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冬,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旌旗蔽空,舳舻千里。然而长江天险并非人力可轻易逾越,北军不习水战,屡遭周瑜水师骚扰。
墨涵站在江北山岗上,远望曹军水寨连绵数百里,心中感慨。历史正在重演,但有了他的参与,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
“主公,庞军师来信。”亲兵递上竹简。
墨涵展开一看,庞统在信中详细分析了战局,并献上连环计。原来庞统已混入曹营,取得曹操信任,正欲献计将战船连锁,以解决北军晕船之苦。
“士元果然胆大心细。”墨涵微笑,“不过这次,我们要让火烧得更旺些。”
他召来虞姬穿云箭的传人——女将云影:“你率神箭营潜伏南岸,待东风起时,以火箭射向曹船。记住,专射主帅舰船。”
“诺!”云影领命而去。这位沉默寡言的女将箭术通神,能百步穿杨,是墨涵暗中培养的秘密武器。
与此同时,庞统的连环计已获曹操采纳。曹军将战船用铁索相连,果然平稳如陆地,将士欢呼雀跃,却不知死期将至。
十一月甲子日,东风大作。周瑜见时机已到,命黄盖诈降,率火船冲入曹军水寨。
火借风势,瞬间蔓延开来。曹军战船连锁,无法分散,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与此同时,南岸箭如雨下,专门瞄准指挥舰船。云影一箭射断曹操帅旗,曹军更乱。
墨涵亲率精骑沿江突击,专门截杀逃出火海的残兵。霸王枪所向披靡,曹军闻风丧胆。
“保护丞相!”许褚、张辽等将拼死护着曹操突围。
江面上浮尸数万,江水为之染红。曹操在众将护卫下狼狈北逃,八十三万大军灰飞烟灭。
地点:华容道,曹军残部
寒风卷着焦糊味掠过华容道,曹操的战袍破损,须发凌乱,独眼中却仍燃烧着不屈的火焰。身后是疲惫不堪的残兵败将,士气低落。
程昱递上水囊,低声道:“丞相,暂歇片刻吧。此战虽挫,然北方根基未动。”
曹操猛灌一口水,突然大笑,笑声在荒谷中回荡,惊起寒鸦:“哈哈...好一个周瑜,好一个诸葛亮!竟借东风火烧我连环船!更妙的是那个墨涵...”他牙关紧咬,“竟真敢袭我粮草,断我归路!”
荀攸蹙眉:“墨涵此人,用兵如鬼魅。我军溃败时,他的轻骑专截杀我文官谋士,若非许褚将军死战,几遭毒手。”
“他在收集。”曹操冷声道,“收集我的人才,我的情报。此子眼光毒辣,绝非寻常豪强。”
贾诩缓缓开口,声音如幽谷寒泉:“丞相,当务之急有三:一者速回许都稳定朝局;二者遣使安抚马腾、韩遂,防其趁火打劫;三者...”他顿了顿,“重新评估天下格局。”
曹操独眼微眯:“文和是说...”
“孙刘联盟,其胜后必生隙。孙权欲全据荆州,刘备无立锥之地而贪之,此二人焉能长久?”贾诩捻须道,“然新增变数,正是墨涵。他据荆南四郡之心已显,又得徐庶、庞统之助,恐成第三股势力。”
曹操颔首,忽问:“听闻貂蝉...在他帐下?”
程昱一惊:“丞相,此女祸水...”
“不!”曹操抬手打断,“吾非贪色。思其能接近董卓、吕布而成事,今又投墨涵...此女眼光,非凡俗。墨涵能得她效力,更不可小觑。”
他望向北方,沉声道:“传令:升张辽为东线都督,严防孙权北进;令曹仁死守襄阳,遏刘备北上之路;至于墨涵...”曹操冷笑,“遣密使,许他荆州牧之职,令其与孙刘相争!”
贾诩微笑:“丞相妙计。此乃二虎竞食之策。”
“不,是三虎。”曹操纠正,眼中闪着复杂的光,“吾甚惜此子。若肯归降,必以国士待之...若不能...”他握紧剑柄,“则必尽早除之!”
许昌城中,曹操望着狼狈逃回的残兵败将,独眼中满是血丝。赤壁一战,他统一天下的梦想破灭了。
“丞相,此战之败,非战之罪,实乃天意。”荀彧劝慰道,“江东有长江天险,南人善水战,我军不习水性...”
曹操猛地抬手制止:“文若不必安慰。败就是败,我曹孟德不是输不起的人!”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堂下文武,“赤壁之败,责任在我。轻敌冒进,不听谏言,方有此败。”
众将愕然。曹操向来刚愎自用,从未如此公开认错。
“然!”曹操声音突然提高,“胜败乃兵家常事。高祖屡败于项羽,终有垓下之胜。今我虽败,根基未动,中原仍在掌握之中。”
他走到地图前:“孙权、刘备虽胜,然各怀鬼胎,必生内讧。墨涵虽勇,然根基浅薄,难成大气。我军当固守中原,休养生息,来日再图南下。”
郭嘉咳嗽着说:“丞相明见。然墨涵此战暗中助孙刘联军,其志不小。若任其发展,恐成心腹大患。”
曹操点头:“奉孝所言极是。墨涵,必须除之。”他沉吟片刻,“然今新败,不宜再动干戈。当先稳固内政,推行屯田,积蓄粮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