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苏明远以为觐见即将结束时,皇帝忽然又坐了下来,神情变得更加严肃。
苏爱卿,刚才我们谈的都是一些宏观问题,现在朕想和你探讨几个具体的政策问题。皇帝的语气变得正式起来,你的边疆治理方案中,有一条建议让朕很感兴趣,也很担忧。
苏明远立即集中精神,知道重头戏来了:请陛下明示。
你建议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让他们参与地方治理。这个想法很新颖,但朕担心会不会给他们太多权力,最终养虎为患?皇帝直接抛出了核心问题。
这确实是个敏感问题,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微妙平衡。苏明远早有准备:
陛下,臣的想法是用其力而制其权。册封土官的目的不是给他们独立的权力,而是把他们纳入朝廷的管理体系中来。
皇帝饶有兴致:详细说说。
苏明远起身,走到墙上的地图前:陛下请看,传统上我们在边疆地区直接派遣汉族官员,但效果往往不佳。原因很简单:语言不通,风俗不懂,民心难得。
他指着地图上的西南地区: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首领本来就有很大影响力,我们派去的官员实际上很难真正管理当地事务,往往要依靠当地首领才能维持秩序。
既然如此,不如主动册封他们,让他们明确成为朝廷官员。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他们有了正式身份,更容易配合朝廷政策;第二,朝廷可以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监督;第三,其他少数民族看到朝廷重视他们,也会更加归心。
皇帝沉思着点点头:道理是这样,但具体如何操作?如何确保他们不会拥权自立?
苏明远早就想过这个问题:臣建议建立三重制约机制。第一,土官的权力有明确界限,只能管理民政事务,不能统领军队;第二,每个土官都要有朝廷派遣的副手进行监督;第三,土官必须定期到京师述职,接受考核。
而且,土官的职位不能世袭,必须经过朝廷重新任命。这样既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又防止了割据的可能性。
皇帝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你的想法很周密。但还有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汉族官员与土官的关系?会不会产生矛盾?
陛下英明,这确实是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苏明远回到座位上,臣的设想是实行双轨制管理。在同一个地区,既有朝廷派遣的汉族官员,也有册封的土官,两者分工合作。
汉族官员主要负责军事、财政、司法等核心事务,代表中央权威;土官主要负责民政、教育、文化等地方事务,发挥本土优势。两者相互配合,又相互制衡。
皇帝若有所悟:这样做既保证了中央的控制力,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不过,具体的权力分配如何界定?
苏明远早有详细考虑:臣建议制定一份详细的权力清单,明确规定哪些事务归汉族官员管理,哪些归土官管理,哪些需要两者协商。这样可以避免权力争议和推诿扯皮。
皇帝频频点头,显然对这个方案很满意。但他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你的方案中还提到要发展边疆经济,具体有什么措施?
苏明远精神一振,这是他最有信心的部分:陛下,臣认为经济发展是边疆稳定的根本保障。民众生活富足了,自然不会轻易被敌对势力煽动。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减免税赋,减轻民众负担;第二,发展特色产业,如畜牧业、手工业、矿业等;第三,改善交通,修建道路,便利贸易;第四,鼓励内地商人到边疆投资,带动当地发展。
皇帝思考了一下:减免税赋会影响财政收入,发展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投入,这些资金从何而来?
陛下,这确实需要初期投入,但臣相信这是值得的投资。苏明远拿出一张详细的计算表,臣做过仔细测算,如果边疆经济发展起来,税收基数扩大,三到五年内就能收回投资。
而且,边疆稳定了,就不需要频繁用兵,节省的军费足以抵消经济投入。更不用说,边疆富裕了,内地也会受益,因为会有更大的市场需求。
皇帝仔细看着那张计算表,时而皱眉,时而点头。过了很久才说: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关键是如何确保这些政策能够真正落实?
这个问题触及了政策执行的核心。苏明远回答:陛下,臣认为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监督方面,要定期派遣钦差到边疆巡视,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同时建立举报制度,让民众可以直接向朝廷反映问题。
激励方面,对执行效果好的官员给予奖励和提拔,对执行不力的给予惩罚和调离。让所有人都知道,认真执行政策有好处,敷衍了事会受罚。
皇帝赞许地点头:你考虑得很全面。那关于民族团结的问题,你有什么具体建议?
苏明远知道这是最敏感的话题,必须谨慎应对:陛下,臣以为民族团结的关键在于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