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本自俱足 > 第1章 连春年

本自俱足 第1章 连春年

作者:小咪的衣食父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7:33

在浩瀚的宇宙里,生命只是一小段长度的记录。那些看尽人间冷暖,离开我们的父辈已经开始新的征程,却从没走出我们的记忆。命运终而复始,生生不息,一辈一辈的传承,如此永生。

一 连春年

1935年的东北农村,夜幕早早落下,将大地严严实实地笼罩起来。雪静静地飘,厚重的云层倒映着雪光,艰难地洒下一片清冷的银辉。荒凉的雪野在夜色中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像是沉默的卫士,见证着这片土地遭受的苦难。

夏三爷裹紧打着补丁的棉袄,回头望向远处的村落。几座低矮的土坯房在雪幕里浮沉,唯有两三扇窗棂漏出豆大的烛光,在无边的夜色里像风中残烛般瑟缩。烟囱里飘出的炊烟刚冒头就被北风揉碎,连个烟圈都攒不成。

“唉,这年过得跟嚼蜡似的。”他裹紧棉袄,耳孔里还回响着母亲临行前的叮嘱:“连春年祸事多,务必把你二哥拽回来!”

北风像冰锥子扎进领口,夏三爷弓着背往前蹚,厚雪没到小腿肚,每走一步都发出“咯吱咯吱”的闷响,路边的枯树枝条在风里撞得“咔嚓咔嚓”响,倒和脚下的踏雪声应和上了。

“他爹,等等!”身后突然传来妻子夏张氏的喊声。她踩着没踝的雪追上来,发髻上落满雪粒子,把个蓝布包裹往三爷手里塞,“刚烙的玉米面饼,揣怀里还热乎,道上饿了垫垫肚子。”

包裹触手温热,三爷捏了捏,能感觉到饼边的粗粝纹路。他望着妻子冻得通红的鼻尖,想说“快回去”,话到嘴边却成了:“看好德麟,灶膛里煨着热汤,别让孩子碰火盆。”

三爷接过包裹,暖乎乎的,像是捧着妻子的心,一阵温暖传遍了全身。

“嗯,放心吧,大过年的,好好和二哥说,别急眼!”

夏张氏抹了一把额角的汗水,有点儿担心。

“嗯呢,回吧,好好劝劝娘,身子骨要紧。”

三爷说完,把包裹捂在怀里,转身,奔着夜色去了。

“快去快回……”夏张氏望见丈夫的背影一头扎进了夜色里,决绝而坚定。

直到那团黑影消失在村口老树后,茫茫的夜,只剩空凉的雪野。夏张氏才裹紧棉袄往回走,脚底下的雪面留下两行深浅不一的脚印。

夏家老太太生了四儿一女,最年长的是闺女,出阁到了坨子里韩家。除了大儿子早年夭折。余下的儿子们也都娶了亲。一大家子住在盘山县城外的夏家村。

夏二爷的媳妇得痨病死了,膝下有个十来岁的儿子,取名德胜。

三爷的媳妇夏张氏,两年前也生下个男孩,取名德麟。

最年轻的四爷为躲“连春年”的晦气,仓促地在年前娶了亲。

年纪最长的夏二爷圆滑世故,担起了掌家的重任。如今掌家的夏二爷最是活络,平日里称兄道弟的朋友能凑两桌,却也正因这性子,让老太太添了不少心焦。

逢年过节难免要亲戚走动,礼尚往来。赶上这连春年,夏家的二爷备了厚礼去盘山县城的二姨家拜年,一去三日不归。夏老太太知道他好摸两把骨牌,急得夜里对着油灯掉泪,硬是催着老三去县城寻人。

夏三爷早年跟姐夫念过一年私塾,脑瓜子灵光又性子耿直,眼里容不得沙子,此刻踩着没膝的雪,心里早把二哥的去处猜了个**分。

一夜风雪未停,三爷赶到城里,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刚过\"连春年\"的街巷静得瘆人,只有墙角的积雪被风卷得打旋儿。

三爷心如明镜,索性就直奔了镇上的暗赌局。他熟门熟路拐进后街的土坯房,还没推门就听见里头吵嚷声。推开油腻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旱烟、汗味和劣质烧酒的浊气扑面而来,呛得他直皱眉。

屋子里烟雾缭绕,老辣的旱烟熏得人睁不开眼。灯盏里的油快耗干了,昏黄的光线里,一群人围着八仙桌起哄。把夏二爷挤在中间,压着他的肩头叫嚷着:快点押快点押,押吧。

夏二爷油光光的额头上滚着豆大的汗珠,滴在捂着银元的手背上,砸出一小片湿痕。

他面前的牌桌上摊着几张骨牌,庄家正敲着桌面喊:“下注下注,别磨叽!”

“二哥,回家!”

夏三爷挤进人群拉他,

“二哥,走吧,别玩儿了!”

夏二爷奋力甩开弟弟拉着的胳膊:

“别撕吧我!”

“二哥,娘叫你回去!”

“别扒拉我,没看见我下注呢吗?”

夏二爷转头,双眼血红,焦躁的盯着弟弟。

“二哥,跟我回家!”

夏三爷拨开人群双手拽着他,棉袄袖子蹭到旁边人叼着的旱烟,烫出一溜儿焦洞。

“别扯我!”

二爷挣脱着,眼睛红得像兔子,“没看见我正忙着?”

“快点快点,下注了,别磨磨蹭蹭的!”

庄家不怀好意的看着夏二爷催促。

“娘三天没合眼了,让我一定带你回去!”夏三爷的嗓子被烟呛得发哑,“你看这屋里的人,哪个不是冲着你的钱来的?”

话音未落,庄家“啪”地把烟袋锅磕在桌上:“哪来的愣头青,懂不懂规矩?”

旁边两个膀大腰圆的汉子立刻堵到夏三爷身后,衣襟下隐约露出刀柄。

“这个家我说的算,我说的,不回!别瞎耽误功夫儿!”

夏二爷不再看弟弟,双眼通红的,又盯紧了牌桌。

“二哥,他们合伙儿搂你一人儿呢!你看不出来吗?快跟我回家!”

夏三爷紧紧拉着二爷的胳膊往外扯。

“你小子说什么呢?”旁边有人甩掉手里的旱烟卷,指着三爷的鼻子就要开骂。几个体格高大的人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庄家的身后。

夏二爷见弟弟当众拆台,脸上挂不住,扬手就给了三爷一拳:“你想毁我面子是不是?今天我就不回去,你能怎样!”

这一拳打在三爷胸口,气得他血直往上涌,夏三爷的眼也红了。他瞅见庄家使眼色让手下围上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

“我叫你玩儿……”三爷捂着胸口,一脚踹翻了牌桌,骨牌和银元稀里哗啦散了一地。

“砸场子?弟兄们,上!”庄家一愣,大喊。

夏三爷趁乱一拳打灭了灯盏,拽着二爷就往外冲。身后传来叫骂声和追喊声,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狂奔,直到望见夏家村的炊烟,才敢停下来喘气。

夏老太太见着了二儿子,放下心来,一夜无话。

第二天天刚放亮,夏二爷悄悄离家走了,没和任何人告别。

“爹说去省城找事做……”夏二爷的儿子德胜说。

三爷蹲在外屋地磨锄头,听着媳妇夏张氏和德胜转述夏二爷的话。锄头在磨石上刮出“刺啦”的声响:“二哥这是怪我掀了他的桌子,打了他的脸,卷了他的面子。”

夏三爷闷闷地说。

掌家的夏二爷出走,这个家没有了主心骨。

“三叔,咋办啊?”德胜问夏三爷。

“德麟爹,咋办啊?”三爷的媳妇夏张氏问。

“怕啥?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干就完了。”

夏三爷说完,埋起头,更加用力地磨着锄头。

德胜和夏张氏彼此看了看,点了点头。

夏老太太知道二儿子出走,并没说什么,只是吃的越发少了。难免的在老三媳妇跟前叹气。

夏家村静静地坐落在盘山县城的外围,临界大辽河的末流,河水悠悠流向远方。河对岸是一望无际的大片塘地。

过了清明节,就该备耕了。夏家的老四和夏三爷商量。

“三哥,他们都打算租韩老勺的塘地,种苞米和高粱,咱们也租吧。”夏四爷说。

“不租,谁爱租谁租,咱不租他的地。”夏三爷坚定的摇头。

“为啥?韩老勺的塘地离咱家近,租了还能种苞米和高粱,咱不多租,就种几亩高粱米,给娘和孩子们吃呗。”

“韩老勺的地不能租,依我看,就咱这几亩地,种小米和糜子,也能行,不用租他的地。”

“三哥,不是我说你,这要是二哥在家,指定能租,人家都租,为啥就咱不租?”

“你是没听说过韩老勺是啥人吗?租他的地?伸了脖子让他砍一刀?”

三爷有点儿急了,夏四爷见说不动哥哥,气呼呼的走了。

夏张氏见夏四爷赌气,问三爷,

“老四来气了,德麟爹,为啥不租韩老勺的地。”

“老四就寻思到好的地方了,唉……夏三爷叹了口气。哪有那么多占便宜的事儿?”

“别人都租,咱也随大流儿,也没毛病啊。”夏张氏不解的问。

“韩老勺的地是好地,可是他人不是啥好人!”夏三爷的声音有些激动:“你听说过他家的玉石炕沿儿吗?”

夏张氏摇了摇头,睁大了眼睛看着夏三爷。果然,三爷直了直腰板,开始说起了旧事:“说起玉炕沿儿,是韩老勺给他娘献上的寿礼,那是他在张大帅手底下当兵的时候在承德避暑山庄偷的。避暑山庄是当年皇上的行宫,还有些别的宝贝,听说那都是皇上用过的,他这么干惹怒了张大帅,为了保命连夜偷跑回家来。因为他爹救过张大帅的命,张大帅也就没来抓他。他就是用这些钱盖的韩家大院,里里外外的三层院子。为了保住那些宝贝,还在塘地里修了个藏宝洞。当年去修藏宝洞的人有好几个是咱们村的,洞修完了,怕人知道具体地方,把修洞的十多个人都毒死,扔进大辽河里了。造孽啊,这样的人,我们就是饿死也不给他种地。人啊,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做人,骨头就得硬。”

夏张氏听得一阵唏嘘,连连点头。

日子依旧如常,夏三爷天不亮就起来,磨好锄头,背上干粮,带着德胜下地干活。春寒料峭,土地还未完全解冻,锄头砸在硬邦邦的地面上,震得虎口发麻。德胜跟在三爷身后,学着大人的样子,一锄一锄地刨着地,虽然力气小,但也干得有模有样。

“三叔,我爹啥时候回来?”德胜一边干活,一边忍不住问道。

夏三爷停下手中的活儿,抹了把额头的汗,叹了口气:“你爹是个有主意的人,等他气消了,自然会回来。咱们先把地种好,等他回来,也好有个交代。”

德胜点点头,不再多问,继续埋头干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夜深人静,夏三爷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心里沉甸甸的。

转眼又到了年底,租地的人家这几年都有了好收成。夏家没有租韩老勺的塘地,这几年的小米和糜子收成又不好。日子过得一年不如一年,夏四爷话里话外的埋怨,嘟嘟囔囔的和夏老太太说要分家。

这个年关过的难免冷清。

三爷在大辽河凿了冰窟窿,钓了几条鱼,又去城里砍了半斤肉回来炖了,还有两碗酸菜。

夏老太太看着桌上的年夜饭,不禁又想起了离家的二儿子,抹起了眼泪。

“过了年,我去盘山县城看看有没有活儿,干啥都行,抓几个钱。”夏三爷看着老娘抹眼泪,心里悲凉。

“要是咱也租韩老勺的地,咱年饭指定不能吃这个……”夏四爷嘟囔着。

这时候,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夏四爷的话。夏张氏连忙打开门,门外站着两个人,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老三媳妇……”来人说着,摘下了棉帽子,头上缭绕着热气腾腾的白气。竟是离家出走的夏二爷!

夏二爷风尘仆仆,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却比之前精明了许多。他的身后还跟着个裹着红围巾,梳着齐耳短发的女人,眉眼间透着干练。

“二哥,”夏张氏激动的喊起来,“二哥回来了!”

夏三爷心里一松,跑过来一把抱住夏二爷的双臂,连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娘一直念叨你呢……!”

老太太见二儿子回来,顿时精神了许多。双手颤巍巍地摸上二爷的脸,指尖划过他额角新添的皱纹,眼泪扑簌簌往下掉:“老二啊,你可算是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夏四爷站在锅台边,手里的水瓢“哐当”掉在地上,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他的心里既欣慰又有些酸楚。他知道,二哥的回来就意味着这个家重新有了主心骨,分家怕是更难了。

原来夏二爷当年负气出走,在省城先是拉黄包车,后来跟着货栈跑运输,反倒闯出了些门道。这次回来,不仅带了新娶的媳妇,还攒了些本钱。他拍着三弟的肩膀,望着门口磨得发亮的锄头,眼眶有些发红:“当年是二哥糊涂,让你受委屈了。”

夏二爷回来了,还带了个媳妇。

辽河的冰面在春夜里悄悄融化,夏家村的土坯房里又亮起了温暖的灯火。夏张氏坐在炕头给德麟缝补棉袄,听着东屋二爷跟老太太说话的声音,针脚在粗布上走得又密又稳。窗外的星光落进窗棂,照亮了墙角堆着的新粮种——那是夏二爷带回来的,据说叫水稻。

生命原是场不停歇的接力,就像这东北的黑土地,无论经历多少风雪,总会在春天里重新孕育出希望。那些走散的人终会归来,那些坚持的信念从未褪色,在一辈辈的传承里,活成了岁月里最坚韧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