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差的到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清远县衙都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苏明远虽然内心期待着变革的到来,但表面上仍要装作若无其事,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这天上午,张怀德把他叫到了县衙正厅。
苏大人,张怀德的脸色比往日更加凝重,钦差大人要求我们加快处理积压的案件,以示政务清明。现在有一批民事案件需要审理,就交给您来负责吧。
苏明远心中暗自冷笑。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他审案,分明是要他分散精力,无暇他顾。但这也正是他想要的机会——通过审案了解民情,收集更多**的证据。
下官遵命。苏明远拱手应道,请问有多少积案?
大约二十多件吧。李文华从旁插话,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主要是邻里纠纷、债务争议、土地边界之类的。苏大人处理起来应该不难。
张怀德点点头:这些案子拖了挺久了,正好趁这个机会一并解决。苏大人,您看什么时候开始?
既然事关政务清明,自然是越快越好。苏明远回答道,不如今天下午就开始?
那就这样定了。张怀德满意地点头,王明,你把相关卷宗都整理好,交给苏大人。
典史王明应声而去。苏明远知道这些人是想用繁重的审案工作来拖住自己,但他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深入了解县里的情况。
中午用过饭后,王明把一摞厚厚的卷宗送到了苏明远的办公房间。看着这些泛黄的纸张,苏明远能想象到有多少冤屈在其中等待着昭雪。
苏大人,这些都是近两年积压的案子。王明说道,有些当事人已经催了很多次了。
苏明远翻看着卷宗,发现大部分案子确实如李文华所说,都是些民事纠纷。但他注意到,有几个案子的原告都是普通百姓,而被告则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王兄,这些案子为什么会积压这么久?苏明远问道。
王明脸色微变,然后小声说道:有些案子...比较复杂,不太好处理。
苏明远心中了然。所谓的,无非是涉及到权贵的利益,所以才被一拖再拖。
我明白了。苏明远点点头,那我就从最简单的开始审起吧。
王明松了口气,告辞离去。苏明远独自在房中仔细研读起这些卷宗来。
第一个案子相对简单,是两个邻居因为房屋漏水问题发生的纠纷。原告李四说被告王五家的房子年久失修,漏水到了他家,要求赔偿损失。被告王五则说这是天灾,不是**,拒绝赔偿。
苏明远仔细查看了双方提供的证据,又询问了邻里的证人,很快就理清了事实。原来王五家的房子确实年久失修,但李四家的损失也被夸大了。经过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王五赔偿李四一定的损失,同时修缮自家房屋。
第二个案子是债务纠纷。商人赵六借给农民孙七十两银子做生意,约定一年后归还本息。但孙七的生意失败了,无力偿还。赵六要求按照契约强制执行,孙七则说遭遇天灾,希望延期。
这个案子让苏明远想起了现代的债务纠纷处理原则。他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又要考虑债务人的实际困难。经过详细了解情况,他制定了一个分期还款的方案,既保护了赵六的利益,又给了孙七翻身的机会。
连续处理了几个相对简单的案子后,苏明远对县里的民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发现普通百姓大多淳朴善良,即使有纠纷也愿意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但问题是,有些案子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矛盾。
下午时分,苏明远拿起了一个标注为的案卷。案子的原告是农民刘老实,被告是本县大户田百万。案由是土地边界纠纷。
苏明远仔细阅读起来。原来刘老实家有一块祖传的农田,位置比较偏僻,但土质肥沃。最近田百万说这块地的一部分属于他家,要求刘老实让出。刘老实不同意,于是田百万就派人在争议土地上建了围墙,还派人看守,不让刘老实耕种。
从卷宗记录来看,这个案子已经拖了半年多。刘老实多次上告,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田百万也提供了一些文书,声称那块地确实属于他家。
苏明远越看越觉得蹊跷。按说这种土地纠纷应该不难处理,只要查验地契和税册就能分清楚。但为什么会拖这么久?
他仔细查看双方提供的证据,发现刘老实的地契确实是祖传的,而且在县里的税册上也有记录。而田百万提供的文书虽然看起来正式,但日期比较新,而且有些地方的文字模糊不清。
这明显是假造的文书。苏明远心中断定。但他也知道,田百万是县里的大户,有钱有势,要动他并不容易。
正在沉思时,外面传来敲门声。王二走了进来:老爷,外面有个农民说要见您,说是有案子要申诉。
让他进来吧。苏明远收起卷宗。
很快,一个五十来岁的农民战战兢兢地走了进来。他身穿粗布衣服,满脸风霜,一看就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