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45章 市井谱星曲:《滨江》传暖意,质疑破声中

《城市星声记》滨江站的录制日,天刚蒙蒙亮,槐巷里就飘起了馄饨摊的热气。

岳川蹲在王爷爷的竹编铺前,看着老人用竹片敲出“嗒嗒”的节奏,突然抬手示意录音师开机:“李然,你试试跟着这个节奏哼,就像平时在老街散步,看到什么就唱什么。”

李然抱着吉他坐在小马扎上,指尖刚碰到琴弦,就被巷口传来的“热乎馄饨嘞”叫卖声打断。

岳川却眼睛一亮:“别停,把叫卖声编进去!”

他脑子里清晰地浮现出地球《成都》的旋律框架——主歌的叙事感、副歌的共情力,正好能装下滨江老街的烟火气,只需把“成都”换成“滨江”,“玉林路”换成“槐巷”,就能让这首歌在这个世界落地。

李然愣了愣,跟着竹编节奏轻轻弹起和弦,岳川在旁轻声提示:“‘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改成‘让我停下脚步的,不止槐巷的秋’,你试试这个感觉。”这句改编看似即兴,实则完全照搬《成都》的歌词结构,只是替换了更贴合滨江的意象。

李然跟着唱出来,声音里瞬间有了画面感——槐巷的落叶、飘着热气的馄饨摊、王爷爷的竹编筐,仿佛都融进了旋律里。

林野的镜头紧紧跟着他们,捕捉到王爷爷悄悄抹眼泪的画面——老人手里还攥着竹片,看着李然唱到“竹编敲过的路口,我牵着你的手”,突然对着镜头笑:“这唱的就是我跟老伴年轻时的样子,那时候她总在槐巷口等我收摊。”

可录制刚到副歌,一个穿着星娱工作证的男人突然冲进镜头,举着手机大喊:“这旋律我好像在哪听过!你们是不是抄了国外的冷门歌曲?”

他身后跟着几个营销号记者,镜头对着李然的吉他,语气带着挑衅:“之前你们的星音项目就被质疑过,现在综艺刚开拍就出这种事,是不是江郎才尽了?”

周曼立刻挡在镜头前:“请你离开录制现场,没有证据的指控我们不接受!”

可对方却不肯走,坚持要岳川“解释旋律来源”。李然握着吉他的手紧了紧,眼神里满是无措——他刚找到演唱的状态,突然被打断,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岳川却没慌,反而接过李然的吉他,坐在槐树下的石阶上,对着围观的居民笑:“既然这位先生说旋律耳熟,那咱们就用滨江的声音,把这首歌‘再写一遍’。”

他抬手示意王爷爷敲竹片,又让馄饨摊主喊一声“热乎馄饨”,自己则弹起《滨江》的前奏,边弹边唱:“槐巷的风啊,吹过竹编的筐,馄饨的热气,漫过旧院墙……”

这次他没按原歌词来,而是即兴加入了刚才录制时的老街元素——王爷爷的竹编、馄饨摊的叫卖、甚至是巷口修鞋匠敲钉子的“叮叮”声,都变成了歌词里的细节。

围观的居民渐渐跟着合唱,修鞋匠放下手里的活,用锤子敲着鞋钉打节奏;卖糖葫芦的大爷晃着杆子,“哗啦”的糖衣声成了天然的伴奏。

那个星娱工作人员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手里的手机镜头慢慢垂了下来——他本想故意找茬,却没想到这段“即兴改编”比原曲更有感染力,连旁边的营销号记者都忍不住跟着哼副歌。

岳川唱到最后一句“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我还在你左右”时,王爷爷突然上前,把一个刚编好的星型竹筐递给李然:“这个送给你,就当是滨江给这首歌的礼物。”

星娱的人见势不妙,悄悄挤出人群,连之前准备好的“质疑稿”都没敢拿出来。

赵姐从监控室跑出来,对着岳川竖大拇指:“刚才这段即兴太绝了!比原计划的录制效果好十倍,后期不用剪,直接能当正片高光!”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刚才卫视的领导在监控室看直播,特意让我跟你们说,这首《滨江》要作为综艺的推广曲,明天就上线各大音乐平台。”

下午的录制顺风顺水。凌薇设计的“竹编圆台”舞台终于搭好,周围挂满了居民的老照片——有王爷爷1980年在竹编铺前的留影,有槐巷馄饨摊刚开张时的旧照,还有孩子们在槐树下放风筝的画面。

夏晚晴带着苏晓去巷口学方言,教她用滨江话喊“槐巷的星,亮堂堂”,苏晓学得认真,连带着唱副歌时都多了几分软糯的乡土味。

陆哲则突发奇想,用王爷爷的竹片做了个简易打击乐器,在《滨江》的间奏里加入“嗒嗒”的竹编声,配合李然的吉他,让旋律多了层老街独有的质感。

“这比用专业打击乐有意思多了,”陆哲笑着敲着竹片,“每个竹片的音色都不一样,就像每个城市的声音都独一无二。”

傍晚时分,录制进入最后环节——“槐巷大合唱”。

居民们搬来小马扎,围着舞台坐成一圈,孩子们坐在最前面,手里举着王爷爷编的星型竹筐。

李然坐在圆台上,刚弹起《滨江》的前奏,台下就有人跟着轻声唱,到副歌时,全场的声音汇成一片,连巷口的路灯都仿佛被这股暖意点亮。

林野的相机对着这一幕,镜头里,王爷爷牵着老伴的手,跟着节奏轻轻晃;馄饨摊主关掉炉火,站在摊前仰头唱;修鞋匠放下锤子,双手合十放在胸前,眼里闪着光。

这段画面后来成了《城市星声记》宣传片的核心片段,上线24小时播放量破亿,评论区满是“想家了”“想去滨江槐巷走走”的留言。

录制结束后,王爷爷拉着岳川的手,非要留他们吃馄饨:“刚煮好的,热乎,就当是庆祝你们录完了。”

馄饨摊前,大家围着一张小桌子,碗里的馄饨飘着葱花,热气裹着《滨江》的旋律余韵,在槐巷里慢慢散开。

李然喝了口汤,突然说:“我从来没唱过这么有‘根’的歌,以前写的歌总觉得少点什么,今天才明白,少的是这种跟人、跟地方的连接。”

岳川看着碗里的馄饨,想起地球时第一次听《成都》的场景——也是在一个傍晚,街边的小酒馆里,歌手抱着吉他弹唱,台下的人跟着合唱,那种温暖的共鸣,如今在滨江槐巷里完美复刻。

他没说破这“复刻”的秘密,只是笑着给王爷爷添了勺汤:“以后咱们每年都来录一次《滨江》,看看槐巷的变化,也看看大家的日子过得好不好。”

就在这时,周曼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东方文娱发来的消息:“《滨江》的音源已经送审,明天早上九点准时上线;另外,广州站的踩点资料包已经发你邮箱,下周一就要出发去广州,那边的骑楼早市、粤剧茶馆都已经联系好了,就等你们来创作‘广州版’的城市歌。”

岳川接过周曼的手机,点开广州站的资料包——第一张照片就是骑楼早市的场景,满街的粤语叫卖声、挂在骑楼外的腊味、还有老人在茶馆里听粤剧的画面,瞬间让他想起地球的《广州爱情故事》。

“广州的歌有方向了,”岳川笑着把手机递给李然,“咱们可以从骑楼早市的声音入手,把粤语叫卖、粤剧唱段都编进去,肯定能成。”

李然接过手机,看着照片里的骑楼,眼里满是期待:“我之前学过几句粤语,正好能用上!就是不知道粤剧的调子好不好融,得提前去茶馆听听。”

夏晚晴也凑过来看:“我可以跟粤剧老师学一段‘子喉’,在副歌里加几句,让旋律更有广州味。”

王爷爷这时端来一盘刚煮好的茶叶蛋,放在桌上:“去广州要注意身体,那边天气热,多喝点凉茶。”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递给岳川:“这里面是我编的小竹星,你们带在身上,就当是滨江给你们的念想,到了广州,也能想起槐巷的星星。”

岳川接过布包,指尖触到竹星的纹路,心里突然暖暖的。

他看着槐巷里渐渐亮起的路灯,又看了看手机里广州骑楼的照片,知道下一段“抄作业”的旅程即将开始——从滨江的《成都》到广州的《广州爱情故事》,从地球的经典到这个世界的烟火,那些被遗忘的旋律,终将在市井的声音里,重新长出温暖的根。

周曼看了看时间,提醒道:“明天还要赶早班机去广州踩点,咱们得早点回去收拾行李,把竹片乐器、录音设备都检查好,别落下了。”

陆哲立刻放下筷子,跑去拿他的竹片打击乐:“我得把这个好好包起来,到了广州说不定还能用上,跟粤剧的锣鼓配合试试。”

众人起身告辞时,王爷爷站在竹编铺前,手里举着一盏旧灯笼,灯光在槐巷里晕开一片暖黄:“下次回来,我给你们编个更大的星型竹筐,咱们还在这槐树下唱歌!”

岳川回头挥手,看着那盏灯笼在夜色里越来越小,心里却清楚,不管到了哪个城市,槐巷的这份暖意,都会跟着《滨江》的旋律,一直陪着他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