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82章 首场试策

知不可忽骤得 第82章 首场试策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贡院内的时光仿佛凝固在这方寸之间。苏明远凝视着题目,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受——仿佛有两个声音在同时回响,一个来自这具身体深处的记忆,另一个则源自那个遥远时空的灵魂。

题目要求以八股文体论述《论语》首章,这本是他最为熟悉的内容。然而,当笔尖触及纸张的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是用现代的批判思维去解构这段经典,还是遵循传统的注疏路径去阐释圣人之言?

圣人设教,首重学习之乐。

他已经写下了这个相对保守的破题,但内心深处却有另一种声音在呼唤。在那个遥远的现代,他曾经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过这段话的教育意义,从心理学层面探讨过学习的内在动机,从政治哲学的高度审视过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这些见解如潮水般涌入脑海,每一个都闪烁着现代理性的光芒。他的手指不自觉地紧了紧笔杆,仿佛要将那些跨越时空的思想倾泻到纸上。

承题当如何起笔?按照传统,应该进一步阐释破题的含义,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但苏明远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另一个方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可以被解读为对终身学习的倡导,对知识内化过程的深刻洞察。学习不是一次性的知识灌输,而是需要反复实践、不断深化的螺旋式过程。这种理解比传统注疏中简单的温故知新要深刻得多。

他的笔尖在砚台边轻点,墨汁滴落,在纸面上晕开一个小小的墨点。这个意外的污渍仿佛是某种暗示,提醒他现在的身份和处境。

在八股文的严格格式中,他需要按部就班地展开论述。起讲部分要引出全文的主旨,不能太过标新立异,否则会被视为离经叛道。但也不能过于平庸,否则难以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

苏明远深呼吸了一下,开始书写起讲部分:

夫学者,所以明理也;习者,所以践行也;说者,心之所乐也。圣人以此三者并举,示人求学之正道焉。

这样的表述相对安全,既体现了对原文的理解,又不会触犯任何禁忌。但写完这句话后,苏明远心中却涌起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在那个遥远的现代,他从不需要如此小心翼翼地斟酌用词,从不需要在表达自己见解时如履薄冰。

学术自由,这个在现代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概念,在这里却是奢侈品。每一个字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观点都要符合既定的框架。这种约束让他感到既陌生又压抑。

但随即,另一种声音在心中响起: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现实,这就是科举制度的要求。要想在这个体系中成功,就必须学会适应这些规则。这不是妥协,而是策略;不是放弃,而是权宜之计。

写到入手部分时,苏明远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他决定采用一种折中的策略——在传统框架内融入一些新的理解,既不显得过于保守,又不会太过激进。

盖人之生也,莫不有所学;学之效也,莫不有所习;习之久也,莫不有所得。得于心者为说,说于心者为乐。是故君子之学,非为外物所驱,乃由内心所向也。

这段文字将学习描述为一个内在驱动的过程,暗示了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内在动机的概念,但表达方式完全符合古代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

写到这里,苏明远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用古代的语言包装现代的思想,用传统的形式承载创新的内容。这种文化的穿越和融合,让他既兴奋又不安。

兴奋的是,他发现了一种在保持现代理性的同时适应古代环境的方法。不安的是,这种适应是否意味着对原有身份的背叛?

号舍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巡视的胥吏在检查考场秩序。苏明远收回飘散的思绪,继续专心答题。现在不是进行哲学思辨的时候,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篇八股文。

进入起股部分,文章开始进入正式的论述环节。按照八股文的要求,这里需要从正面阐述题意,论证要有力,用典要精当。

苏明远想起了朱熹的注疏,想起了程颐的解释,也想起了自己在现代研读这些文献时的批判性思考。现在,他需要在这些不同的声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昔者孔子设教,以学为首务。何以故?盖人之性虽善,而不学则无以明善;人之能虽具,而不习则无以成能。学而后知不足,习而后见其效。知不足则有进步之心,见其效则有欣悦之情。此学而时习之所以为说也。

这段论述将学习过程描述为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反思性学习的思想,但表达方式完全古典化了。

写到这里,苏明远停了一下,重新审视自己刚才写的内容。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正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现代的理性分析被古典的语言包装得天衣无缝,创新的见解在传统的框架中得到了巧妙的表达。

这种融合是如此自然,以至于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似乎有某种力量在引导着他的笔触,让两个不同时空的智慧在这张纸上完美地结合。

但这种结合的代价是什么?苏明远在心中问自己。当他学会用古代的语言思考问题时,是否也在逐渐失去现代的批判精神?当他适应了传统的表达方式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这些问题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但很快就被答题的紧迫感所压制。现在不是进行自我质疑的时候,他必须全力以赴地完成这场考试。

中股部分要求从侧面或反面论述题意,以增强说服力。苏明远决定从和两个角度来展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言学者之交也。夫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友而不学,则徒增闲谈。惟学与友并重,相得益彰,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进学之功,可以倍增矣。

这段论述将友谊与学习联系起来,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合作学习的思想。在古代社会,这种观点虽然不算激进,但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前瞻性。

写到这里,苏明远又一次意识到自己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不再是在机械地套用八股文的格式,而是在这个格式中找到了表达自己思想的途径。传统的形式成为了承载现代理念的载体,古典的语言成为了传达创新观点的工具。

这种转变是微妙的,也是深刻的。它标志着苏明远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时空穿越者,而是一个真正能够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穿梭的融合体。

后股部分是全文的**,需要将前面的论述推向深入。苏明远选择从的品格入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言学者之德也。夫学之为道,本以修身为本,以济世为用。若学而求知,知而求名,名而求利,则失其本矣。惟有内省不疚,外慕不移,虽人不知而心自得,虽世不用而志不改,此真君子之学也。

这段文字体现了对名利的超脱态度,但同时也暗含着对现实政治的某种批判。在科举制度本身就是为了选拔官员的背景下,这种表述显得既高远又微妙。

苏明远写完这段话后,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在表面上,他在赞美君子的品格,在颂扬超脱的精神。但在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个本质上追求功名利禄的制度。这种矛盾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讽刺意味。

但这种讽刺很快就被另一种认识所取代: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关键是如何在这种差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束股部分是全文的结尾,需要总结全文,回应题目。苏明远深思了片刻,最终写道:

是故圣人之教,以学为始,以习为继,以说为归。学而时习,则智慧日增;有朋切磋,则见解日广;不愠不馁,则品格日纯。三者并举,君子之道备矣。此孔子所以开万世之师表,立千秋之典范也。

写完最后一个字,苏明远放下毛笔,长舒了一口气。整篇八股文终于完成了,从破题到束股,每个环节都力求完美。

但在这种成就感之外,他心中还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受。在这篇文章中,他成功地将现代的教育理念融入了古典的表达形式,在传统的框架内展现了自己的思考深度。

然而,这种成功的代价是什么?当他学会了用古代的语言思考问题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古代的思维模式?当他适应了八股文的写作要求时,是否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了这种文体背后的价值观念?

这些问题在他心中轻声回响,如同远山的回音,悠长而模糊。但现在不是深究这些问题的时候,第一场考试已经结束,他还有两场更艰难的考验在等待着他。

号舍外传来收卷的钟声,苏明远将试卷整理好,等待胥吏前来收取。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回顾着刚才的答题过程,心情既忐忑又期待。

他知道,这篇八股文标志着他在这个时代迈出的重要一步。从此以后,他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现代人,也不是一个完全的古代人,而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独特融合体。

这种融合将带他走向何方?这个问题在午后的阳光中飘荡着,没有答案,只有那无尽的可能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