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园中灯火摇曳,几位重臣围坐在石桌旁,神色都显得格外凝重。苏明远环顾四周,除了郑大人和李汝弼,还有礼部侍郎王禹偃、太常寺卿陈尧叟等人,都是朝中知名的开明派人物。
苏学士,郑大人开门见山,今日你的任命,想必你也感到意外吧?
苏明远谨慎地点点头:确实有些出乎意料。圣上恩典,下官受宠若惊。
李汝弼轻抚胡须,缓缓开口:苏学士,你觉得这个任命仅仅是因为你述职表现出色吗?
这个问题让苏明远心中一紧。他意识到这些前辈正在揭开某种政治真相,而自己必须小心应对。
下官愚钝,还请诸位大人指教。苏明远选择了虚心求教的姿态。
王禹偃接过话头:苏学士,你可知当前朝堂的政治格局?
下官只知皮毛,不敢妄言。苏明远诚实回答。
那我来为你梳理一番。陈尧叟清了清嗓子,当前朝中主要有三股势力:以太师赵普为首的稳健派,以张景为代表的保守派,还有我们这些主张适度改革的开明派。
苏明远暗暗点头,这种划分与他的观察基本吻合。现代政治学告诉他,任何政治体系中都会存在这种派系分化。
三派力量相对平衡,谁也无法完全压制对方。郑大人继续说道,而你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
苏明远有些困惑。
李汝弼笑了笑:苏学士,你在地方的改革实践,实际上为我们开明派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你用事实证明了适度改革不仅可行,而且有效。
更重要的是,王禹偃补充道,你的成功让圣上看到了变革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你会被提拔到度支司的原因。
苏明远开始理解这个任命的真正含义。他不仅仅是因为个人能力被提拔,更是作为一种政治象征被推到前台。
但是,陈尧叟的语调变得严肃,这也意味着你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保守派绝不会坐视不管,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挠你的工作。
那么,诸位大人希望我如何行事?苏明远直接问道。
郑大人看了看其他人,然后说道:我们希望你能在度支司站稳脚跟,推行一些有益的改革措施。当然,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具体来说呢?苏明远追问。
李汝弼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这是我们梳理的几个可以尝试的改革方向。你可以参考,但具体如何实施,还要看你的判断。
苏明远接过文书,发现里面详细列举了财政管理、税收政策、地方监督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建议。这些建议都很务实,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些建议都很有价值,苏明远仔细看过后说道,但我有一个担心。如果我在度支司推行这些改革,会不会被人认为是你们的代言人?
这个问题让在座的几位重臣都沉默了片刻。苏明远的担心很有道理,如果他过于明显地与某一派系绑定,不仅会失去政治平衡,也可能引来更激烈的反对。
苏学士考虑得很周到,王禹偃赞许地点点头,这确实是个问题。
那么,你有什么想法?郑大人问道。
苏明远沉思片刻,然后说道:我觉得应该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虽然理念相近,但在具体操作上,我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判断,不能完全按照既定立场行事。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陈尧叟问道。
首先,可以避免被贴上派系标签,保持与各方的沟通渠道。苏明远分析道,其次,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寻求最优解,而不是拘泥于派系立场。最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包括那些中间派的官员。
李汝弼听了若有所思:苏学士的想法很有道理。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过于偏向任何一方都不利于长远发展。
但是,郑大人提醒道,你也要明白,在关键时刻,还是要站在正确的一边。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能变。
这个我明白。苏明远点头,我会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保持策略的灵活性。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所有人都警觉起来,李汝弼示意大家安静。
脚步声越来越近,然后停在园门外。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老朋友,这么晚了还在这里聚会?
苏明远听到这个声音,心中一凛。这个声音似曾相识,但一时想不起是谁。
郑大人的脸色变了变,然后强作镇定地说道:请进来说话。
园门被推开,一个身影缓缓走进来。借着灯火,苏明远看清了来人的面容,心中顿时紧张起来——来者正是户部侍郎张景!
张大人,这么晚了,你怎么会在这里?王禹偃强作轻松地问道。
张景环顾四周,目光在苏明远身上停留了片刻,然后淡淡一笑:我路过此处,见有灯火,便进来看看。没想到遇到这么多同僚。
这个解释显然站不住脚。松竹园位置偏僻,不可能是路过能够遇到的。张景的出现,显然另有目的。
苏学士也在啊,张景的目光重新聚焦在苏明远身上,今日升职,想必心情不错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