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80章 三日苦读

知不可忽骤得 第80章 三日苦读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县试在即,时光如白驹过隙。苏明远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墨香居的小房间内,开始了最后的冲刺。

窗外的世界仿佛与他无关,只有那一摞摞古籍和他相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在另一个时空中他曾经研究过的典籍,如今却需要以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

他点亮油灯,摊开宣纸,开始练习八股文。这种文体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他对其结构和历史演变有着深入的学术了解,陌生在于他从未真正按照这种格式去创作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他在心中默念着八股文的结构,手中的笔却迟迟不敢下落。

在现代的学术研究中,他习惯了自由的论述方式,习惯了批判性的思维。但八股文要求的是严格的格式、规范的表达,以及对圣人之言的绝对服从。这种转换,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第一日的午后,客栈来了几位同样备考的书生。掌柜的介绍说,他们都是附近州县来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各有所长。

其中一位年长的考生引起了苏明远的注意。此人约莫四十来岁,面容憔悴,眼中却有着一种特殊的坚毅。在闲谈中,苏明远得知他叫王生,已是第五次参加县试。

王兄,苏明远忍不住问道,屡试不第,可曾想过放弃?

王生苦笑一声,摇了摇头:放弃?家中老母年迈,妻儿嗷嗷待哺,若不中举,如何养家糊口?况且,这么多年的苦读,若就此放弃,岂不是前功尽弃?

他的话音中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执着,让苏明远心中震动。在那个遥远的现代,失败者总有其他的选择和出路。但在这里,科举几乎是寒门子弟唯一的上升通道。失败,意味着一生的困顿和家族的沉沦。

再说,王生继续道,每次考试,我都觉得自己有所进步。文章比从前更加圆熟,对经典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或许这一次,就是我的时候了。

苏明远看着他那双充满希望的眼睛,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这种在绝望中仍然坚持希望的精神,让他既敬佩又心酸。

王兄的坚持,令人敬佩,苏明远真诚地说道,相信这次一定能够如愿。

王生点点头,然后拿出自己的文章给大家品评。那是一篇解析《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八股文,结构工整,用典精当,文笔虽不算华丽,但透着一种朴实的力量。

文章虽好,另一位年轻的考生评价道,但似乎缺少一些新意。考官们每年都要看无数类似的文章,若不能别出心裁,怕是难以脱颖而出。

这话说得王生脸色一变,眼中闪过一丝不安。苏明远看在眼里,心中暗自思考。

确实,王生的文章虽然规范,但过于中规中矩,缺乏亮点。而那位年轻考生的话,虽然尖锐,却也不无道理。在激烈的竞争中,仅仅做到规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但这种创新又是有限度的。在科举这个框架内,过于标新立异会被视为离经叛道,而太过平庸又会被埋没在茫茫文海中。如何把握这个度,正是苏明远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夜深了,其他考生都回房休息,苏明远独自在房中继续苦读。他拿起《孟子》,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仔细揣摩着其中的深意。

在现代的学术研究中,他曾经从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分析过这段文字。但现在,他需要从一个古代考生的角度去理解它,需要按照当时的注疏传统去阐释它。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让他感到既新奇又困扰。他的现代学术训练告诉他要保持批判性思维,要敢于质疑权威,要提出独立的见解。但科举的要求却是要尊崇传统,要按照既定的框架去思考问题。

或许,他在心中想道,我可以在传统的框架内,融入一些新的理解。既不离经叛道,又能展现出自己的思考深度。

带着这种想法,他开始练习八股文的写作。破题要简洁有力,承题要承上启下,起讲要引出主旨...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日的清晨,苏明远的眼睛已经布满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他发现自己正在逐渐适应这种文体,逐渐找到了在传统框架内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上午时分,王生来敲门,邀请他一同讨论学问。

苏兄昨夜苦读到何时?王生关切地问道。

约莫三更时分才睡,苏明远如实回答。

王生摇摇头:这样下去,身体怕是吃不消。考试不仅考学问,更考体力和精神。若是把身体拖垮了,再好的文章也写不出来。

这番话提醒了苏明远。他想起刘禄老者的叮嘱,考试是一场综合性的挑战,需要全方位的准备。

王兄说得有理,苏明远点头道,只是时间紧迫,不敢有丝毫松懈。

松懈倒是不必,但也要劳逸结合,王生笑道,不如我们今日一同温习,互相切磋,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避免闭门造车。

苏明远欣然同意。他发现,与王生这样有经验的考生交流,确实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他们先是讨论了几道经义题目,王生虽然文笔不算出众,但对经典的理解却颇为深入,尤其是对各家注疏的掌握,更是令苏明远刮目相看。

苏兄的见解确实新颖,王生在听了苏明远对某段经文的解释后说道,但有些地方似乎与朱夫子的注疏不太一致。在考试中,最好还是以朱注为准,不要过于标新立异。

这番话让苏明远有些意外。朱熹的注疏虽然影响深远,但在学术研究中,不同的解释应该是被鼓励的。然而在科举考试中,似乎更注重对权威观点的服从。

王兄的提醒很及时,苏明远若有所思地说道,看来考试与学问,确实有所不同。

正是如此,王生深有感触地说,学问可以百花齐放,但考试却有固定的标准。想要中举,就必须按照考官的期待来写文章。这虽然有些无奈,但却是现实。

这种现实让苏明远感到些许压抑。但他也明白,既然选择了科举这条路,就必须遵守这条路的规则。个人的学术理想,或许要暂时让位于现实的需要。

下午时分,他们又练习了策论写作。这种文体要求考生针对时政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相对来说给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苏明远在这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他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对政治制度的理解,都让他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

苏兄的策论确实出色,王生由衷地赞叹道,见解深刻,论述有力,比我强出许多。

但苏明远却在王生的赞扬中听出了一丝担忧。他的观点虽然具有前瞻性,但会不会过于超前?在这个保守的时代,考官们能否接受这样的思想?

第三日,距离考试只剩下两天时间。苏明远的备考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这一天,他主要练习诗赋创作。这是他相对最有把握的部分,现代的文学素养在这里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

但他很快发现,古代的诗赋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与现代的自由诗歌完全不同。每一个字的平仄,每一句的对仗,都必须精确无误。

格律如枷锁,束缚了诗歌的灵魂,他在心中感叹道。

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他又发现格律的约束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感。在严格的限制中寻找表达的空间,在规范的框架内展现个人的才华,这或许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夜晚时分,苏明远独自坐在房中,整理着三天来的学习心得。他发现自己正在发生一种微妙的变化——从最初对科举规则的排斥,到逐渐理解其合理性;从坚持现代的学术理念,到学会在传统框架内寻找表达空间。

这种变化让他既兴奋又不安。兴奋的是,他正在逐渐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掌握了在这个体系内成功的方法。不安的是,他担心这种适应会让自己失去某些重要的东西。

这只是策略,他在心中告诉自己,为了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必须学会适应。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理念,只是暂时的妥协。

但这种自我安慰却显得有些苍白。他想起了王生那双充满希望却略显茫然的眼睛,想起了自己在讨论中越来越谨慎的表达,想起了那些被他刻意压制的不合时宜的想法。

或许,适应就是这样开始的——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规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思维,在理所当然中失去自我。

三更时分,苏明远终于合上了书本。明日就要进入考场了,该准备的都已经准备好了。剩下的,就看他能否在那个狭小的号舍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他吹灭油灯,在黑暗中躺下。窗外传来夜更的声音,悠远而空灵,仿佛在诉说着无数读书人的梦想与现实。

在梦境中,他看到了两个自己——一个穿着现代服装,在图书馆中自由地研究学问;另一个身着古代长袍,在昏暗的号舍中按照既定的格式写着文章。

两个自己对视着,眼中都有着复杂的情感。是妥协,还是成长?是失去,还是收获?

这个问题在梦境中飘荡着,没有答案,只有那夜风中的悠长叹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