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下旬的一个上午,苏明远正在户部整理王安石交代的材料,忽然收到一个意外的邀请——翰林学士欧阳修要在府中设宴,邀请一些年轻官员参加文会。这让苏明远颇感意外,因为欧阳修虽然对他的清远政绩有所了解,但两人在京城几乎没有私人交往。
苏兄,这可是难得的机会。李定羡慕地说道,欧阳修的文会在京城很有名,能被邀请参加的都是他看重的人才。
苏明远沉思道:只是不知道欧阳学士邀请我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在当前这种政治环境下,任何聚会都可能有深层的考量。
话虽如此,但这种机会不能错过。李定建议道,欧阳修虽然在新政问题上立场相对中立,但他在文坛的地位无人能及。结识这样的人物,对你的仕途发展有好处。
当天下午,苏明远换上最好的便服,前往欧阳修的府邸。这座府邸位于京城的文人聚居区,建筑风格典雅,充满了书香气息。门口已经停了好几辆马车,显然其他客人也已到达。
苏大人,欢迎光临!欧阳修亲自在门口迎接,久违了,上次相见还是在清远县。
学士大人,多谢邀请。苏明远恭敬地行礼。
进入府中,苏明远发现参加聚会的大约有十几个人,都是三四十岁的年轻官员和文士。他认识其中几个,都是在朝中颇有名声的人物。
诸位,这位是苏明远苏大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欧阳修向众人介绍,他在清远县的政绩有目共睹,现在在户部任职,是朝廷的新秀。
久仰苏大人大名!一个穿着华贵的中年人主动上前,在下程颢,在太学任职。听说苏大人在地方推行教育改革,很是钦佩。
苏明远连忙回礼:程先生客气了,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工作。
苏兄,我们又见面了!另一个声音传来,苏明远转身一看,竟是在路上遇到的那位陈县令,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在京城站稳了脚跟。
陈兄,真是巧了!苏明远惊喜地与陈县令握手,你的事情办得怎么样?
多亏了苏兄的指点,回去后推行了一些小的改革措施,效果不错。陈县令感激地说道,这次来京也是汇报工作的。
在欧阳修的引导下,众人来到花厅就座。这里布置得很雅致,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桌上摆着精美的茶具和点心。整个环境给人一种文雅而温馨的感觉。
今日请诸位来,主要是想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见解。欧阳修开场道,当前朝廷推行新政,各有利弊。作为读书人,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理性地讨论。
这番话定下了聚会的基调——理性讨论,而不是党派之争。苏明远意识到,欧阳修邀请他参加这个聚会,可能是想了解支持新政的年轻官员的真实想法。
苏大人,听说你刚从陈州调研回来?一个官员问道,那里的新税制试点情况如何?
苏明远简要介绍了陈州的情况,既讲了成绩,也提到了遇到的问题。他的叙述客观而详细,引起了在座众人的兴趣。
看来新政确实有其积极作用。程颢评论道,但是否考虑过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更大阻力?
阻力肯定会有。苏明远坦诚地回答,但关键是要分析阻力的性质。如果是来自既得利益者的无理阻挠,就应该坚决推进;如果是合理的担忧,就需要认真对待。
这个观点很中肯。欧阳修点头,改革确实需要坚持原则,但也要讲究方法。过于激进可能引起反弹,过于保守又可能错失良机。
一个穿着朴素的文士提出不同看法:但是,任何改革都会有代价。我们是否考虑过这些代价是否值得?
这个问题很重要。苏明远沉思道,从我在地方的观察来看,不改革的代价可能更大。现行制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如果不及时纠正,长期下去对国家和百姓都不利。
讨论逐渐深入,涉及到新政的各个方面。苏明远发现,在座的人虽然政治立场各不相同,但大多都是理性的思考者,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这种氛围让他感到很舒适。
苏大人,我有个问题。一个年轻的官员说道,你觉得新政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苏明远考虑了一下,回答道: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坚持改革方向的同时,争取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改革的成功不仅需要正确的政策,更需要良好的执行环境。
说得很好!欧阳修赞许道,这正是我担心的问题。如果改革过程中对立情绪过于激烈,可能会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
随着讨论的深入,苏明远对在座各人的观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他发现,这些人虽然对新政的态度各不相同,但大多都是关心国家前途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方法和节奏,而不是根本目标。
诸位,欧阳修在讨论进行了两个时辰后总结道,今天的交流很有意义。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新政,我们都应该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
聚会结束后,几个与苏明远观点相近的官员留下来继续交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