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26章 诗词初试(上)

知不可忽骤得 第26章 诗词初试(上)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场春雨过后,天地间弥漫着草木复苏的芬芳。村口的枝头已然绿意初显,几缕新芽在微风中轻颤,如同生命的低语,述说着永恒的轮回。

苏明远立于私塾后院,凝望着那株雨后愈发翠绿的梅树,思绪如同雨后的溪流,静而深沉。距离县试仅剩半月,他已几乎做好了所有准备——经义熟记于心,八股文格式了然于胸,就连书法也在张老的指导下日渐精进。唯有一事,仍令他忧心忡忡。

先生可是在担忧县试?刘亮不知何时已立于身侧,手中捧着一封信笺,这是县城李员外送来的邀请函,说是后日将在醉月楼举办诗会,特邀先生赴宴。

苏明远接过信笺,目光在落款处停留——弘文社同仁敬邀。弘文社,乃县中文人雅士组成的诗文社团,会员多为地方官吏、功名在身之士,平日吟诗作赋、评论时政,颇有影响力。

弘文社?他眉头微蹙,我与他们素不相识,何来邀请之说?

刘亮低声道:听说是县丞推荐的。自从先生上次婉拒入县学任教后,县丞似乎对先生愈发赏识,常在文人雅士面前称赞先生才学。

苏明远若有所思。这位县丞大人看似青睐有加,但其用意却难以揣测。在这个官场如戏的时代,任何一个看似善意的邀请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暗流。

诗会啊......他轻叹一声,目光投向远处的青山,正是我所欠缺的。

作为一个现代学者,他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多停留在分析和研究层面,要说即兴创作,却远非所长。而在这个以诗文为士人标配的时代,诗会无疑是一场才情的试炼场,也是社交圈中展现自我、结交名流的重要舞台。

先生何出此言?刘亮惊讶道,您诗才横溢,区区诗会,何足挂齿?

苏明远苦笑。这是他一直隐瞒的事实——他这个现代人虽然研究古诗,但实际创作并不擅长。前身苏载的诗集中倒有不少佳作,可惜他无法复制那种才情和风格。

亮兄过誉了。他模糊地回应,心中却开始盘算对策,只是思量参加与否。毕竟县试在即,应当专心备考才是。

先生不可推辞啊!刘亮急切地说,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弘文社成员多为县里名流,若能得其青睐,于县试大有裨益。再者,诗会后还有雅集,与考官攀谈一二,岂非美事?

此言一出,苏明远心头一震。考官?这倒是他未曾想到的。在这个人情社会,提前结识考官确实是一种常见的策略。虽然不至于舞弊,但至少能留下印象,为正式考试时增添几分优势。

如此说来,倒是不可不去。他沉吟道,只是,我这诗文功底......

先生不必过谦。刘亮信心满满,您平日教授学童诗词,每每点评精准,见解独到,创作自然不在话下。

苏明远暗自摇头。点评与创作是两回事,就如同文学评论家不一定能写出好小说一样。但此时此刻,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下这场挑战。

既如此,后日便去赴会。他展开信笺,细读其中详情,只是我需提前准备一二,免得失礼。

刘亮欣喜离去,留下苏明远独自思索。他回到书房,从书架上取下前身留下的诗集,细细研读,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灵感和技巧。前身苏载虽非大家,却也颇具才情,尤其擅长抒情小品,清新脱俗,不落俗套。

要是能有个诗词创作AI就好了。他无奈地自嘲道,随即又摇头苦笑,想得美,现代科技在这里一文不值。

接下来的两日,苏明远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诗词准备中。他研读了大量唐宋诗词,特别是苏轼、黄庭坚等北宋名家的作品,试图领悟其中的精髓和风格。同时,他也尝试创作了几首应景诗,反复修改推敲,但总觉不尽如人意。

诗以言志,词以咏怀。他看着纸上自己的作品,眉头紧锁,我这心思全在如何应付诗会上,哪有什么真性情可言?

正在他苦恼之际,张老的书法课却给了他一个意外的启示。

写字如作诗,贵在心境通达。张老一边指导他写二字,一边说道,你看这字,横如流水,竖如苍松,一撇一捺间,已然有了风的姿态。诗亦如此,不在字句堆砌,而在神韵流转。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茅塞顿开。是啊,诗词创作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心境的表达,是感受的流露。他一直过于关注形式和技巧,反而忽略了最本质的情感表达。

多谢张老指点。他真诚地说,感觉一直困扰他的心结似乎松动了些。

无须谢我。张老摇头笑道,倒是听说你要去参加弘文社的诗会?可有准备?

苏明远如实相告自己的忧虑,张老听后只是淡然一笑:诗无定法,唯求本心。你既是读书人,心中必有锦绣文章。到时随机应变,不必拘泥。

带着张老的这番叮嘱,诗会这天,苏明远换上一袭青衫,由刘亮陪同前往县城。

醉月楼坐落于县城最繁华的街市一角,三层楼阁,雕梁画栋,颇为气派。楼前悬挂着弘文社雅集的横幅,门前已停了数辆华贵的马车,显然宾客已陆续到场。

先生,到了。刘亮低声提醒,我就在楼下等候,有事随时传唤。

苏明远点头,深吸一口气,整理衣冠,迈步走入醉月楼。

楼内香烟缭绕,丝竹悠扬。二楼大厅中,十余位衣冠楚楚的文士或坐或立,三三两两交谈甚欢。酒菜已然摆上,一派雅致的文人聚会景象。

这位想必就是苏先生了?一位中年文士快步迎上前来,拱手行礼,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当真三生有幸。

苏明远连忙回礼:不敢当,在下苏载,初来乍到,望诸位不吝指教。

苏先生太客气了。文士笑道,在下李鸿渐,弘文社社长,也是这次诗会的东道主。听闻苏先生才高八斗,教学有方,今日特邀相聚,共赏诗文。

李鸿渐引着他走向厅中,向众人一一介绍。在场宾客身份各异,有县学教谕,有功名在身的举人,甚至还有两位来自府城的官员。每一位都彬彬有礼,却也暗含审视,毕竟苏明远作为一个乡村私塾先生,能受邀参加这样的雅集实属罕见。

诸位,这位就是近来县中传闻的苏载苏先生。李鸿渐高声宣布,今日得空前来赴会,咱们当尽地主之谊。

众人纷纷举杯相迎,场面一时热络起来。苏明远应酬有度,不卑不亢,暗中观察着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试图理解这场雅集的真正用意。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鸿渐提议开始诗会正题。按照惯例,先由东道主出题,然后众人依次赋诗,再互相品评。

今日春光明媚,正值清明时节,不如就以为题,诸位以诗言志,如何?李鸿渐环顾四周,见无异议,又补充道,限定七律一首,一个时辰内完成。

七律,格律诗中最为严谨的一种,要求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以七言为句,共八句,结构严密。这对苏明远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请苏先生先行赐教。李鸿渐忽然点名,目光落在苏明远身上,听闻先生文采斐然,不如先为我等引路?

这一请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苏明远自己。按理说,作为初来乍到的客人,他应该在最后压轴,或者至少让几位资历较浅的宾客先行。这突如其来的安排,明显是一种考验,甚至可能是一种刁难。

厅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在苏明远身上,有期待,有怀疑,也有几分看好戏的意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