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本自俱足 > 第2章 分家

本自俱足 第2章 分家

作者:小咪的衣食父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7:33

寒月冲破厚厚的云层,清冽的光辉如水般倾泻,散落在破旧的小院。夏家的院子里,平添了几分朦胧,萧瑟而宁静。

夏老太太坐在门槛上,银发在月光下闪着柔和的光泽,她手里捻着一根褪色的木簪子,那是丈夫留下的唯一念想。

破旧的木门发出“吱呀”声响,夏二爷带着新媳妇回来了。

新媳妇是沈阳城里做蒜苗印子生意家的闺女,读过洋书,模样俊俏,性子也爽朗。她身上那件城里才有的水红色细布褂子,在这蒙尘的小院里,像是初春头一朵炸开的杜鹃,扎眼又新鲜。

一家人围坐在堂屋的矮桌旁,桌上摆着糙米饭和炖得稀烂的萝卜,油星少得可怜。

夏二爷说起自己这些年在沈阳做学徒的经历,眼里闪着光:“那做蒜苗印子的门道可多了,从育种生发、挑选蒜瓣、切头剪尾,再到控制室温、防虫防霉、施肥浇水,每一步我都摸得透透的。”

他边说边比划着,动作麻利的在空气里切割无形的蒜苗印格。

夏老太太听着,满是欣慰,她放下木簪子,轻轻拍了拍二儿子的手臂,“老二,你有这手艺,咱家以后就有指望了。”

“那可不!”夏二爷说得眉飞色舞,声音也拔高了几分,“啥租不租地的,咱不能把身子拴在那几亩地上!咱以后租铺子,把蒜苗印子的生意做起来,那才来钱快!比土里刨食强百倍!”

他媳妇在一旁抿着嘴笑,眼神亮亮的,带着对未来的笃定。

众人听了,都觉得是个好主意。可开铺子得要钱,家里的积蓄不多,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也是笔不小的开销,这可怎么办?

短暂的兴奋过后,空气里只剩下沉默,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心上,只有灯芯燃烧时偶尔发出的轻微“噼啪”声。

夏老太太的目光,缓缓地、沉甸甸地扫过三个儿子的脸。

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决定分家。家中的积蓄和那点儿可怜的现钱,统共也没多少,全数留给夏二爷,供他在盘山县城里租铺面,着手蒜苗印子的生意。余下的薄田分成三份,夏老太太一份,夏三爷和夏四爷两家各一份。

夏四爷立刻开口,语气急急的,仿佛怕被谁抢了先:“娘,我媳妇以后生孩子,您得给照应着!您跟我过!您那份田,自然归我种,我也能多份收成。”

他说着,偷偷觑了一眼旁边闷声不响的四媳妇。

四媳妇没抬头,只轻轻掐了丈夫腿侧一下。夏四爷立刻闭紧了嘴巴,脸微微涨红。

夏老太太没说什么,目光静静地落在夏三爷身上。

三爷向来不是计较的人,他正费力地压抑着一阵闷咳,脸憋得有些发红。他喘匀了气,对上母亲的目光,心领神会,爽快地应承:“行,听娘的,也听老四的。娘跟着老四过,娘那份田,老四种着,合情合理。”

话刚说完,夏三爷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瘦削的肩膀剧烈地抖动着,像狂风里一片枯叶。他媳妇夏张氏连忙放下怀里打盹的儿子德麟,给他捶背顺气。

夏二爷的儿子德胜,一直紧紧挨着三婶儿坐着,此刻更是下意识地往她身后缩了缩,小手揪住了夏张氏的衣角。

夏二爷见状,想起一事,忙道:“三弟,我托人打听过了,城外的北大庙,正缺个老实可靠的人照看菜园子。活计不算太重,好歹有份稳定进项。庙里那住持,功夫了得,八十多岁了,端着满满一大板豆腐的架子车,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走起来,那叫一个稳当!你去那儿,跟他学学吐纳功夫,兴许能治治你这喘的毛病。”

夏三爷咳得说不出话,只是感激地点点头,蜡黄的脸上浮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德胜突然抬起头,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爹,我不想进城,我舍不得德麟和三婶儿,也舍不得家里的地。”他黑亮的眼睛里盛满了不安,像只离了巢的雏鸟。

夏三爷好不容易止住了咳,眼眶微微泛红,伸出粗糙的大手,轻轻摸了摸德胜的头:“好孩子,三叔也舍不得你,就留下来吧,跟你德麟弟和三婶儿作个伴。”

夏张氏也搂住德胜的肩,无声地叹了口气。

夏二爷和新媳妇对视一眼,心照不宣,急忙点头答应。做蒜苗印子是个技术活儿,做生意更不是容易的事。德胜还小,够不上劳力,吃的又多。但,夏二爷也理解儿子的心思。听人说,有后娘就有后爹,德胜对新家和继母,还是有些忌惮。

分家那天,依旧是清冷的月光照着这个小院,气氛却比那晚更沉滞。夏二爷两口子收拾好了简单的铺盖卷和几件衣物,包袱瘪瘪的,装走了这个家几乎所有的活钱儿。

夏老太太把二儿子送到院门口,月光下,她鬓边的银丝根根分明,眼神复杂,有期盼,也有深不见底的担忧。

夏二爷最后看了一眼这破旧但熟悉的院子,对送出来的三爷和四爷说:“三弟,四弟,以后有啥难处,尽管来县城找我。”

三爷和四爷都用力点头,嘴里应承着,眼里满是不舍和茫然。

日子就像村口那条浑浊的小河,不声不响地往前淌。夏家的三兄弟,在各自生活的河道里挣扎浮沉。

夏三爷拖着病体去了北大庙。庙里那点微薄的工钱,刚够他自己糊口。家里的几亩薄田,沉甸甸地压在了夏张氏和半大的德胜肩上。

德胜仿佛一夜之间拔高了筋骨,褪去了孩童的懵懂,沉默地跟在三婶身后,锄草、间苗、浇水、施肥。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犁耙的重量,掌心磨出的水泡破了又结,最终凝成一层厚厚的茧壳。

夏张氏心疼他,常偷偷把玉米面饼子掰大半给他,自己只啃一点点硬边。

农忙时节,四爷倒是会扛着锄头过来搭把手。他力气大,干起活来一阵风似的,可汗水未干,便跑去北大庙找夏三爷。

夏四爷习惯性地搓着手,凑到三哥跟前:“三哥,你看三嫂和德胜种地就是不行,你们那边的几亩地还得靠我,我这家里也不好过,实在揭不开锅了,孩子饿得直哭……那工钱,能不能先支点给我?”

夏三爷每每看着四弟那张混合着窘迫与渴求的脸,再想想弟媳怀中面黄肌瘦的小侄子,总是默默地把自己在庙里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攒下的那点钱,悉数塞到老四手里,喘息着叮嘱:“老四,省着点花,你媳妇孩子都指望着你呢。”

夏四爷接过带着体温的铜钱,喉咙里像堵了块石头,脸**辣的,可想想家里装不满的米缸,那点愧疚转眼就被日子的艰难碾碎了。他攥紧铜钱,转身匆匆离去,不敢再回头。

盘山县城里,夏二爷的“福记蒜苗印子”铺子,生意却红火得令人眼热。二爷的手艺确实精湛,处理过的蒜苗青白分明,脆嫩茂盛,长势喜人,带着一股子勾人食欲的辛香。

“买蒜苗印子不用大老远的跑到奉天了,盘山县城福记的苗儿旺着呢!”这口碑如同长了脚,从街头巷尾声名远播。

天还黑黢黢的,二爷铺子里的油灯就亮了。他挽着袖子,一丝不苟地清洗、划块、分根、码放,动作精准得像在雕琢玉器。

二爷媳妇更是成了算账收钱的一把好手,十指翻飞,算盘珠子打得噼啪脆响,收钱找零麻利又爽快,脸上总带着得体的笑。

夫妻俩配合得天衣无缝,小铺子蒸蒸日上,攒下的银钱渐渐有了分量。

夏二爷偶尔托人捎点沈阳城里的洋点心和稀罕糖果回来,东西送到三爷家,夏张氏总要小心地分出一些,让德胜给四叔家送去。

然而,命运似乎见不得人稍得喘息。这年秋收刚过,一场罕见的暴雨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持续了整整六天六夜。夏三爷家那几亩低洼的薄田,彻底成了水乡泽国。眼看到手的收成泡了汤,夏张氏愁得直掉泪。

偏偏祸不单行,夏三爷惦记着地里那点没抢收完的稗子,冒雨去田里查看,回来就发起了高烧,那哮喘的老毛病如同开了闸的洪水,汹涌地扑了上来。他躺在炕上,喉咙里像塞满了粗糙的砂砾,每一次艰难的呼吸都发出可怕的“嘶嘶”声,脸憋成了骇人的青紫色,胸脯剧烈地起伏,仿佛下一秒就要炸开。

家里那点儿可怜的钱,早被老四一次次的“借支”掏空了。请大夫抓药?简直是痴人说梦。

德胜看着三叔在炕上痛苦挣扎,像一条离了水的鱼,三婶搂着德麟哭得六神无主。他猛地抹了一把脸,冲到墙角,拖出家里唯一那架破旧的板车,又翻出几根粗麻绳。他瘦,但骨架已经撑开了,咬着牙,用尽全身力气把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三叔抱到板车上,再用麻绳一圈圈仔细地捆牢实。

“三婶,看好家!我带三叔去北大庙!主持爷爷兴许有法子!”少年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狠劲。他不顾夏张氏的哭喊阻拦,一头扎进了瓢泼大雨之中。

夜路漆黑如墨,雨水冰冷刺骨。泥泞的土路被泡成了烂泥塘,车轮深深陷进去,每一步都像在与无形的巨兽角力。

德胜弓着腰,头几乎要抵到地面,用整个身体死死抵住车辕,脚上的破布鞋早已不知去向,赤脚深深陷入冰冷的泥泞里,每拔一次脚,都带出沉重的“噗嗤”声。

他喘着粗气,牙关咬得咯咯作响,汗水混着雨水从额头流进眼睛,又涩又痛。一个深坑,车轮猛地一歪,板车剧烈倾斜,夏三爷的身体眼看就要滑落!德胜目眦欲裂,喉咙里发出一声野兽般的低吼,用尽全身力气扑过去死死抵住车身,膝盖重重磕在冰冷坚硬的土坷垃上,钻心的疼瞬间传遍全身。

他顾不得,只是死死地撑着,直到稳住车子,才咬着牙爬起来,重新把绳子勒进肩膀的皮肉里,继续一步一滑地向前挣扎。板车上,夏三爷在昏沉中发出断断续续、撕心裂肺的呛咳。

就在德胜几乎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绝望地看着那通向北大庙的、仿佛永远爬不完的泥水时,身后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喘息。

一道摇晃的马灯微光刺破雨幕,照亮了夏四爷那张满是雨水和焦急的脸!他显然是跑来的,浑身湿透,喘得厉害。“德胜!你个犟种!咋不喊人!”

夏四爷的声音带着哭腔,他二话不说,把马灯塞给德胜,弯腰和他一起死死扛住了那沉重的板车,“撑住!孩子!咱一起把三哥送上去!”

叔侄俩,一个半大少年,一个壮年汉子,在这冰冷的雨夜里,肩并着肩,身体里最后一点力气拧成了一股绳,拖着那承载着生命重量的板车,一步一步,艰难地、坚定地向上挪动。泥水混合着血水,在他们身后蜿蜒出两道深重的痕迹。

北大庙的住持被深夜的拍门声惊醒。打开门,看到门外两个浑身泥水、几乎虚脱的身影和板车上气息奄奄的夏三爷,老住持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悲悯。他没有多问,立刻合力将夏三爷抬进禅房,亲自施救。

老主持的功夫果然深藏不露,他沉稳地指点着夏三爷调整呼吸,那套独特的吐纳方法配合着几味庙里常备的草药煎成的热汤灌下去,竟奇迹般地渐渐压住了那凶险的哮喘。

当夏三爷终于沉沉睡去,呼吸虽弱却平稳下来时,窗外已透出蒙蒙的灰白。

夏四爷靠着冰冷的墙壁,看着三哥安稳的睡颜,一直紧绷的身体骤然松弛下来,这才感到膝盖和手肘火辣辣地疼——那是路上不知摔了多少次留下的。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怀里,那里硬邦邦地硌着他——是他这半年多来,每次从三哥手里接过救急的铜钱时,都偷偷省下一两个,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积攒起来的一个小布包。此刻,这小小的布包竟沉甸甸地压着他的心口。

他看看疲惫不堪、靠着门框睡着的德胜,又看看禅房里三哥蜡黄的脸,一种迟来的、尖锐的羞愧和温暖,像藤蔓一样紧紧缠绕住他的心脏,让他几乎无法呼吸。

北大庙的禅房里,药香与檀香混合的气息萦绕不去。夏三爷在住持的精心调理下,那要命的哮喘终于被按了下去,蜡黄的脸上渐渐有了点人色。然而,这场大病不仅耗尽了夏四爷偷偷攒下的那点铜钱,更将夏三爷本就孱弱的身体彻底掏空,短时间内再也干不得重活。庙里种菜的活计,暂时也去不了了。生活的巨石,再一次沉沉地压在了夏张氏和德胜身上。

就在夏三爷一家愁云惨淡之际,盘山县城的夏二爷,竟也遭遇了一场无妄的风暴。

不知何时起,县城里悄悄流传开一个恶毒的谣言,像阴沟里的污水一样四处蔓延:说是“福记”的蒜苗印子用了不干净的井水泡发,吃了要拉肚子,甚至有人说亲眼见人吃了他家的东西中了毒!

这流言蜚语如同瘟疫,一夜之间就让“福记”门前冷落了下来。原本排队的顾客消失得无影无踪,偶尔有不明就里的乡民来问,旁边立刻就有“好心人”神秘兮兮地劝阻。

夏二爷急得嘴角燎泡,二爷媳妇更是愁得吃不下饭,两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个常来取货的老乡,趁着天黑,偷偷把一张揉得皱巴巴的揭帖塞到夏二爷手里。

昏黄的油灯下,夏二爷展开那张粗糙的黄纸,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福记蒜苗印子,井水泡发,瘟病源头!黑心商人,害人不浅!”下面还煞有介事地画了个骷髅头。

夏二爷气得浑身发抖,一拳狠狠砸在案板上:“放他娘的狗臭屁!这是有人眼红,存心要搞垮我们!”

就在夫妻俩焦头烂额、愤怒又绝望之时,夏二爷猛然想起了沈阳城里的老东家,也是二爷媳妇的亲叔叔。那位做蒜苗印子生意起家、如今已是商会头面人物的吴老板。那是他当年学徒时,真心实意敬重过的长辈。事到如今,只能厚着脸皮去求援了。

夏二爷咬咬牙,翻出家里仅剩的一点积蓄当盘缠,星夜兼程赶往沈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