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三年二月中旬,苏明远结束了陈州的调查任务,重新回到汴京。这次出差虽然只有半个月,但让他对朝廷工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马车驶过汴河上的石桥时,他再次望向这座雄伟的都城,心境却与初来时截然不同。
果然是近者黑,远者明。苏明远在心中感慨,在京城久了,反而看不清京城的真面目。这次出去走了一圈,再回来时,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初到汴京时,他被这里的繁华和文化氛围所震撼,一切都显得新鲜而令人向往。现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朝廷生活,他开始看到这座都城更深层的东西——权力的运作、利益的博弈、人际关系的复杂。
马车在户部门前停下,苏明远下车时发现门口聚集了比平时更多的官员。他们三三两两地站在一起,低声交谈着什么,神情都比较严肃。
苏大人回来了!门口的守卫主动上前招呼,李大人让您一回来就去见他。
苏明远心中一动,看来在他外出期间,朝廷内部发生了什么重要事情。他快步走向李定的办公室,沿途遇到的同僚都向他点头致意,但神情都有些凝重。
苏兄,你总算回来了!李定一看到苏明远就站起身来,这几天朝中发生了不少事情。
什么事情?苏明远关切地问道。
李定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他人后,压低声音说道:司马光等人向皇上递交了一份长篇奏疏,专门批评新政,言辞相当激烈。朝中保守派借此大做文章,新政面临很大压力。
这个消息让苏明远心中一沉。虽然他早就知道朝廷内部对新政存在不同意见,但没想到反对派会如此直接地发起攻击。
王相公那边什么反应?苏明远询问。
王相公自然是坚决回击,也准备了详细的反驳材料。李定说道,但是皇上的态度有些暧昧,这让支持新政的人都有些担心。
苏明远若有所思地点头。在古代**政治体制下,皇帝的态度往往决定政策的走向。如果皇帝对新政产生怀疑,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对了,你的陈州调查报告怎么样?李定转换话题,这个时候,我们特别需要一些正面的材料来证明新政的成效。
报告已经写好了,总体情况是积极的。苏明远回答,新税制在陈州的试点基本成功,虽然遇到一些阻力,但主要来自既得利益者,不足以否定改革的成果。
李定眼前一亮:太好了!你的报告来得正是时候。尚书大人正需要这样的材料来回应那些批评声音。
当天下午,苏明远被曾布召见,详细汇报陈州的调查情况。在尚书的办公室里,除了曾布,还有几个户部的高级官员,气氛比较严肃。
苏明远,你的调查报告我已经看了,写得很好。曾布开门见山地说道,现在的问题是,反对派正在质疑新政的效果,说我们的改革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你在陈州的实地调查,恰好可以反驳这些不实之词。
苏明远点头:尚书大人,根据我在陈州的调查,新税制确实让普通百姓受益。反对的主要是那些以前能够逃税漏税的大户,这正说明改革触及了真正的问题。
你有具体的数据支撑吗?另一个官员问道。
当然有。苏明远拿出详细的调查记录,以张家村为例,普通农户的税负平均减少了15%,而那些大户的税负增加了一倍。这种变化正是我们追求的公平效果。
曾布满意地点头:很好!这些数据很有说服力。我准备把你的报告作为重要材料,提交给王相公,用来回应那些批评声音。
会议结束后,苏明远在回住处的路上深思。这次朝廷内部的争论,让他对京城政治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在地方工作时,虽然也会遇到阻力,但主要是具体的利益冲突。在朝廷,争论的层次更高,涉及的是治国理念的根本分歧。
晚上,苏明远在自己的小院里踱步思考。京城的夜晚比清远县要热闹得多,即使在深夜,街上还有行人走动,各种店铺的灯火通明。这种繁华背后,隐藏着激烈的政治博弈。
看来,我之前对京城的认识还是太浅了。苏明远在心中总结,这里不仅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更是权力斗争的核心。每一个政策的出台,每一次人事的变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他想起了在清远县的相对简单的环境。在那里,虽然也有利益冲突,但问题比较直接,解决方案也比较明确。在京城,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都可能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考量。
第二天上午,苏明远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王安石要亲自召见他,了解陈州调查的详细情况。这对于一个刚到户部不久的员外郎来说,是极大的荣誉,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
苏兄,这是天大的好事啊!李定兴奋地说道,王相公很少直接召见我们这个级别的官员。看来你的调查报告确实引起了他的重视。
苏明远虽然高兴,但也感到压力:这说明朝廷对新政面临的挑战很重视。我的调查结果可能会影响重大决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