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阁的窗棂上还沾着晨霜,李砚捏着赵瑾刚送来的炎国求和信,指尖在“休战三年”四个字上反复摩挲。信纸边缘的火漆印带着淡淡的硫磺味,是炎国皇室特有的标记——看来这次,他们是真的打不动了。
“先生,靖安王在书房等着呢,”赵瑾的声音带着点雀跃,手里捧着刚沏好的热茶,水汽模糊了他的眉眼,“刘大人说,朝堂上吵翻了天,周主事非说炎国是诈降,让王爷趁机出兵踏平他们的老巢。”
李砚接过茶杯,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口,他忽然笑了:“踏平?就凭他那点家底?上个月青川河之战,光是修补战船就耗了三成粮草,再打下去,怕是连西仓的储备都要见底了。”他往茶里撒了把晒干的菊花,是陈默从流民窝棚带来的,“让刘大人把粮荒的账册摆出来,我倒要看看,周主事还怎么喊打。”
赵瑾刚转身,就见陈默掀帘进来,肩头落着层薄雪,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是炎国使者偷偷递给他的,上面画着简易的铁矿分布图。“炎国使者说,他们愿意每年拿出五百斤精铁换粮食,”陈默喘着气,睫毛上的雪花簌簌往下掉,“还说可以开放边境互市,让两边的百姓自由买卖。”
“精铁?”李砚眼睛一亮,手指在桌上敲出轻快的节奏,“靖安王最近正愁军械坊的铁矿不够用,这条件倒是投其所好。”他忽然压低声音,“让使者咬死‘休战期间互不干涉内政’,尤其是……别提咱们联盟的事。”
赵瑾刚要往外走,又被李砚叫住。“等等,”李砚从书架暗格里抽出卷竹简,上面是连夜写好的《和平协议》草案,“把这个带上,让刘大人在朝堂上‘无意’间掉出来,就说是……从炎国使者的行囊里捡到的。”
靖安王的书房里,檀香混着炭火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周主事正唾沫横飞地比划:“王爷,炎国国力空虚,正是一举歼灭的好时机!臣愿领兵出征,三个月内定能凯旋!”
刘大人轻咳一声,假装整理袖摆,把那份草案“不小心”碰掉在地上。卷轴散开,“铁矿换粮食”“边境互市”几个字格外显眼。靖安王的目光立刻被吸引过去,伸手捡起时,刘大人适时开口:“王爷您看,炎国连条款都拟好了,诚意十足啊。眼下百姓缺粮,若能换来铁矿,既能修补军械,又能让百姓有口饭吃,一举两得。”
周主事的脸涨成了猪肝色,刚要反驳,就见赵瑾匆匆进来,手里捧着粮荒账册:“父王,西仓的存粮只够支撑两个月了,流民窝棚那边已经开始有人饿肚子……”
靖安王翻账册的手指猛地一顿,炭火噼啪作响,映得他脸上的皱纹忽明忽暗。李砚站在屏风后,清晰地听见他低声问:“李砚那边,有什么说法?”
赵瑾按照事先交代的回答:“李先生说,‘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炎国既已求和,不如借休战期休养生息,等国力恢复了,再做打算。”
“休养生息?”靖安王哼了一声,却把那份草案往桌上一放,“就按这条款谈,让炎国使者三日内给答复。”
周主事还想争辩,被靖安王一个眼神怼了回去,只能悻悻地退到一边,临走时狠狠剜了刘大人一眼。
消息传到联盟议事厅时,陈老正带着人抄写《非战策》新章节。听到“休战三年”四个字,他手里的毛笔顿了顿,墨滴在纸上晕开,像朵绽放的墨花:“好啊……总算能让百姓喘口气了。”
陈默立刻召集流民代表,把“边境互市”的消息传了出去。窝棚里瞬间炸开了锅,有人兴奋地搓手:“那是不是能去炎国那边换盐了?咱们的草药在那边能卖好价钱呢!”穿蓝布衫的妇人抱着孩子,眼圈红红的:“我男人要是还在,就能去那边做买卖,不用再扛枪了……”
老赵带着几个禁军弟兄来送新做的棉衣,听到消息后,往火堆里添了根柴:“弟兄们早不想打了,上个月换岗时,炎国那边的哨兵还偷偷塞给我块烤红薯,说‘都是爹娘养的,何必拼命’。”
李砚站在静思阁的窗前,看着外面飘起的雪花,忽然想起西谷大牢的那些流民。赵瑾刚去送过棉衣,说他们在牢里也听说了消息,瘸腿老汉用拐杖在地上写“和平”两个字,写得歪歪扭扭,却格外用力。
“先生,炎国使者同意条款了!”赵瑾跑进来,鼻尖冻得通红,手里挥舞着签好的协议,“王爷让您过去一趟,说是……想听听后续的互市安排。”
李砚接过协议,羊皮纸的边缘有些粗糙,上面的朱砂印泥还带着温度。他忽然想起刚穿越时,在青阳关看到的尸横遍野,那时觉得和平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现在,这张纸竟真的能暂时挡住刀兵。
“告诉王爷,”李砚把协议折好放进袖袋,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互市得由百姓自主经营,官府只负责维持秩序。另外,我想在边境设个‘和平驿站’,让两边的百姓能互通消息,减少误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