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膳设在文渊阁旁边的一间小殿内,布置简洁而典雅。让苏明远意外的是,皇帝并没有按照宫廷礼仪独自用膳,而是示意他同席而坐。
今日就不拘礼节了,皇帝和蔼地说道,朕很久没有与人如此畅快地交流,难得有此机会。
苏明远诚惶诚恐地坐下,内心波澜起伏。能与皇帝同席用膳,这在古代是极高的殊荣,说明皇帝对他已经不仅仅是君臣关系,而是有了几分惺惺相惜的意味。
席间,皇帝的话匣子完全打开了。他谈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谈起了治国的艰辛,也谈起了对未来的期望。
苏爱卿,你知道吗?朕年轻时也有很多理想,想要建立不世功业,让大宋成为万世传颂的盛世王朝。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怀念,但真正坐上这个位置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
苏明远认真听着,能听到皇帝吐露心声,这是何等的信任。
每一项政策的推行都要面对各种阻力,每一个改革都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有时候朕觉得自己像是在走钢丝,一步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皇帝感慨道。
陛下,苏明远小心地说道,臣以为,正因为困难重重,才更显示出陛下的伟大。能够在重重阻力中坚持推进有益的改革,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皇帝看了他一眼,笑道:你这话说得朕很受用。不过朕更想听听你的真实看法,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局面,会如何处理?
这个问题让苏明远沉思了很久。最终,他决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陛下,臣觉得改革之所以困难,往往是因为我们试图同时满足所有人的利益。但现实中,真正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改革,往往会损害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私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试图寻求所有人的支持,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关键是要识别出哪些阻力是合理的顾虑,哪些是私人利益的维护,然后有针对性地处理。
皇帝频频点头:说得好!朕有时候确实过于求全,想要照顾到各方面的感受。但你说得对,有些阻力确实需要坚决克服。
但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政治智慧来判断哪些该坚持,哪些该妥协。苏明远继续说道,臣以为,只要目标明确,方向正确,一些战术上的调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皇帝深有感触地说:朕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朕如此欣赏你了。你不仅有远见,更有实施的智慧。朕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用膳结束后,皇帝带着苏明远来到了御书房的另一个房间,这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书籍和文物。
苏爱卿,朕想给你看样东西。皇帝走到一个精美的书柜前,取出一册古籍,这是太祖皇帝留下的《治国心得》,从来没有给外人看过。
苏明远受宠若惊,这样的机密文献,即使是朝中重臣也未必有机会见到。
皇帝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说道:你看这里,太祖写道:治国如治水,疏胜于堵,导胜于阻。这句话朕一直记在心里。
苏明远仔细看着那行古朴的文字,心中震动。太祖皇帝的这个治国理念,与他提出的渐进改革思路不谋而合。
太祖的智慧确实令人敬佩,苏明远由衷地说道,这个理念用在边疆治理上同样适用。与其强行压制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如因势利导,让他们在保持特色的同时融入大宋的体系。
正是这个道理!皇帝兴奋地说道,朕一直在寻找能够理解这个理念的人,今天终于找到了。
皇帝又翻到另一页:你再看这里,太祖说:用人如用器,各取所长,各避其短。朕觉得这句话对你的土官政策很有指导意义。
苏明远认真读着,点头道:太祖的话确实很有道理。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优势,而不是试图改造或压制它们。
两人就着这本古籍,深入探讨了许多治国理念。苏明远发现,这位皇帝不仅政治嗅觉敏锐,在理论修养上也很深厚。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外面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宫中的更鼓声响起,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不早了,皇帝合上古籍,今天的谈话让朕受益匪浅。很久没有这样尽兴的交流了。
苏明远连忙起身:臣今日能有机会聆听陛下教诲,更是臣的造化。
皇帝走到书桌前,从抽屉中取出一个精美的盒子:苏爱卿,这是朕的一点心意,请不要推辞。
苏明远接过盒子,感觉很有分量。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块温润如玉的美玉,上面刻着睿智忠诚四个小字。
这块玉是太祖传下来的,朕一直珍藏。今日赠与你,希望你能继续发挥才智,为国效力。皇帝认真地说道。
苏明远深深感动,这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礼物,更是皇帝信任的象征:臣定当珍藏此玉,永远不忘陛下恩德。
还有一事,皇帝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你的边疆治理试点方案,朕已经决定大力支持。你需要什么资源,可以直接向朕汇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