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的午后,京城正值秋高气爽,梧桐叶片开始泛黄。苏明远正在自己的书房中整理地方任职期间的文献资料,准备撰写一份详细的治理心得,以备日后参考。自从述职成功后,他便一直在思考着皇帝最后那句过几日朕会有新的安排的深意。
王安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神色间带着一丝兴奋和紧张:少爷,宫里来人了!
苏明远手中的毛笔一顿,墨滴在宣纸上晕开成一朵小花。他抬起头,看向王安:什么人?
是内侍省的刘公公,说是奉旨传达圣意。现在正在前厅等候。王安压低声音说道,还带着好几个人,看起来很正式。
苏明远心中一凛,迅速放下笔,整理衣冠。现代政治学的敏感度让他意识到,如此正式的宣旨必定事关重大。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动,然后缓步走向前厅。
前厅中,一位约四十岁的内侍正端坐在主位上,身着明黄色的宫廷服饰,神态威严。旁边还站着几名随从,手中捧着黄绫包裹的圣旨。
下官苏明远,参见刘公公。苏明远恭敬行礼。
刘公公微微点头,神色庄重:苏学士,奉圣上之命,有旨意传达,请接旨。
苏明远立即跪下,双手高举过头:臣苏明远接旨。
刘公公展开圣旨,用尖细但威严的声音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苏明远才学渊博,政绩卓着,品行端正,深得朕心。特擢升为尚书省度支司员外郎,专司地方财政与民政事务。即日起赴任,不得有误。钦此!
苏明远听到这个任命,内心震撼不已。度支司员外郎,虽然只是从六品的官职,但却是尚书省的核心部门,负责全国的财政统筹。这个位置的重要性远超品级本身,意味着他将直接参与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
臣接旨,谢圣上隆恩!苏明远恭敬接过圣旨。
刘公公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苏学士,圣上对你寄予厚望。度支司的工作关系国计民生,望你尽心竭力,不负圣恩。
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上信任。苏明远诚恳回应。
刘公公点点头,然后压低声音说道:苏学士,有句话公公多嘴提醒一下。度支司中人事复杂,各有来头。你初来乍到,凡事多看少说,谨慎为上。
这番提醒让苏明远心中警觉起来。在官场摸爬滚打这些年,他已经深刻理解了这种善意提醒背后的深意。
多谢刘公公指点,下官铭记在心。
送走刘公公一行,苏明远回到书房,仔细思考着这个任命的深层含义。现代政治学的知识让他明白,任何人事任命都不会是偶然的,背后必定有着复杂的考量。
首先,这个任命显然是对他述职表现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度支司负责财政事务,而他在地方的改革恰恰涉及税收政策的创新,这种对口的安排绝非巧合。
其次,从六品的员外郎虽然品级不算太高,但在度支司这样的核心部门,实际影响力可能远超表面的品级。这种安排既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平台,又不会因为提升过快而引起非议。
最关键的是,这个位置将让他直接接触到全国的财政数据和政策制定,这对一个有着现代经济学知识背景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正在沉思间,王安又走了进来:少爷,外面来了好多客人,都是来道贺的。
苏明远并不意外。在古代官场,任何升迁都会引来一波祝贺,这既是礼节,也是政治表态。
都有谁?苏明远问道。
有赵文昭赵大人,还有几位同科进士,另外还有一些不认识的官员。王安回答。
苏明远点点头:请他们到客厅,我马上就来。
走进客厅,果然已经聚集了十几个人。赵文昭最先迎上来,满面笑容:苏兄,恭喜恭喜!度支司员外郎,这可是肥缺啊!
赵兄客气了,只是圣上厚爱,不敢当肥缺之说。苏明远谦逊回应,但心中却在观察着在场众人的神态。
一位他不太熟悉的官员走上前来:在下工部主事李明德,久仰苏学士大名。今日得知学士高升,特来道贺。
李大人客气。苏明远拱手回礼,心中却在思考这个李明德的来意。工部与度支司在业务上有所交集,这种主动示好可能别有深意。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苏明远都在应付各种祝贺者。他注意到,来的人中既有平日的朋友同僚,也有一些之前没有交集的官员。这种现象让他深刻体会到官场的现实——随着地位的变化,周围的人际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户部的主事张怀德。此人说话颇为直接:苏学士,度支司的水很深,各方势力交错。您初来乍到,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尽管来找在下。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善意提醒,但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复杂性。张怀德主动示好,可能是在投资潜力股,也可能是受人指使前来试探。
多谢张大人关心,日后还请多多指教。苏明远客套回应,但心中已经开始思考度支司内部的权力结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