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 > 第81章 张远的“豪华”报告

大组会如期而至。

501会议室里,再次座无虚席。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空气中弥漫的味道,不再是单纯的学术交流的期待,而是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山雨欲来般的紧张气息。

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的这场组会,将非同寻常。

林浩和陈默,依旧选择了那个最不起眼的、后排的角落。他们就像两个即将要面对一场实力悬殊的拳王争霸赛的挑战者,安静地,等待着卫冕冠军的登场。

“老师,您说……他们会讲到什么程度?”林浩压低声音,紧张地问道。

“不知道。”陈默的回答,一如既往的简洁,但林浩能从他那紧握着水杯、指节有些发白的手上,看出他内心的不平静,“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瑞阳既然决定让他们两个一起上,那他手里,必然已经握有了他认为足以‘一锤定音’的牌。”

林浩的心,又沉重了几分。

下午两点整,李瑞阳教授准时走上了讲台。他今天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脸上挂着那种标志性的、和煦如春风的笑容,仿佛一个即将要向股东们展示辉煌业绩的上市公司cEo。

“好了,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他笑着清了清嗓子,“今天,我们有两份非常精彩的报告,都是我们实验室在‘极端环境下材料性能’这个前沿方向上,取得的最新进展。我相信,一定会让大家,大开眼界。”

他看了一眼坐在前排的王院士,然后宣布道:“那么,第一个报告,有请我们三年级的博士生,周凯,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在‘低温下非晶合金纳米力学行为’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周凯走上了讲台。

他还是那副技术宅的模样,但与上次拒绝林浩时那种不耐烦的傲慢不同,今天的他,脸上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属于成果展示者的自信。

他的报告,题为《原位低温纳米压痕技术揭示锆基非晶合金的剪切带萌生机理》。

“……我们知道,传统的宏观力学测试,只能告诉我们材料‘怎么样’了,但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周凯一开口,就展现出了他扎实的理论功底,“为了从更微观的尺度,去探究‘低温不脆化’这一有趣现象的本质,我们利用本实验室最先进的、带有低温冷却台的hysitron tI 980型原位纳米压痕仪,对一种与文献报道的Lm-101成分相近的锆基非晶合金,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性研究。”

“hysitron tI 980!”

台下,立刻响起了一阵压抑的惊叹声。所有人都知道,这台设备,是整个江北大学的“镇校之宝”之一,其精度和功能,都代表着世界最顶尖的水平。

林浩的心,被狠狠地刺了一下。他知道,这场“军备竞赛”,从一开始,他们就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周凯的ppt,做得极其专业和“硬核”。没有花里胡哨的动画,但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信服的、高精度的数据。

他先是展示了他们在不同低温下,测得的材料硬度和弹性模量的精确变化曲线。数据的精准度,远非林浩他们那台老旧的mtS可以比拟。

然后,是更震撼的部分。

他利用原位压痕技术,成功地,在纳米尺度上,捕捉到了第一条剪切带,在低温下,从萌生到扩展的全过程。

“……通过对加载曲线上第一个‘位移-突变(pop-in)’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在77K下,该材料萌生第一条剪切带所需要的临界剪切应力,约为1.85Gpa。这个数值,为我们从能量角度,定量地理解‘低温不脆化’现象,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周凯的报告,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林浩和陈默之前只能“宏观推测”的现象,进行了微观的、定量的、无情的“解剖”。

他的工作,虽然在原创性上,没有任何新的发现,但他用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向所有人证明——他们,有能力,将这个问题,研究得更深,更透,更“科学”。

当周凯结束报告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老师,都对这份工作的“深度”,表示了高度的赞扬。

李瑞阳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他用一种更具期待感的语气说:“非常好。周凯的工作,为我们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接下来,有请张远,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基于这些基础,我们,又能看到一幅怎样更加宏伟的图景。”

如果说,周凯的报告,是一场精准的、令人敬畏的“外科手术”。

那么,张远接下来所展示的,就是一场华丽的、令人炫目的“好莱坞科幻大片”。

张远意气风发地走上讲台。他的报告题目,更加宏大和具有冲击力——《多重物理场耦合下的非晶合金变形行为:从剪切带到三维应力云图》。

他先是高度赞扬了林浩和陈默之前那篇《Scripta》文章的“开创性”,姿态放得极高,仿佛一个前辈,在提携后辈。

“……正如陈老师和林浩同学在他们那篇精彩的工作中所揭示的,‘多重剪切带’,是理解非晶合金塑性的关键。但是,”他话锋一转,那种属于胜利者的自信,溢于言表,“仅仅看到剪切带,是不够的。我们更想知道,在剪切带的内部和周围,应力,是如何分布的?能量,是如何耗散的?”

“为此,我们团队,开创性地,将‘原位纳米压痕技术’与‘高精度有限元模拟’相结合!”

他按下了播放键。

巨大的幕布上,出现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动画。

左边,是纳米压痕仪的压头,正在缓缓压入样品表面的实时视频。

而右边,则是一个与之同步的、由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样品内部的三维应力云图!

台下,瞬间,一片哗然!

所有人都被眼前这幅充满了“黑科技”感的画面,给震撼了。

他们能清晰地看到,随着压头的深入,样品内部,红色的、代表着“高应力”的区域,是如何像涟漪一样扩散。他们能看到,第一条剪切带,是如何在高应力区的尖端萌生,然后,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瞬间扩展开来。

最震撼的是,他们能看到,当一条主剪切带形成后,在它的周围,应力是如何被重新分布,从而诱发了更多、更细小的次级剪切带的产生。

“……通过这种‘实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我们首次,在三维空间中,重现了‘多重剪切带网络’的形成过程。”张远的声音,充满了磁性和煽动力,“我们不仅看到了它,我们还能计算它!我们计算出了每一条剪切带的能量耗散,计算出了整个网络的协同效应!”

他的ppt上,展示着一张张用最先进的可视化软件渲染出来的、如同星云般绚丽多彩的“三维剪切带形貌图”和“应力场分布图”。

这些图,已经完全超越了普通学术报告的范畴,它们就像是国家地理频道里,关于宇宙大爆炸的特效纪录片,华丽、宏大,充满了压倒性的说服力。

林浩坐在台下,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快要停止了。

他知道,自己,输了。

输得,一败涂地。

他和陈默,就像两个拿着小米加步枪的游击队员,还在为自己打下了一个小小的山头而沾沾自喜。而对方,那支拥有航母战斗群的“正规军”,已经直接,对这片区域,发动了“卫星轨道炮”式的、全覆盖的降维打击。

张远所展示的这些工作,任何一点,都足以碾压他们那篇还在审稿中的、数据略显“单薄”的《Scripta》文章。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报告的最后,张远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总结道,“‘低温不脆化’现象,其本质,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下,由应力驱动的、剪切带网络的自组织临界行为。我们的这项工作,将有望被写入未来的教科书,为高性能非晶合金的设计,提供全新的理论指导。”

他绝口不提,这个现象,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的。

他用一种最“体面”、最“科学”的方式,将这片“新大陆”的发现权和解释权,都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报告结束,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李瑞阳教授的脸上,露出了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和煦的笑容。

而林浩,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讲台上那个沐浴在掌声和荣光中的、意气风发的张远,感觉自己和陈默,就像两个被遗忘在历史尘埃里的、无足轻重的注脚。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陈默。

陈默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讲台的方向,眼神,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冰冷的湖水。

林浩从那片死寂的湖水深处,看到了一丝……他从未见过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