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阴雨终于停歇,初春的阳光透过客栈的雕花窗棂洒进房间,在苏明远的书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案上摊开的邸报、奏折抄本和各种典籍堆积如山,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文献库。
自从拜访张文渊后,苏明远就开始了紧张而系统的殿试准备。按照张学士的建议,他要在短短十余日内,对当前朝政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这对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晨光中,苏明远正在研读最新一期的《朝廷邸报》。邸报是朝廷发布政令、传递信息的官方刊物,对于了解时政动向极为重要。他一边读着,一边在纸上记录着要点。
大中祥符八年二月,西夏梁氏遣使入贡......苏明远停下笔,皱起了眉头。这条消息看似平常,但他敏锐地感觉到了其中的微妙之处。
西夏与宋朝的关系一直复杂,时战时和。表面上的朝贡关系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政治考量。苏明远回想着自己对宋夏关系的了解,努力从古代政治家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正在沉思间,房门被轻轻敲响。苏明远起身开门,见是客栈的小二,手里捧着一摞文书。
苏相公,有人给您送书来了。小二将文书递给苏明远,送书的人说,这是张学士让送来的。
苏明远接过文书,见最上面有一张字条,正是张文渊的笔迹:贤弟,这些是近期朝中的一些内部消息和政策动向,对你准备殿试当有助益。切记,这些信息不可外传。——文渊
苏明远心中一暖,连忙让小二带话致谢。关上房门后,他迫不及待地翻阅起这些珍贵的资料。
这些文书包括了近期朝廷的各种内参、大臣们的奏疏摘要,以及一些政策讨论的记录。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苏明远对当前朝政的复杂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原来,朝廷内部对于如何应对西夏问题,确实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以参知政事王钦若为首的一派主张采取强硬手段,认为应该发兵讨伐,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而以枢密使王旦为代表的另一派则主张谨慎外交,认为战争代价过大,不如通过谈判寻求和解。
更复杂的是,皇帝宋真宗对此问题的态度也颇为矛盾。一方面,他希望展示大宋的威武,维护朝廷的威信;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战争会耗费过多的国力,影响内政建设。
苏明远仔细分析着这些信息,逐渐理解了张文渊所说的政治智慧的含义。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如果在殿试中被问及西夏问题,该如何回答才能既展现自己的见识,又不触犯任何一方的利益?
他在纸上写下了几种可能的回答思路:
其一,从历史角度出发,回顾汉唐处理边疆问题的经验教训,强调德威并济的重要性。这样既避免了直接表态,又展现了历史素养。
其二,从民生角度考虑,强调任何政策都要以民为本,不能因为边防问题而忽视百姓生计。这样可以体现仁政思想,符合儒家理念。
其三,从经济角度分析,详细论述战争成本与收益,提出既能维护国威又能节约开支的综合方案。这样可以展现实用主义的思维。
写完这几种思路,苏明远又觉得不够。张文渊说过,殿试不仅要展现学识,更要展现政治智慧。单纯的学术分析还不够,还要有更深层的政治考量。
他想起了昨夜听到的那些贡士的争论,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在思考政治问题时,往往只关注问题本身,而忽略了问题背后的复杂背景。比如西夏问题,表面上是边防问题,实际上却涉及到朝廷内部的权力平衡、财政状况、民心向背等多个层面。
一个真正有政治智慧的回答,应该能够体现出对这种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想到这里,苏明远重新整理了思路。他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支持主战或主和,而是要提出一个能够统筹各方利益的综合方案。
正午时分,苏明远放下手中的文书,走到窗前眺望汴京街景。街上人流如织,商铺林立,一派繁华景象。但他知道,这表面的繁华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层的问题。
黄河泛滥导致的灾民问题,冗官冗兵造成的财政压力,以及与辽、夏两国的复杂外交关系,都是当前朝廷面临的严峻挑战。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当,都可能影响朝廷的稳定。
下午,苏明远继续深入研读各种资料。张文渊送来的文书中,有一份特别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份关于财政状况的内部报告。
报告显示,由于军费开支庞大,加上各种救灾支出,朝廷的财政状况已经相当紧张。若要发动对西夏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必然需要增加赋税或者削减其他开支,这都会对民生造成影响。
这份报告让苏明远对当前政治局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难怪朝中对西夏问题争论激烈,这背后其实是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分歧。
主战派认为,只有通过军事手段彻底解决边患,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主和派则认为,当前应该集中精力发展内政,提高国力,通过外交手段维持边疆稳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