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本自俱足 > 第3章 根脉

本自俱足 第3章 根脉

作者:小咪的衣食父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7:33

夏二爷踏进沈阳城时,脚底的水泡早已磨破又结痂,血丝渗进鞋帮子,每一步都像踩在烧红的铁蒺藜上。他日夜兼程,硬是凭着一股子焦灼的狠劲,把几天的路程压进了两日一夜里。

沈阳吴家那两扇沉重的朱漆大门,如同隔绝了两个天地。夏二爷在阶下立了足有小半个时辰,日光把他疲惫的身影钉在地上。

终于,门轴沉闷地一响。吴老板听他说完“瘟病源头”的谣言,眉头便拧成了疙瘩,随即唤来管事:“备车,叫上铺子里两个伶俐伙计,你亲自带人去盘山。”他目光转向夏二爷,“陈郎中那里,我去请,他欠我人情,这面子会卖。”

几天后,风尘仆仆的夏二爷回到盘山县城时,身后跟着吴老板派来的管事、两个精干的伙计,还有那位在沈阳城里声名赫赫的老郎中陈先生。陈先生肯来,全凭吴老板那张沉甸甸的情面。

陈郎中在“福记”铺子前站定,雪白的胡子在初冬微寒的风里飘动。铺子内外早已被闻讯而来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无数双眼睛盯着这位奉天来的“活神仙”。

他神色凝重,将夏二爷备下的原料一一仔细验看,指尖捻过蒜粒的饱满,又亲自走到后院那口老井旁,舀起一瓢清冽的井水,细细端详色泽,凑近鼻尖深嗅,最后竟含了一小口,闭目片刻才咽下。他查验得极慢,从选料、清洗、划块到最后的封存,每一步工序都在他锐利的目光下无所遁形。人群屏息凝神,只有骡马偶尔不耐的响鼻和风掠过枯枝的声音。

终于,陈郎中捋着胡须,转过身,对着鸦雀无声的人群朗声道:“夏掌柜的蒜苗印子,选料上乘,工序干净,这井水更是清冽甘甜,饱含地脉滋养,何来‘瘟病源头’之说?”

他声音洪亮,字字如金玉坠地,“此等污蔑,用心险恶!分明是有人见不得夏掌柜生意红火,行此下作手段,坑害良善!”

话音落地,人群里先是死寂,随即“嗡”的一声炸开了锅。那些曾跟着风言风语骂过“福记”的人,脸上火烧火燎。

吴老板的管事趁势上前,高高举起商会盖着鲜红大印的证明文书,声音同样铿锵:“沈阳商会作保!‘福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日后‘福记’的货,优先供给沈阳城里有名有号的大酒楼!”

谣言在铁一般的事实和沈阳大人物掷地有声的背书下,如同初冬清晨草叶上的霜露见了正午的太阳,迅速消散无形。

“福记”的铺板重新卸下,不仅生意恢复如初,甚至因这场无妄之灾反而声名大噪。铺子里外挤满了人,口音南腔北调,竟真引来了更远的客商。

铜钱落进钱匣子的叮当声,伙计们应答的吆喝声,重新构成了“福记”喧腾的生机。

生意重新红火,夏二爷心里悬着的那块巨石总算落了地。然而夜深人静,听着铺板外呼啸的北风,老家那破败小院的影子、母亲深陷的眼窝、三弟压抑的咳喘、老四躲闪的眼神,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比生意上的风波更让他喘不过气。

他特意嘱咐媳妇多备了一份厚礼,除了给母亲的软和糕点,还有专门托陈郎中开方子抓来的治哮喘名贵药材、给孩子们扯的厚实耐穿的新棉布。临行前夜,他一样样点检,鼓鼓囊囊地塞满了那个半旧的褡裢。

雇来的驴车吱呀吱呀碾过冻得梆硬、车辙纵横的土路,熟悉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腥涩和冬日特有的荒凉。忙碌了一天的夏二爷裹紧棉袍。赶着驴车的颠簸中,老家那扇吱呀作响的院门仿佛就在眼前摇晃。离家闯荡多年,每一次归来,心口都像被这破败的村落无形的手攥紧,这一次,尤甚。

驴车在熟悉的、低矮的土坯院墙外停下。夏二爷跳下车,拎着沉重的褡裢推开那扇歪斜的院门,眼前景象让他喉头猛地一哽,脚步钉在原地。

冬日清冷的余晖斜斜地铺在小小的院落里。夏老太太静静地坐在门槛上。夏三爷坐在一个磨得油亮的小马扎上,身上裹着件厚实的旧棉袄,脸色依旧透着久病的苍白,双颊却不像上次离别时那般深陷如枯井,竟浮着一丝极淡的血色。他正佝偻着背,手里攥着柄豁了口的旧刨子,全神贯注地修理着面前一架破旧板车的车辕——那正是德胜曾拉着他求医救命的车架子。

他的动作很慢,每一次推刨都显得小心翼翼,呼吸声虽仍带着风箱般的粗重,却不再有那种撕心裂肺的嘶鸣。

德胜和德麟蹲在车轱辘旁,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显得格外专注。德胜熟练地用一根小木片刮起凝固的猪油,细细地涂抹在裸露的车轮轴上,油光在冬日稀薄的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泽。

灶间里,夏张氏的身影在蒸腾的白色水汽里若隐若现,正弯腰往灶膛里添柴。

院子角落里,夏四爷只穿着一件磨得发亮的单褂子,额上冒着腾腾热气,正抡圆了斧子,“吭哧吭哧”地劈着柴火。他劈得极狠,木屑四溅,脚下劈好的柴禾已整整齐齐码了小半人高,像一堵小小的城墙。

“二哥?你咋回来了?”夏三爷最先看到门口那个风尘仆仆的身影,惊喜地喊出声,手里的小刨子“啪嗒”掉在地上,他猛地想站起,却带倒了身下的小马扎。

这一声惊动了院里的所有人。德胜和德麟抬起头,一脸惊喜。灶间的夏张氏探出身子,眼睛亮亮的。夏四爷劈柴的动作戛然而止,斧子悬在半空,他扭过头,脸上的热汗和骤然腾起的红晕混杂在一起,眼神像受惊的兔子,飞快地瞟了夏二爷一眼,便慌乱地垂下,盯着自己沾满木屑的鞋尖,握着斧柄的手背青筋微微凸起。

夏二爷的目光扫过院中一张张熟悉又带着风霜的脸,扫过三弟手中那修补的车辕,扫过四弟脚边那垛码得一丝不苟的柴禾,最后落在母亲坐在门槛上那张平静无波、却深深刻满岁月沟壑的脸上。

一股滚烫的热流猛地冲上鼻腔,眼睛瞬间酸胀模糊。他喉结剧烈地滚动了几下,才哑着嗓子开口:“铺子……缓过来了,好着呢!”

他放下肩上沉重的褡裢,蹲下身,一样样往外掏东西,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娘,这是给您的,新蒸的桂花糕,软乎,您牙口不好,正好……老三,这是给你抓的药,奉天城陈郎中亲手开的方子,顶好的药材……还有这布,厚实,给孩子们一人做身新棉袄,过年穿……”

他拿起一匹深蓝的粗布,顿了顿,目光转向依旧僵立在那里的夏四爷,“老四,这是你的……”他摸出一个沉甸甸、鼓囊囊的钱袋,特意加厚了分量,径直递了过去。

那钱袋像块烧红的烙铁。夏四爷浑身猛地一哆嗦,像被烫到似的,整个人剧烈地往后一缩,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脖子上的青筋都鼓胀起来,眼神仓惶地在地上乱瞟,嘴唇哆嗦着:“二哥,我……我……”他猛地吸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手忙脚乱地开始撕扯自己棉袄的里襟,动作近乎粗鲁。

“老四!你干啥!”夏老太太惊呼。

夏四爷充耳不闻,终于从最里层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用粗布缝制、磨得发毛、被体温暖得近乎滚烫的小布包。

他双手捧着,如同捧着千斤重担,又像捧着一块灼心的炭,不由分说地,几乎是砸一般地塞到刚站稳的夏三爷手里。他头垂得极低,声音嘶哑破碎,带着一种豁出去的绝望:“三哥……这……这是我以前……拿你的……我……我不是人!我对不住你!先……先还这些,剩下的,我砸锅卖铁,卖血卖命……也一定还上!”

布包入手沉甸甸的。夏三爷下意识地捏了一下,里面是硬邦邦、棱角分明的触感——那是零零碎碎、不知积攒了多久的铜钱。

这分量,这温度,像一道无声的鞭子,狠狠抽在夏三爷心上。他低头看看手里这带着老四体温、凝聚着无尽羞愧与煎熬的布包,再抬头看看老四那几乎要埋进胸膛里的、羞惭得无地自容的脸,眼圈瞬间红透,泪水毫无征兆地涌了上来。

“老四!”夏三爷猛地低吼一声,声音因激动而岔了音,带着病弱的嘶哑。他用尽全身力气,一把抓住夏四爷正拼命往回缩的手腕,那手腕瘦骨嶙峋,却带着一股蛮牛的倔劲。

夏三爷死死攥住,另一只手把那个滚烫的小布包连同夏二爷刚递出的、同样沉甸甸的钱袋,一起重重地、不容抗拒地按回夏四爷那双粗糙冰冷、沾满木屑和泥土的手掌里。他喘息着,胸膛剧烈起伏,语气却异常坚定,像在寒风中淬过火的铁:“老四!说啥还不还的!一家人,骨头断了还连着筋!你媳妇呢?孩子呢?他们也要活命!拿着!听见没?!”

他的手指因过度用力而骨节发白,微微颤抖,却像两把冰冷的铁钳,牢牢箍住夏四爷的手腕,让他丝毫挣脱不得。

夏四爷的身体剧烈地晃了一下,仿佛被这巨大的力量与话语击溃了最后一道堤防。他紧攥着手里那两团沉甸甸的布包和钱袋,指节捏得咯咯作响。嘴唇哆嗦得不成样子,喉咙里发出压抑的、野兽般的呜咽。终于,大颗大颗滚烫浑浊的泪珠,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重重地砸落在他紧握的双手和那承载着救赎与亲情的布包钱袋上。

他再也支撑不住,猛地蹲下身,像座骤然崩塌的山,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死死抱住自己的头,宽阔的肩膀无法遏制地剧烈耸动,压抑的、破碎的呜咽声,如同受伤困兽的哀鸣,在骤然死寂下来的小院里凄楚地回荡,一下下撞击着每个人的心扉。

夏二爷看着眼前这悲喜交加、令他心碎又欣慰的一幕,喉头像被滚烫的棉絮死死堵住,眼眶灼热。他深吸了一口带着柴火烟气和冬日清冽的空气,大步走上前,伸出粗糙有力的大手,一手一个,稳稳地扶住蹲在地上痛哭失声的四弟和身体孱弱、摇摇欲坠的三弟,用力将他们拉了起来。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院中的每一个人——搂着德胜和德麟默默垂泪的三弟媳,脸上还挂着泪痕、眼神却已透出坚毅的弟弟们,最后,落在门槛上一直静静看着、听着、手里无意识地捻着那根褪色旧木簪的母亲脸上。

夏老太太的目光平静如水,深不见底,只在眼底最深处,漾开一丝微不可察的、石头落入古井般的欣慰涟漪。

夏二爷转向夏三爷,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家之主的决断:“好了!眼泪流过了,心结解开了,都别难受了!日子得往前看!”

他拍了拍三弟瘦削的肩,目光落在那架刚刚修补好的、沾着新鲜木屑的板车上,“老三,我看你这营生,行!”他手指向县城的方向,“盘山县城里,我那铺子旁边,正好有块巴掌大的小空当,支个摊子,卖点地里刚冒头的新鲜菜蔬,水灵灵的,保准好卖!本钱,二哥给你出!”

他又看向依旧低着头、肩膀微微抽搐的夏四爷,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老四,你也别光指着地里那点嚼谷,看天吃饭。等地里的活计松快了,跟我去铺子里!学学怎么招呼客人,怎么拨算盘珠子,怎么料理买卖!工钱,二哥少不了你的!家里弟妹和孩子,”他看向夏张氏,“让三弟妹多费心照应着点。”

最后,他走到德胜面前,粗糙的大手用力揉了揉少年刺猬般硬扎的短发,那头发茬子扎着手心,传递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好小子!”夏二爷的声音里带着激赏,“有担当!是咱夏家的种!记着,好好帮你三叔三婶儿,好好认字,往后,也得有出息!给咱老夏家争气!”

夏老太太一直静静地听着,布满皱纹的脸上,那抹欣慰的涟漪终于缓缓扩大、加深,如同经霜的老菊在秋阳下无声地舒展开坚韧的花瓣。

她慢慢站起身,动作有些迟缓,却异常稳当。她一步步走到院子中央那棵虬枝盘结、饱经沧桑的老槐树下,微微仰起头,浑浊却清明的目光,穿透那些纵横交错的枝桠缝隙,望向被切割成无数碎片的、清冷高远的天空。初升的下弦月,清辉如练,透过枝桠的罅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她布满沟壑的脸上和洗得发白的旧棉袄上。

“都好好的,就好。”她的声音不高,甚至有些沙哑,却异常清晰,像一块温润却沉重的石头,轻轻投入每个人心湖的最深处,漾开一圈圈深沉而悠长的涟漪,久久不息。“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可你们兄弟几个,都给我记牢了,”她的目光缓缓扫过三个儿子,“根,都在这一处泥里埋着呢。分得再开,也离不了这地下的根!”

日子如同村边那条冻了又化、化了又冻的小河,沉默而坚韧地向前流淌。

春天的风吹绿了田野,晨光熹微,盘山县城刚刚从沉睡中苏醒,街面上还弥漫着清冷的薄雾和隔夜的寒气。

在“福记蒜苗印子”铺子旁边那块小小的空地上,一架修补过、依旧吱呀作响的旧板车稳稳地支了起来。车上,刚从冻土里钻出来的头茬韭菜,带着晶莹的露水和泥土的气息,水灵灵、颤巍巍地码放着,在微寒的晨风里散发出一种清新到近乎凛冽的生机。

德胜跟在车旁,胸前挂着一个半旧的小木箱,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夏张氏熬夜蒸好的、热气早已散尽的杂面窝头,散发出朴实温暖的粮食香气。

夏三爷站在板车后,身上穿着夏二爷媳妇连夜改好的、半新不旧的厚夹袄,抵御着清晨的寒意。他深吸了一口气,那气息吸入肺腑深处,虽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短促和阻滞,却已不再有那令人心尖揪紧的、破风箱般的嘶鸣。

他清了清嗓子,胸腔里回荡着一种久违的力量感。他挺直了因病痛而习惯佝偻的脊背,用尽全身的力气,朝着渐渐有行人走动的、苏醒过来的街市,喊出了他人生中第一声悠长而清亮的吆喝:

“韭菜嘞!新摘的!嫩潮儿的头茬儿韭菜嘞!”

那声音带着一丝生涩,却充满了崭新的希望,穿透薄薄的晨雾,在清冷的县城上空回荡开来,惊起了屋檐下几只早起的麻雀。

旁边,“福记”的铺板也“哗啦”一声卸了下来。夏二爷系着干净的粗布围裙,正手脚麻利地摆弄着青白水灵、码放整齐的蒜苗印子。

铺子门口最显眼的位置,并排放着两条新打的、结实厚重的长板凳。夏二爷媳妇探出身,笑着对好奇地探头探脑的德胜招招手,指着板凳:“小子,瞧见没?那两条板凳,是特意给你四叔备着的!以后咱村里哪个乡亲来城里办个事、走个亲戚,走累了,渴了,尽管来这儿歇脚!甭客气!”

日子就在这清亮的吆喝声、蒜苗印子清脆的碰撞声和板凳承载的乡情里,一天天过去。

北大庙那位须发皆白的老住持,偶尔推着他那辆比夏三爷的板车更旧、却被擦得锃亮反光的豆腐车经过。看到夏三爷在寒风中守着菜摊,德胜在一旁帮忙,老迈的脸上会掠过一丝极淡的、几乎无法察觉的笑意。有时,他会停下豆腐车,走到夏三爷身边,用枯瘦的手指点点他的后背,低声指点几句深奥古朴的吐纳调息诀窍。

夏三爷总是恭敬地垂手听着,依言尝试。日复一日的辛劳奔波,混合着这平和深长的呼吸节奏,竟像无声的春雨,悄然滋养着他那曾被病魔蛀蚀的躯体,让他奇迹般地一点点硬朗起来,脸颊上那点血色,也日益鲜明。

寒来暑往,一个又一个清冷的冬夜。月光依旧如水银泻地,无声无息地洒落在夏家老宅寂静的院子里,将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朦胧而温柔的银辉。

院墙根下,那棵饱经风霜的老槐树沉默地矗立着,虬劲的枝干各自奋力伸展向不同的夜空,仿佛在努力触碰着遥不可及的星光。

清冷的月光只能照亮它嶙峋的表象,而在泥土深处,在那片永恒的、月光永远无法照亮的黑暗里,那些虬结盘绕、密不可分的根须,依旧沉默着,以惊人的力量紧紧地、深深地抓牢着同一片土地。

它们不分彼此,在冰冷与温暖交织的黑暗深处,向着大地更深的怀抱,向着生命更本源的滋养,坚韧而沉默地蔓延、探寻、纠缠,无声地诉说着血脉深处无法割断的联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