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的通州特区还浸在晨雾里,交易区的石板路已被早起的商户扫得干干净净。张记包子铺的蒸笼刚冒起白气,就有老主顾提着食盒来排队 —— 家住邻村的王大娘是这里的常客,每天都来买六个猪肉大葱包,给家里的小孙子当早餐。
“张掌柜的,今天的包子还跟昨天一样香!” 王大娘接过装包子的油纸袋,上面印着圆滚滚的包子 logo,“我那小孙子,现在只吃你家的包子,别家的一口都不碰,说‘这包子的褶子好看,馅也正好’!”
张掌柜的笑着递过包子:“大娘您放心,只要是张记的连锁铺,包子都是一个味!昨天顺义的周小五还来传信,说他那的包子每天都卖光,还有人从隔壁县赶来买呢!”
不远处的王记裁缝铺也热闹起来 —— 特区的工匠李大哥带着工友来做新工装,之前他按大号做的短褂穿得合身,这次干脆给班组十个人都订了同款。“王掌柜的,按上次的尺码来,十件大号短褂,三天后能取吗?” 李大哥指着案板上的样品,“工友们都羡慕我这褂子合身,说也要做件连锁铺的衣服!”
王掌柜的拿起标准尺,边量边说:“放心,三天后准能取!现在咱们的裁缝铺都按尺码表做,快得很,昨天济南来的商人还来问,想把这法子带回家乡呢!”
王掌柜的没说错 —— 辰时过半,三个穿着异乡服饰的汉子就走进了特区,为首的是保定府的粮商马老板,身后跟着济南的布商孙掌柜和青州的杂货商赵老板。三人手里提着沉甸甸的布包,脸上带着赶路的疲惫,眼睛却亮得很,一进交易区就盯着各家连锁店铺的招牌看。
“这就是张记包子铺?招牌上的包子画得真像!” 马老板指着张记的 logo,小声对孙掌柜说,“我在保定就听说了,特区的连锁包子铺统一价,还好吃,今天总算见着了!”
孙掌柜则盯着王记裁缝铺的软尺 logo,伸手摸了摸铺外挂着的样品长衫:“这针脚真齐,尺码也标得清楚,比咱们济南的裁缝铺规矩多了!难怪有人说‘穿合身衣服,得找王记连锁’!”
三人正看得入神,小李子正好路过 —— 他奉林风之命来巡查店铺,见三个异乡人围着招牌打转,赶紧上前询问:“三位客官,是来买东西的还是找人?”
马老板赶紧拱手:“这位公公,我们是从保定、济南来的商人,听说特区的连锁生意做得好,特意来取经,想问问陛下,能不能让我们也回家乡开连锁铺?”
小李子一听,赶紧把三人带到管理处 —— 林风正在看各地连锁分店的营收报告,听说有外地商人来取经,立刻放下报告迎了上去:“三位远道而来,辛苦了!快坐,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马老板捧着热茶,激动地说:“陛下,臣在保定开了十年粮铺,总遇到百姓说‘你家的米有时多有时少’,一直想找个法子统一标准,听说您搞的连锁包子铺、裁缝铺,不仅统一价,还统一口味、尺码,臣就想问问,粮铺能不能也搞连锁?”
孙掌柜也赶紧补充:“臣在济南开布庄,百姓总嫌‘同匹布不同价’,要是能按您的法子搞连锁,统一布料质量和价格,生意肯定能好!”
林风听着两人的话,心里满是欣慰 —— 连锁模式从包子铺、裁缝铺,慢慢被其他行业的商人认可,这正是他想看到的。他拿出之前制定的《连锁运营规范》,递给三人:“当然可以!不管是粮铺、布庄,还是杂货铺,只要愿意按规矩来 —— 统一原料采购、统一商品标准、统一价格,都能搞连锁!”
他指着规范上的条款,耐心解释:“比如粮铺,要统一从特区的赵掌柜那进粮,保证米、面质量一样;还要制定统一价目表,比如大米五十文一石,小米四十五文一石,不能随便涨;另外,每个连锁粮铺都要挂统一的‘谷穗 logo’,让百姓一看就知道是真连锁。”
马老板接过规范,翻得飞快,眼睛越睁越大:“陛下想得太周全了!有了这个,臣回家乡开连锁粮铺,再也不用怕百姓说‘不公道’了!”
孙掌柜则拉着王记裁缝铺的王掌柜,请教尺码表的制定:“王掌柜的,您这‘六指宽的肩’‘九指的腰围’,是怎么跟百姓解释清楚的?要是遇到不识字的,咋教他们认尺码?”
王掌柜的笑着拿出标准尺:“孙掌柜的,您看,这尺子上刻着‘一指宽’‘一拃长’的刻度,不用识字,只要按尺子量就行!我这还有培训班的讲义,您拿去,照着教徒弟,保准没问题!”
赵老板则围着张记包子铺转了半天,还跟着张掌柜的学揉面:“张师傅,您这面团要揉到啥程度才算好?我回家开包子铺,要是揉不好面,可就砸招牌了!”
张掌柜的手把手教他:“你看,揉到面团光滑不粘手,对着光看没有裂纹,这样蒸出来的包子才松软!我这有配方,上面写着‘一斤面放一钱酵母’,您照着做,错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