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的通州特区,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市集上的吆喝声就比往日热闹了几分 —— 张记包子铺前,几个百姓拿着 1 两炎币买包子,却只买两三文的东西,找零的铜钱叮当作响;王记裁缝铺里,李大叔拿着 2 两炎币想做件短褂,算下来还得补几百文铜钱,手里攥着炎币又捏着铜钱,显得有些局促。
林风带着小李子、户部尚书李大人巡查时,把这一幕看在眼里。“李大人,你看,虽然有百姓用炎币,但大多是小额交易,大额的还是习惯用铜钱。” 林风指着裁缝铺的方向,“得想个法子,让百姓愿意用炎币多买东西,彻底把流通盘活。”
李大人摸着算盘,皱着眉:“陛下,百姓习惯了铜钱,哪能一下子改过来?要是强行推广,怕引起不满啊!”
“不用强行,咱们用‘好处’吸引他们。” 林风眼睛一亮,想起前世的满减营销,“咱们搞个‘炎币满减活动’—— 用炎币消费,满 5 两减 1 两,满 10 两减 3 两!减的钱由户部补贴给商家,不让商家吃亏,百姓得实惠,自然愿意用炎币。”
“满 5 减 1,满 10 减 3?” 李大人赶紧拨着算盘,“这样一来,百姓买 5 两的东西,实付 4 两,相当于打八折;买 10 两的,实付 7 两,打七折!这优惠力度可不小,户部每月得补贴多少啊?”
“先试点半个月,预算从特区管理费里出,花不了多少。” 林风笑着说,“关键是让百姓觉得用炎币划算,形成习惯。你现在就去通知商户,愿意参与活动的,到户部登记,补贴按日结算,绝不拖欠。”
李大人赶紧点头,转身去安排。当天上午,特区的各个角落就贴满了橙红色的活动公告,上面用大字写着 “炎币满减!满 5 两减 1 两,满 10 两减 3 两,户部补贴,商家不亏,百姓实惠!”,下面还画了简单的算账例子:“买 5 两布料,实付 4 两;买 10 两粮食 布料,实付 7 两”。
公告刚贴出,就围满了百姓,有人指着例子小声嘀咕:“买 5 两减 1 两?那俺买件 5 两的棉袄,只用付 4 两?比用铜钱便宜 1 两?”
“是啊!你看上面写着户部补贴,商家能拿到 5 两,咱们只用给 4 两炎币,划算!” 旁边懂字的书生赶紧解释。
没一会儿,商户们也纷纷来户部登记 —— 孙掌柜的布庄、张记包子铺、赵掌柜的粮铺,连之前犹豫的小杂货铺都来了。“俺们愿意参与!” 孙掌柜拿着登记册,笑着说,“只要户部补贴及时,俺们肯定收炎币,这活动能多做生意,俺们也划算!”
活动当天,市集就变了样 —— 孙掌柜的布庄前,百姓们围着货架挑布料,有人手里拿着炎币,嘴里算着账:“俺要做件长衫,布料 3 两,再买块 2 两的头巾,凑 5 两,减 1 两,实付 4 两!”
“俺再加点棉花,凑到 10 两,减 3 两,更划算!” 另一个妇人赶紧补充,手里又多拿了一包棉花。
孙掌柜的伙计忙着记账,每笔满减订单都单独标注,笑着对孙掌柜说:“掌柜的,这才一上午,就卖了 15 两的货,比平时一天还多!有不少人都是为了满减凑单,炎币收了快 10 两!”
孙掌柜也笑得合不拢嘴,拿着户部刚送来的补贴银子:“你看,户部说话算话,早上的满减补贴已经到了,一分不少!这炎币是真好用,不用数铜钱,收起来也方便,以后俺家就主打收炎币!”
张记包子铺也热闹非凡 —— 平时百姓大多买两三文的包子,今天不少人直接买 1 两的包子(500 个),说 “凑满 5 两减 1 两,买 5 两包子,实付 4 两,能吃大半个月!” 张掌柜的蒸笼蒸了一笼又一笼,忙得满头大汗,却笑着说:“以前一天卖 3 两的包子,今天一上午就卖了 8 两,炎币收了 6 两,比铜钱省事多了!”
可热闹的场面里,也有不少小插曲 —— 王大娘拿着炎币想买 3 两的布料,算着不够满减,又纠结要不要再买 2 两的丝线,站在布庄前半天没挪步;李大叔买了 7 两的粮食,想凑到 10 两,却不知道买啥,拉着旁边的人问:“兄弟,你说俺再买 3 两的啥好?凑满 10 两减 3 两,划算!”
周围的人都笑了,有人说 “买袋盐”,有人说 “买斤糖”,最后李大叔买了 3 两的糖,凑够 10 两,拿着东西笑着说:“这满减活动好,俺还多买了糖,孙子肯定高兴!”
可这热闹的场景,却被王嵩的亲信小德子看在了眼里。当天下午,小德子就匆匆赶回京城,在二皇子府密室里,对着王嵩和二皇子哭诉:“太傅,殿下,林风搞了个‘炎币满减’,百姓都疯了,拿着炎币凑单买东西,商户收炎币收得欢,再这样下去,炎币就彻底流通开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