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的一个午后,苏明远正在户部处理一份关于江南税收情况的报告,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请问苏明远苏大人在吗?
苏明远抬起头,透过门缝看到一个身着蓝色儒衫的年轻人正在与门房交谈。那张面孔虽然比几年前成熟了不少,但苏明远一眼就认出了他——正是自己在太学时的同窗好友张世亨。
世亨兄!苏明远兴奋地起身迎了出去,你什么时候到京城的?
明远!张世亨见到苏明远,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我刚到京城不久,听说你在户部任职,特地来看你。
两人紧紧握手,彼此都很激动。自从苏明远到清远县任职后,他们就很少见面,现在重逢,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快进来坐,我们好好聊聊。苏明远把张世亨让进办公室,亲自为他沏茶。
张世亨环顾四周,看到办公室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很整齐,案头摆着各种公文和书籍,显然主人工作很忙碌。
明远,看来你在朝廷混得不错啊!张世亨感慨地说道,我们这些同窗中,你是第一个进入中央部门的。
哪里哪里,只是运气好一些。苏明远谦虚地回答,倒是你,这几年在哪里高就?
我一直在地方任职,先是在一个小县当主簿,后来调到州府做通判。张世亨说道,这次来京城,是准备参加春闱的。
春闱?苏明远有些意外,你不是已经中了进士吗?
张世亨苦笑道:那是制科考试,级别不够高。这次想试试进士科,看能否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苏明远这才想起,在宋代的科举制度中,除了进士科,还有制科等其他考试。张世亨当初中的是制科,虽然也算科举出身,但地位不如进士科高。
以你的才学,进士科应该不成问题。苏明远鼓励道,到时候我们就是真正的同朝为官了。
两人聊了很久,从各自的工作经历谈到对当前时局的看法。苏明远发现,张世亨对朝廷的新政持谨慎态度,虽然不完全反对,但也有不少担忧。
明远,你现在在户部工作,对新政应该很了解。张世亨说道,我想听听你的真实看法。
苏明远考虑了一下,决定坦诚地与老友交流:说实话,新政确实有其积极意义,但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改革方向的同时,注意方式方法。
我在地方上也观察到一些情况,张世亨说道,新税制确实让一些大户不满,但普通百姓的反应还可以。只是有些地方执行得比较急躁,引起了一些争议。
这种来自地方的反馈让苏明远很感兴趣。他详细询问了张世亨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发现与自己在陈州观察到的情况基本相似。
看来,各地的情况大同小异。苏明远总结道,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是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一刀切。张世亨点头,我担心的是,如果执行过程中出现太多问题,可能会影响改革的整体效果。
这种担忧让苏明远想到了最近朝廷内部的政治风向变化。看来,不仅朝廷官员在关注新政的执行效果,地方官员也在密切观察。
世亨兄,你对当前的政治形势怎么看?苏明远询问道。
张世亨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他人后,压低声音说道:从地方上的反应来看,朝廷内部似乎存在分歧。一些官员积极推行新政,另一些则比较保守。我们这些中下级官员,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这种困惑在当时很普遍。许多官员都在观察政治风向,试图找到正确的立场。
我的建议是,苏明远认真地说道,首先要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固执己见。
张世亨若有所思地点头:你说得对。只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两人的谈话持续了一下午。通过这次深入交流,苏明远对地方官员的想法有了更多了解,张世亨也对朝廷的政策制定过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明远,真是受益匪浅。张世亨最后说道,和你交流让我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我也是如此。苏明远真诚地回答,老友的观点很有价值,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临别时,张世亨邀请苏明远参加一个小型聚会:明天晚上,我们几个在京的同窗要聚一聚,你一定要来。
当然,我很期待与大家见面。苏明远欣然同意。
第二天晚上,苏明远来到约定的地点——一家雅致的酒楼。在包间里,他见到了几个久别的同窗好友。有的已经在朝廷任职,有的还在地方工作,有的则在准备各种考试。
明远,你现在可是我们中间最出息的了!一个同窗开玩笑地说道,从七品县令到六品员外郎,升得这么快。
哪里哪里,只是机遇好一些。苏明远谦虚地回应,大家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聚会的气氛很轻松,大家畅所欲言,从各自的工作经历谈到对时局的看法。苏明远发现,这些同窗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支持新政,有的持保留态度,有的则明确反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