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楼一夜的经历如一盆冷水,将苏明远从金榜题名的喜悦中彻底浇醒。次日清晨,他独自坐在客栈的窗前,看着汴京城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心情五味杂陈。昨夜王克明那句等到了殿试,你就知道什么叫现实了,如钟鸣一般在他耳边回响。
殿试,这人生最后一关,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关。与乡试、会试不同,殿试乃是天子亲自主持,考察的不仅是文章才华,更是政治见解和为人品性。苏明远深知,自己虽然在学术上颇有功底,但对于朝政时务和政治表达的技巧,却还是个门外汉。
想到这里,他不禁想起了在河南时常常提及的一位前辈——张文渊张学士。张学士乃是十年前的状元,如今在翰林院任修撰,正是殿试过来人中的佼佼者。苏明远记得恩师曾说过,张学士为人正直,学问深厚,最难得的是对后进提携不遗余力。
当下不敢怠慢,苏明远整理了衣冠,备了一份薄礼,便直奔张府而去。
张府位于汴京城东的文德坊,是一座典型的宋代士大夫宅第。门第虽不算豪华,但庭院深深,书香浓郁。苏明远在门房通报后,很快被引到了后院的书房。
书房名为澹然轩,正合张学士的性情。室内书架林立,典籍万卷,一张古朴的紫檀书案上放着文房四宝,墙上悬挂着几幅名家字画。正中央挂着一幅行书横幅,写的正是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
张文渊年约四十,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举止间自有一股书生的儒雅气质。见到苏明远,他起身相迎,笑道:明远贤弟,久仰大名!听说你此次会试成绩斐然,老夫甚为欣慰。
苏明远连忙行礼:学士过誉了。晚生不过是侥幸及第,岂敢当学士如此厚爱。
贤弟太谦虚了。张文渊示意苏明远坐下,亲自为他斟茶,老夫已经看过你的文章,确实是功力深厚,见解独到。尤其是那篇《论仁政》,立意高远,笔力雄健,颇有古人风范。
苏明远受宠若惊,连连道谢。张文渊摆手道:咱们都是读书人,何必拘泥于这些虚礼。你今日来访,想必是为了殿试之事吧?
学士慧眼如炬。苏明远坦然承认,晚生确实对殿试心中忐忑,特来向学士求教。
张文渊点点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殿试与乡试、会试大有不同,这一点你要牢记在心。
他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古旧的册子,递给苏明远:这是老夫当年殿试的一些心得体会,你且先看看。
苏明远接过册子,见封面上题着殿试录三个字,笔迹苍劲有力。翻开来看,里面详细记录了殿试的各种细节——从入宫的礼仪程序,到答题的格式要求,再到各种注意事项,无一不备。
学士,这太珍贵了......苏明远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珍贵个什么。张文渊摆摆手,知识本来就该传承,藏着掖着有什么意思?你且仔细读读,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尽管问我。
苏明远翻阅着册子,越看越是惊讶。张文渊记录得极为详细,连殿试当日该穿什么衣服、该如何向皇帝行礼、答题时该用什么笔墨,都有详尽的说明。
学士,晚生有一事不明。苏明远抬起头,都说殿试主要看政治见解,那具体是指什么?
张文渊沉吟片刻,缓缓道:这就要说到殿试的本质了。你要明白,殿试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皇帝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皇帝要通过殿试,看出你的政治倾向、治国理念,以及最重要的——对朝廷的忠诚度。
他在苏明远对面坐下,接着说道:会试考的是你的学问功底,殿试考的是你的政治智慧。有时候,一个见解独到但politically不正确的答案,远不如一个平庸但安全的回答。
苏明远若有所思:那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这就是殿试最难的地方了。张文渊叹了口气,你既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见识,又不能过于标新立异;既要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又不能与朝廷的既定方针相冲突。说白了,就是要在创新与保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苏明远点点头,但心中仍有疑虑:学士,如果遇到自己不赞同的政策,该如何表达?
张文渊看了他一眼,神色变得更加严肃:贤弟,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危险。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的梧桐,背对着苏明远说道:老夫当年殿试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皇上问及对某项边防政策的看法,而那项政策在老夫看来确实有所不当。
那学士是如何回答的?苏明远急切地问道。
张文渊转过身来,苦笑道:老夫当时年轻气盛,差点就直言不讳了。幸好临时想起师父的教诲,改用了一种更巧妙的表达方式。
什么方式?
不直接批评政策本身,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比如,不说这个政策不对,而说如果能在这个政策的基础上,再加上某某措施,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没有直接冲撞朝廷权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