏鞋故事”;彩纸和蜡笔铺在地上,像一片五颜六色的小天地。

“星娱要是来布置,肯定会拉横幅、摆鲜花,”她边摆边说,“咱们就用孩子熟悉的课桌椅,让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戏台角’,不是外来的摆设。”

活动开始时,孩子们却有点害羞——没人敢先摸旧鼓,也没人敢穿小戏鞋。

张武生见状,拿起小戏鞋,蹲在扎马尾的小女孩面前:“这鞋叫‘虎头鞋’,当年我徒弟第一次穿,摔了个跟头,却笑着说‘要像老虎一样勇敢’,你要不要试试?”

小女孩犹豫着伸出脚,张武生帮她穿上,鞋有点大,她却小心翼翼地走了两步,脸上慢慢露出笑。

夏晚晴趁机唱起“穿鞋谣”:“虎头鞋,脚上套,像只小虎蹦蹦跳;不害怕,不害羞,鼓锣声里把话表。”

调子轻快,孩子们跟着哼了两句,胆子渐渐大了——穿补丁衣服的小男孩举起手,说想敲鼓;还有个小胖子,吵着要摸老锣,操场里的气氛一下子活了。

陆哲把旧鼓和老锣的声音混在一起,做成“思念伴奏”——鼓点慢三拍,锣声在每句结尾轻顿,孩子们跟着节奏念自己的话:“妈妈,我想你做的红烧肉了”“爸爸,我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爷爷奶奶,我下次考试要考一百分”。

林野的相机抓拍着这些瞬间:小男孩敲鼓时用力的小胳膊,小女孩念思念时泛红的眼眶,小胖子摸老锣时惊喜的表情,张武生蹲在旁边,轻轻帮他们调整姿势。

可这时,校长收到消息:星娱的“公益慰问团”也来了,就在学校门口,带着一车印着明星头像的书包和文具,还有个穿亮片戏服的艺人,准备“给孩子们表演戏曲”。

“不用理他们,”校长皱着眉说,“上次他们送的书包,质量差得很,背了一周带子就断了,这次肯定又是来摆拍的。”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孩子跑回来告状:“那个穿亮片衣服的叔叔,戏服扎人,还让我们举着书包拍照,不拍照就不给文具!”张武生听了,气得把锣槌往鼓上一敲:“哪有这么做公益的?这是欺负孩子不懂事!”

岳川没让团队去争执,反而让凌薇多拿些彩纸,“让孩子们多写几张戏票,一张寄给父母,一张留给自己,一张贴在咱们的展架上,让星娱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心意’。”

孩子们立刻围过来,趴在地上写戏票——有的画了爸爸妈妈的样子,有的写了简短的思念,还有的模仿老戏票的样式,写上“我爱你们”。

夏晚晴抱着吉他,把孩子们的思念短句编进了《校园戏文谣》:“鼓锣响,寄思念,妈妈的红烧肉香又甜;纸票薄,心意重,爸爸快回家看看我。”

孩子们跟着唱,声音稚嫩,却格外动人,连学校门口的星娱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探头往里面看。

星娱的“表演”很快就冷了场——艺人穿着亮片戏服,在临时搭的塑料台上唱了段改编的流行歌,孩子们没一个鼓掌;发文具时,工作人员非要让孩子举着文具和明星海报合影,有个孩子不愿意,还被不耐烦地推了一下。

家长群里很快就有人爆料:“星娱的公益是作秀,川晴团队才是真用心,孩子们跟着鼓锣声唱歌的样子,比任何摆拍都感人。”

活动过半,陆哲把孩子们的“思念录音”混进了戏操音乐——开头是孩子们的念白,中间是鼓锣合奏,结尾是夏晚晴的弹唱,校长听着,红了眼:“这录音要刻成光盘,放给孩子们听,也放给他们远方的父母听,比打电话更有意义。”

张武生则教孩子们跳“鼓锣戏操”——把敲鼓的动作加进去,“咚咚”鼓点时拍手,“哐当”锣声时跺脚,孩子们跳得满头大汗,却笑得格外开心。

有个小男孩跳完,拉着张武生的手说:“张爷爷,我以后也要学敲鼓,像您一样厉害。”

傍晚收拾东西时,孩子们把写好的戏票交给周曼,每张票上都画着歪歪扭扭的图案,写着稚嫩的字。

扎马尾的小女孩递来一张,上面画着个穿戏鞋的小人,旁边写着“送给帮我穿鞋的夏姐姐”;穿补丁衣服的小男孩,把票折成小船的样子:“周姐姐,你一定要帮我寄给爸爸,告诉他我会敲鼓了。”

林野的相机里存满了素材——孩子们写戏票的侧脸、跳戏操的身影、敲鼓时的小胳膊、和团队成员的合影,他对着岳川说:“剪个‘鼓韵童心’的纪录片,发到网上,肯定能让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也让星娱的作秀公益无处遁形。”

周曼突然接到校长的电话,语气很恳切:“我们想跟你们长期合作,每个月都来一次,教孩子们敲鼓、学戏操、写思念戏票,孩子们太喜欢这些了,比上文化课还积极。”

她挂了电话,对着团队说:“校长还说,村里有个老艺人,家里有面旧铜锣,想捐给咱们,说能给戏操加个‘亮音’。”

岳川点点头,看着车斗里堆得满满的手绘戏票,还有孩子们送的小礼物——有个用泥巴捏的小锣,有张画着鼓锣的画,还有个缝着虎头的小布偶。

张武生手里攥着小男孩送的泥巴锣,笑着说:“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乐器’,比当年戏台的锣还宝贝。”

夏晚晴抱着吉他,弹起了改编后的《星光的手机》,调子温柔,混着车窗外的蝉鸣:“鼓锣声里藏着思念,纸票飘向远方的天;孩子们的笑像阳光,照亮槐巷的暖。”

陆哲掏出录音笔,把这段弹唱录下来,“下次来,把这段加进戏操音乐里,让孩子们跟着唱,思念就不会孤单了。”

面包车驶离学校时,孩子们追在车后挥手,手里举着自己做的手绘戏票,像一片五颜六色的小旗子。

岳川回头,看着越来越远的学校,手里攥着那张画着鼓锣的戏票——上面写着“欢迎你们再来”,字迹稚嫩,却像一颗种子,在槐巷的鼓锣声里,慢慢生根发芽。

凌薇突然指着车窗外:“你们看!那个老艺人在路边等咱们!”众人抬头,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抱着面旧铜锣,站在土坡上,对着面包车挥手——下一章的故事,就从这面新捐赠的旧铜锣开始,它会给戏操添上更亮的音,也会牵起更多孩子的思念,让槐巷的声音,在乡间小路上,传得更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