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44章 综艺启新程:星音融市井,方案定乾坤

东京羽田机场的登机口旁,佐藤正帮岳川把《城市星语》的分镜稿塞进背包。

手机突然响起,是国内卫视“东方文娱”的制片人赵姐打来的,语气带着急切:“我们在筹备一档音乐旅行综艺《城市星声记》,想找能把‘城市文化’和‘音乐创作’结合的团队,你们在星音项目里的表现太亮眼了,能不能聊聊合作?不过要抓紧,星娱也在跟我们接触,他们说能拉来顶流艺人当常驻嘉宾。”

岳川接过手机,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背包里的樱花瓣标本,脑子里瞬间闪过地球两档经典综艺的影子。

《花儿与少年》的“纪实旅行感”和《歌手·当打之年》的“现场创作互动”,两者融合正好能契合“城市星声”的主题。

“我们后天回滨江,到时候带方案去台里聊,”他没有直接承诺,而是留了缓冲空间,“但我们的核心是‘音乐为魂’,不是靠艺人流量,得让观众看到城市里的真实声音。”

赵姐立刻应下:“就等你们这句话!星娱的方案全是‘顶流打卡’‘游戏互动’,太浮了,我们要的是能沉淀下来的内容,你们要是能拿出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方案,常驻嘉宾的人选都能按你们的需求定。”

飞机上,团队围坐在一起讨论方案。

周曼打开平板,调出东方文娱提供的综艺初步框架:“暂定去六个城市,每站两天一夜,要求产出一首城市主题歌,还要有观众互动环节。

星娱的方案里,嘉宾每天赶三个打卡点,晚上录首歌就结束,完全没留出感受城市的时间。”

“不能这么赶,”岳川突然开口,指着平板上的行程表划掉大半,“每站只选一个‘声音锚点’。

比如滨江的老街槐巷、成都的宽窄巷子茶馆、广州的骑楼早市,用一天时间找当地声音,晚上在市井里搭个临时舞台,和居民一起创作演唱,第二天再把作品打磨成正式版。”

他说的其实是地球综艺《边走边唱》的核心模式,却装作是看林野拍的老街纪实片时“突然想通的”。

林野立刻点头:“这个思路好!我之前拍滨江老街时,王爷爷编竹蜻蜓的‘沙沙’声、巷口修鞋匠的‘叮叮’声,都特别有烟火气,要是能把这些声音写进歌里,比单纯的打卡有意义多了。”

凌薇掏出速写本,快速画起临时舞台的设计图:“舞台不用太华丽,就用老街的现有场景。

滨江站可以搭在槐树下,用竹编当背景,挂上周围居民的老照片;成都站用茶馆的八仙桌当观众席,嘉宾和茶客围坐在一起,像家庭聚会一样。”

夏晚晴则想起之前在巴黎街头的经历:“可以加个‘声音盲盒’环节,让嘉宾提前收集当地声音,比如在广州早市录鱼贩的叫卖声、在西安城墙录风吹铃铛的声音,然后随机抽盲盒,根据抽到的声音写歌,这样既有随机性,又能逼出不一样的创作灵感。”

这个环节灵感源自地球《蒙面唱将》的“盲选挑战”,却被她包装成“星音收集”的延伸。

回到滨江的第二天,团队就去东方文娱提案。

会议室里,星娱的代表刚展示完方案,屏幕上满是顶流艺人的行程表和游戏环节设计:“我们邀请的嘉宾都是微博粉丝过亿的,每站的游戏互动能保证话题度,比如在宽窄巷子玩‘找方言歌词’的游戏,轻松又有笑点。”

轮到岳川发言时,他没放ppt,而是直接播放了一段林野拍的滨江老街音频——王爷爷编竹蜻蜓的“沙沙”声、槐树叶的“簌簌”声、巷口馄饨摊的“咕嘟”声混在一起,背景里还有孩子的笑声。

“这是滨江最真实的‘星声’,”他按下暂停键,“我们的方案里,没有顶流赶场,只有嘉宾跟着修鞋匠学敲钉子,跟着馄饨摊主学喊‘热乎馄饨’,把这些声音写进歌里,晚上在槐树下搭个小舞台,让居民坐着小马扎听,孩子可以上台合唱。”

他边说边拿出凌薇的设计图和林野的拍摄计划:“成都站,嘉宾要去茶馆学川剧帮腔,把帮腔的调子融入歌曲;

广州站,要跟着早市摊主学粤语叫卖,用叫卖声做歌曲前奏;每首歌的录制都用‘现场收音’,不后期修音,保留市井的杂音,因为这些杂音才是城市的灵魂。”

赵姐看着设计图里槐树下的临时舞台,眼里亮了起来:“这就是我们要的‘烟火气’!

星娱的方案像在拍广告,你们的方案像在讲城市的故事。”

她当场拍板:“常驻嘉宾就按你们的需求定,我们推荐几个会创作的歌手,你们来选;预算给你们上浮20%,但要保证每首城市主题歌都能成为‘爆款’,能让观众想起对应的城市。”

星娱的代表脸色铁青,却没敢反驳——毕竟岳川的方案里,有具体的声音收集清单、舞台设计图、甚至连每首歌的风格方向都定好了(滨江民谣、成都国风、广州粤语流行),而他们的方案只有空泛的“顶流”和“游戏”。

离开卫视时,赵姐送了团队一套《城市星声记》的城市资料包,里面有每个城市的文化特色、非遗技艺、甚至当地居民推荐的“隐藏声音打卡点”。

“滨江站就定在下个月开拍,”她握着岳川的手,“王爷爷的竹编铺、槐巷的馄饨摊,我们都提前打过招呼了,居民都特别期待能上节目,还说要给嘉宾送自己做的小吃。”

周曼立刻安排分工:“凌薇负责每个城市的舞台视觉设计,要结合当地特色,比如西安站用皮影当舞台背景;

林野组建拍摄组,提前去每个城市踩点,记录当地声音;陆哲准备乐器,要带些便携的,比如卡林巴琴、口琴,方便在市井里即兴创作;夏晚晴可以提前学几句当地方言,比如成都话、粤语,拉近和居民的距离。”

岳川则翻着资料包里的滨江部分,看到王爷爷的竹编铺被列为“首要声音锚点”,忍不住笑了。

他想起第一次去滨江老街,王爷爷给自己编的竹蜻蜓,现在居然要把这份温暖写进综艺里,写进歌里。

“咱们明天去老街踩点,”他对众人说,“跟王爷爷聊聊,看看能不能把竹编的声音玩出花样,比如用竹片当打击乐器,编个简单的节奏。”

第二天上午,滨江老街的槐巷里,王爷爷正坐在竹编铺前编星型竹筐,看到岳川一行人,立刻放下手里的竹片:“赵姐都跟我说了,你们要拍综艺,还想录我编竹筐的声音,我特意练了段‘竹编节奏’,你们听听。”

他拿起几片竹片,手指快速敲击,发出“嗒嗒嗒”的清脆声响,像星星落在竹筐上。

林野赶紧打开录音笔,岳川则掏出手机,对着竹片比划:“王爷爷,咱们可以把竹片按长度分成不同音高,比如长竹片发低音,短竹片发高音,您敲节奏,我来弹钢琴,咱们试试能不能合出一段旋律。”

这个想法源自地球“自制乐器”的音乐实验,却让王爷爷眼睛一亮:“还有这玩法?我这就去找不同长度的竹片!”

夏晚晴蹲在旁边,看着王爷爷翻找竹片,突然想起之前在樱花谷录的樱花瓣声,掏出手机播放:“王爷爷,您听这个樱花瓣的声音,要是和竹编声混在一起,会不会像‘春天的星声’?”

王爷爷侧耳听着,笑着点头:“肯定好听!下次你们录歌,我把竹片带着,给你们当伴奏。”

凌薇则在槐树下测量尺寸,准备设计临时舞台:“我想把舞台搭成‘竹编圆台’,周围挂着居民的老照片,比如王爷爷年轻时编竹筐的照片、槐巷老馄饨摊的旧招牌,观众坐在小马扎上,嘉宾就坐在圆台上唱歌,像在自家院子里聚会一样。”

就在众人忙得热闹时,周曼的手机响了,是东方文娱发来的常驻嘉宾名单:“有创作歌手李然、民谣歌手阿杰、还有刚火起来的新人歌手苏晓,都是会写会唱的,没有纯流量艺人,你们看看合不合适。”

岳川接过手机,看着名单里李然的名字,想起他之前唱过的民谣里有“市井烟火”的味道,正好契合综艺主题:“就他们三个!咱们下周和他们碰个面,聊聊每个城市的创作方向。”

王爷爷这时抱着一堆不同长度的竹片回来,放在竹编铺的桌子上:“我按你说的分好了,长的、短的都有,咱们现在就试试合旋律?”

岳川笑着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便携钢琴,放在竹筐上,指尖轻轻落下,王爷爷的竹片节奏跟着响起,夏晚晴的轻声哼唱混在其中,槐巷里的风带着槐树叶的“簌簌”声,像天然的伴奏。

林野的相机对着这一幕,镜头里,王爷爷的笑脸、岳川的指尖、夏晚晴的歌声,还有远处馄饨摊飘来的香气,构成了一幅满是烟火气的画面。这张照片后来被选进《城市星声记》的宣传海报,配文“在市井里,听星星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