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苏明远早早来到私塾,却见门前已聚集了一群村民,神情凝重。
先生来了。一位老者见他走近,连忙迎上前来,语气焦急,出事了!
何事如此惊慌?苏明远心头一紧,问道。
昨夜有人在私塾门前张贴了诋毁先生的文书,说先生教学不循礼法,带坏学童。老者忧心忡忡地说,村中几位读书人已将文书揭下,但恐怕已有不少人看到了。
苏明远心中一凛,知道昨日的争执已经引起了连锁反应。那李通显然不是善罢甘休之人,竟用这种下作手段进行报复。
无妨,谣言止于智者。他强作镇定,向村民们致谢,多谢乡亲们关心,私塾教学照常,请诸位勿忧。
村民们这才散去,但苏明远知道,这恐怕只是风波的开始。果然,不到午时,便有三名学童的家长来访,表示要为孩子退学。他们言辞闪烁,但意思明确:不愿孩子卷入是非,更不愿得罪权贵。
送走这些家长,苏明远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心中五味杂陈。人心之易变,世态之炎凉,在哪个时代都是相似的。昨日还称赞他教学有方的家长,今日便因一点风吹草动而改变态度,令人唏嘘。
先生,不必忧心。刘亮走到他身边,安慰道,这些人走了,自有真心向学的人来。教学之道,贵在精而非多。
苏明远望着他真诚的眼睛,心中微暖。在这个陌生的时代,能有如此知己,已是万幸。
你说得对。他淡然一笑,拍了拍刘亮的肩膀,我们继续教好剩下的学生。至于那些流言蜚语,就让它们随风而去吧。
下午的课程如常进行。失去三名学生后,教室显得稍微空旷了些,但其他学童依然专注地聆听着苏明远讲授的礼仪知识。那位商人的女儿吴小艾坐在角落,比往日更加刻苦,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今日讲述宴会之礼。苏明远站在讲台上,声音平静而有力,古人云,食不言,寝不语。用餐时当静心用膳,不可高声喧哗。长辈未动筷,晚辈不得先食。酒过三巡,当适可而止......
讲到动情处,他不由想起现代餐桌上的情景——手机不离手,餐桌成了社交场所,人们在美食前自拍,发朋友圈,却忘记了与身边人的真实交流。相比之下,古人的饮食礼仪虽然繁复,却蕴含着对食物的敬畏和对同席者的尊重。
礼仪不仅是规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由衷地说,当我们尊重食物,尊重同席之人,也是在尊重自己的生活。
学童们若有所思地点头,似乎被他情真意切的话语所感染。这一刻,苏明远感到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即便只能影响这屋子里的十几个孩子,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课程结束后,他意外地接到了县丞府的传唤。一名身着官服的衙役站在私塾门前,面无表情地宣读公文:奉县丞大人之命,传苏载先生即刻前往县衙议事。
苏明远心中一沉,知道风波终于蔓延到了官府。李通显然没有止步于张贴揭帖,而是直接向官府告发了。
先生不可去啊!刘亮急得脸色发白,这明显是个陷阱!
不去不行。苏明远苦笑着摇头,官府传唤,岂能不应?若躲避不去,反倒坐实了罪名。
简单收拾一番,他跟随衙役前往县城。一路上,他思索着应对之策。在这个时代,与官府打交道是一门艺术。过于强硬会招致镇压,过于软弱又易被欺凌。他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扞卫自己的原则,又不至于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县衙高墙森严,朱漆大门上的铜钉映照着冷冷的光,仿佛无数双审视的眼睛。苏明远深吸一口气,跨过门槛,走进这权力的殿堂。
苏先生请随我来。一名文吏引他穿过回廊,来到一间侧厅,县丞大人稍后便到,请先在此稍候。
厅内摆设简朴却不失尊贵,案上茶香氤氲,明显是为接待贵客准备的。这种待遇让苏明远有些意外——若是真要治他的罪,不会如此客气。
不多时,一位中年男子大步走入,身着绯色官服,气度不凡。这显然就是县丞本人。
苏先生远道而来,有失远迎。县丞微微拱手,语气温和,丝毫没有官威。
苏明远连忙起身回礼:下官参见大人。大人传唤,小民岂敢怠慢?
苏先生不必多礼。县丞示意他坐下,亲自为他斟茶,今日请先生前来,实是有要事相商。
这一系列举动让苏明远更加困惑。看来,这次传唤并非如他所想的那样是为了追究女童入学一事。
不知大人有何见教?他谨慎地问道。
县丞抿了一口茶,目光炯炯地看着他:前日有人在本官面前诋毁先生,说先生教学荒诞,不循礼法,甚至让女童入学,有违传统。
果然还是这件事。苏明远心中一紧,但面上不动声色:不知大人以为然否?
县丞忽然大笑起来,本官岂是那等冥顽不灵之人?自古圣贤皆言有教无类,何曾说过女子不可学习?我朝更是崇尚礼教,提倡女中不乏奇才,古有班昭、蔡文姬,今有李清照、朱淑真,皆为女中豪杰。先生让女童入学,有何不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