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14章 铜音添岁月:真韵绕乡野,虚秀遭唾弃

面包车在土坡旁停下时,老艺人已经抱着旧铜锣站了许久——铜锣的边缘泛着深绿的铜锈,是岁月浸出来的底色,锣面中央有个浅浅的凹痕,是当年戏台拆台时,不小心摔在台阶上撞的。

“这锣陪了我四十多年,”老人姓陈,手指粗糙得像老槐树的皮,轻轻摩挲着铜锈,“当年槐巷戏台的锣声不够亮,就靠它补音;后来戏台拆了,村里红白事办酒席,我就提着它去敲,一敲,全村人都知道有热闹了。”

岳川接过铜锣,指尖能摸到铜锈的颗粒感,凹痕处还留着当年撞击的钝感。

他突然转头对陆哲说:“把它加进戏操的声韵里,搞‘三层声’——鼓定调,老锣沉底,这面新铜锣挑高,像槐巷的风从乡野吹过。”

这话看似临场发挥,实则是复刻前世地球“民间器乐合奏”的层次感设计——用不同音色的老乐器构建声部,只是换了“槐巷老物件”的载体,伪装成“摸到铜锣时的灵感”。

陆哲立刻掏出工具,蹲在地上调试——他用软布轻轻擦去锣面的浮尘,特意保留了铜锈的斑驳:“铜锈会让声音多一层‘沙感’,像乡野的风裹着尘土,星娱的塑料锣永远出不来这味道。”

他敲了敲锣,“哐——”的一声,比老锣更亮,却不刺耳,尾音里带着铜锈的轻微杂音,和旧鼓的“咚咚”声、老锣的“哐当”声混在一起,竟有种穿越时光的厚重。

凌薇跟着校长去布置临时展架——把三面乐器摆成三角:旧鼓在中间,老锣靠里,新铜锣摆在最外侧,旁边贴着手写的故事卡,陈老人的话被她抄得工工整整:“这锣的铜锈,是全村人的脚印磨出来的”。

“星娱要是摆这个,肯定会把铜锈刷掉,喷层金漆,”她边贴边说,“可这铜锈里藏着村里的故事,刷掉就没魂了。”

林野的相机对准陈老人的手——那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变形,却稳稳地握着小锣槌,教一个扎冲天辫的小男孩敲铜锣:“手腕要轻,像拍小虫子,别用胳膊使劲,不然锣会疼的。”

男孩怯生生地抬手,锣声轻响,他眼睛一下子亮了,凑到锣面旁,鼻尖几乎碰到铜锈:“陈爷爷,这绿的是星星掉下来的吗?”老人笑了,皱纹挤成一团:“是时光掉下来的,你敲一声,时光就多笑一声。”

夏晚晴在旁边教孩子们改编后的《乡野戏文谣》——把“铜锣亮”“鼓声响”编进去,调子比在滨江小学时更缓,带着乡野的松弛:“铜锣敲,风来闹,鼓声响呀,思念飘;纸票薄,字儿小,爸妈快呀,回家了。”

她蹲在地上,帮一个小女孩纠正发音,手指点着戏票上的“家”字:“这个字要念得软一点,像妈妈抱你时的样子。”

周曼在和校长对接长期合作的细节,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每月来两次,一次教戏操和乐器,一次组织手绘戏票寄思念;我们带老物件来,你们提供场地,咱们一起把操场角落改成‘乡野戏台角’。”

校长笑着点头:“刚才星娱那边发消息,说要撤回公益物资,还被家长们骂了——他们之前送的书包带子断了,文具一摔就碎,哪像你们的老锣、铜锣,能当传家宝。”

原来,星娱的公益作秀被本地媒体曝光了——家长们晒出断裂的书包带、掉色的文具,还有艺人摆拍时不耐烦推孩子的视频,评论区全是抵制声:“拿孩子当背景板,良心不会痛吗?”

“对比川晴团队的老物件和真心,星娱的公益连垃圾都不如”。星娱迫于压力,只能匆匆撤回物资,连句道歉都没有。

活动展开时,操场成了声韵的海洋。张武生教孩子们敲鼓,鼓点慢三拍;陈老人教敲铜锣,每两拍一响;

陆哲站在旁边,用录音笔记录着,偶尔调整音效——把孩子们敲错的锣声也留着,“这才是真的合奏,星娱的录音全是修过的,连错音都没有,太假了”。

凌薇组织孩子们写第二批思念戏票,彩纸还是粗糙的边缘,孩子们的字迹更稚嫩了:有个男孩画了辆卡车,车斗里坐着爸妈,旁边写着“爸爸开卡车回来,我敲铜锣接你”;有个女孩画了个灶台,妈妈在做饭,旁边写着“妈妈,我学会敲铜锣了,你听”。

凌薇把戏票收起来,叠得整整齐齐,放进一个旧布袋里——那是陈老人当年装铜锣用的,带着淡淡的铜锈味。

**在傍晚时分到来——陆哲把鼓、老锣、铜锣的声音混在一起,做成“三层声韵”伴奏,张武生和陈老人站在中间,指挥孩子们合奏。

鼓声响,孩子们跺脚;老锣响,孩子们拍手;铜锣响,孩子们举着戏票轻轻晃。

夏晚晴抱着吉他弹唱,歌声混着孩子们的童声:“铜绿亮,锣声高,鼓声响呀,思念飘;寄张票,给爸妈,乡野的风,带它跑。”

林野的相机抓拍着每个瞬间:冲天辫男孩敲铜锣时的认真,小女孩举着戏票时泛红的眼眶,陈老人和张武生并肩指挥的背影,夏晚晴弹唱时温柔的侧脸,岳川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切,嘴角带着浅浅的笑。这些画面,比任何精修的公益宣传照都动人。

活动收尾时,孩子们围着老物件不肯走。冲天辫男孩拉着陈老人的手:“陈爷爷,下次我能敲铜锣吗?我想让爸妈在外地也听到。”

陈老人点点头,把小锣槌塞给他:“这锣槌借你保管,下次来,你教其他小朋友敲。”男孩紧紧攥着锣槌,指节都白了。

周曼把装戏票的旧布袋递给邮政的工作人员——是她特意联系来的,免费帮孩子们寄信。工作人员接过布袋,笑着说:“这些戏票比普通的信珍贵多了,我会亲手交给邮递员,让它们快点飞到爸妈手里。”

校长突然拉着岳川往操场角落走——那里有片断墙,墙根处长着野草,墙上还留着隐约的“戏台”二字。

“这是当年村里的老戏台遗址,”校长指着断墙说,“想请你们帮忙看看,能不能简单修复下,改成孩子们的固定戏操场地,再把你们的老物件摆在这里,让乡野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戏台’。”

岳川蹲下来,指尖划过断墙上的字迹,粗糙的墙面磨得指腹发涩。

林野的相机对准断墙,拍着墙上的野草和“戏台”二字,陈老人抱着铜锣走过来:“这墙当年是我和乡亲们一起砌的,拆戏台时没舍得拆,没想到还能派上用场。”

夏晚晴走过来,轻轻弹了段吉他,歌声顺着断墙飘出去,和远处的蝉鸣、近处的铜锣余韵混在一起。

凌薇掏出平板,开始画修复草图——断墙旁摆上竹编展架,放着鼓、锣、铜锣,展架上贴满孩子们的手绘戏票,“就按槐巷博物馆的样子来,简单、真实,有乡野的味道”。

陆哲则对着断墙敲了敲铜锣,“哐”的一声,尾音在乡野间回荡,久久不散。

岳川看着团队忙碌的身影,手里攥着一张孩子送的手绘戏票——上面画着断墙、铜锣和一群笑哈哈的小人,旁边写着“我们的戏台”。

这时,陈老人从家里扛来一把旧胡琴,琴杆上有裂纹,琴弦已经松了:“这是当年戏台的伴奏胡琴,我修修还能用,下次孩子们戏操,我拉胡琴给他们伴奏。”

岳川接过胡琴,指尖碰了碰裂纹,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乡野戏韵即将延续的证明——下一章,断墙修复的工程,就要从这把旧胡琴开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