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三日,苏明远带着由三名户部官员组成的调查组,离开汴京前往陈州。这是他在户部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调查新赋税法在陈州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并提出解决方案。
马车行驶在通往陈州的官道上,苏明远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材料,一边思考着调查策略。根据户部收到的报告,陈州的新税制试点遭到了当地大户的强烈反对,他们甚至联名上书朝廷,声称新税制扰民伤财,要求恢复旧制。
苏大人,您觉得这次阻力的根源在哪里?同行的户部主事王举询问道。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官员,但缺乏地方实践经验。
苏明远沉思片刻,回答道:从表面看,是新旧制度的冲突;从本质上看,很可能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新税制要求按实际田产征收,这必然会触及那些以前隐瞒田产、少交税款的大户利益。
另一名官员李承担心地说道:如果真是这样,那阻力会很大。这些大户在当地都有很深的根基,影响力不小。
阻力大是肯定的,苏明远点头,但关键是要区分哪些是合理的意见,哪些是无理的阻挠。我们的任务不是消除所有阻力,而是确保改革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调查组终于到达了陈州。这是一个相对富庶的州府,商业发达,人口众多。从表面上看,这里一切正常,看不出什么特别的问题。
陈州知州李明德亲自出城迎接调查组。他是个四十多岁的官员,看起来精明强干,但神情中透露出一丝紧张。
下官李明德,恭迎朝廷调查组!李明德深深行礼。
李知州客气了。苏明远还礼,我们此次前来,是要了解新税制试点的具体情况。希望能够如实了解各方面的反应。
那是自然,下官一定全力配合。李明德连忙保证。
在州衙的迎宾厅里,李明德向调查组汇报了新税制在陈州的实施情况。按照他的说法,新税制总体上是成功的,虽然有一些反对声音,但都是少数人的意见。
李知州,我们听说有大户联名上书反对新税制,具体是什么情况?苏明远直接询问。
李明德有些尴尬:确实有这么回事。主要是几个大地主,认为新税制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但下官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新政策的好处。
能否安排我们见见这些反对者?苏明远提出要求。
这个...李明德犹豫了一下,当然可以,不过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安排。
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李明德的态度有些暧昧。作为地方官员,他显然不想让冲突激化,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比较谨慎。
当天下午,调查组开始实地调研。苏明远没有按照李明德安排的标准路线,而是提出要随机走访一些村庄,直接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
第一站是陈州城外的张家村。这个村子有两百多户人家,以农业为主,还有一些手工业。村里的情况看起来不错,房屋整齐,田地平整,但苏明远注意到村民们的神情有些紧张。
请问老丈,新的税收制度实施后,您家的负担有什么变化?苏明远向一个正在田间劳作的老农询问。
老农看了看跟随的州府官员,有些犹豫地说道:这个...新税制...我们也不太懂...
苏明远意识到在官员面前,村民不敢说真话。他让州府的随从在村口等候,只带着调查组的人深入村中。
老丈,我们是朝廷来的,专门了解新税制的情况。您尽管实话实说,不会有任何问题。苏明远耐心地解释。
听说是朝廷来人,而且态度和蔼,老农的戒备心理稍微放松了一些:老爷,您真是朝廷来的?
当然。这是我们的文书。苏明远出示了朝廷的调令。
老农仔细看了看,确认无误后,才开始说实话:老爷,新税制对我们这些小户来说,确实减轻了负担。以前我家三亩田,要交五贯钱的税;现在按照新标准,只要交四贯钱。
那为什么有人反对呢?王举好奇地问道。
老农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说道:反对的主要是那些大户。以前他们想方设法少交税,现在新税制查得严,他们就不愿意了。
具体怎么少交的?苏明远继续询问。
方法多着呢。老农如数家珍,有的把好田说成薄田,有的隐瞒田产数量,有的通过关系少报收成。反正花样多得很。
这些信息让苏明远对陈州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看来这里的问题和清远县当初遇到的情况类似,都是既得利益者对改革的抵制。
在张家村,调查组走访了十几户农民,得到的反馈基本一致:普通农民对新税制是支持的,因为确实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反对的主要是那些以前能够逃税漏税的大户。
第二天,苏明远要求直接与那些反对新税制的大户见面。李明德虽然有些为难,但也不敢违背朝廷调查组的要求。
见面地点安排在州衙的议事厅。来的有五个大户,为首的是当地首富陈大业。这个人四十多岁,穿着华贵,气度不凡,一看就是久居上位的人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