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 第145章 扩编!独立第一旅。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第145章 扩编!独立第一旅。

作者:用户2618281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9 15:33:38

夏末的太行山,褪去了盛夏的浓烈,染上了一层更为沉郁苍劲的墨绿。山风穿过谷地,已带上些许凉意,吹拂着独立团临时驻地——一片位于山谷向阳坡地的简陋营房和帐篷。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躁动与期盼,仿佛一颗投入静水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不断扩大。

陈世根参谋长站在团部所在的农家小院门口,手里捏着一份刚刚由师部通讯员快马送来的文件。纸张粗糙,但上面的字迹却清晰有力,仿佛带着千钧重量。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文件的标题和开头几行字上,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这份正式命令真的摆在面前时,他的心潮依旧难以抑制地澎湃起来。

《关于太行军区独立团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一旅的命令》。

短短一行字,背后是无数次的浴血奋战,是黑虎沟弥漫的硝烟,是牺牲战友们模糊而坚毅的面容,是傅水恒那些在军事会议上一次次引发争议却又被实战证明有效的“奇思妙想”,也是来自延安那份沉甸甸的关注与肯定。这一切,最终凝聚成了这份薄薄的文件,宣告着独立团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更为艰巨、也更为广阔的征程的开始。

“老陈,命令到了?”政委李明远(文件上已明确新任旅政委为傅必元,但李明远暂时仍协助工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陈世根转过身,将文件递了过去,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笑容:“到了,正式命令。独立第一旅。老李,我们这摊子,要撑大了。”

李明远快速浏览着文件内容,看到旅长、政委、参谋长的任命时,点了点头,随即又轻轻叹了口气:“傅必元同志是老革命了,经验丰富,有他把舵,旅里的政治工作一定能更上一层楼。我嘛,服从组织安排,去新的岗位继续革命。”他的语气坦然,带着老战士特有的豁达。

陈世根用力握了握李明远的手:“老李,这段时间,辛苦了。”他知道,部队的每一次发展壮大,都伴随着人事的变动和离别,这是革命的必然,但情感上总难免唏嘘。

“都是为了革命工作。”李明远摆摆手,随即神色一正,“当务之急,是先把扩编的架子搭起来。命令要求我们尽快完成整编,形成战斗力。总部和师里对我们期望很高啊。”

正说着,院外传来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傅水恒——如今应该称呼为傅旅长了——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他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风纪扣却扣得一丝不苟,眉宇间少了些许以往的跳脱不羁,多了几分沉静与凝练。黑虎沟一役和来自高层的肯定,仿佛一块磨刀石,让他这块好钢更快地显露出了锋芒。

“命令看到了?”傅水恒的声音沉稳,目光扫过陈世根和李明远。

“刚看到。”陈世根将文件递给他,“旅长,你看下一步……”

傅水恒接过文件,并没有立刻细看,而是抬头望向远处层峦叠嶂的山脉,目光锐利如鹰。“架子好搭,血肉难填。总部给了我们番号,给了我们基本骨架的干部,但兵员、装备、给养,还得靠我们自己,靠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他顿了顿,转向陈世根,“世根同志,你这个参谋长,担子最重。整编方案,人员调配,装备统计补充,训练大纲,千头万绪,都要你这里先拿出个章程来。”

“我明白。”陈世根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从团参谋长到旅参谋长,看似只是级别提升,但工作的复杂性和涵盖范围却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旅,下辖多个团,以及直属炮兵、警卫、侦察、工兵、通讯、卫生等诸多分队,俨然一个小型战役兵团的模样。这需要更系统的参谋作业,更精确的后勤保障,更高效的指挥通讯体系。

“我们先议一下大体框架。”傅水恒走进团部(现在应该称为旅部筹备处了),径直来到那张布满划痕的木桌前,桌上摊着的还是那张用了很久的军用地图,但此刻看去,似乎每一个山头、每一条河谷都承载了新的意义。

根据命令,独立第一旅下辖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营(暂缺大部分火炮),一个警卫连,一个侦察连,一个工兵连,一个通讯排,一个野战医院。旅部领导:旅长傅水恒,政委傅必元(即将到任),参谋长陈世根。

“三个步兵团是核心。”傅水恒的手指在地图上虚划着,“我的初步想法是,以原独立团一营、三营为基础,补充地方区县大队升级,编成第一团和第二团。这两个团要作为旅的主力拳头,老兵骨干多,战斗力强,将来承担主要突击任务。”

陈世根点头表示同意,补充道:“原二营和部分团直属队,加上最近由周边几个县游击支队合并整训的部队,编成第三团。这个团新兵比例高,需要加强训练,但潜力很大。团长人选,我建议考虑原二营长老周,他作风顽强,擅长带新部队。”

“可以。”傅水恒认可,“炮兵营……是个大难题。我们现在只有那个‘宝贝’炮兵连,几门迫击炮,两门九二式步兵炮就算重火力了。要称一个营,差得太远。这事儿,一方面要向上面争取,看看能不能从兄弟部队或者缴获里调剂一点;另一方面,还得靠我们自己想办法。平原地区作战,没有点炮火,腰杆子硬不起来。”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与敌周旋的场景。

李明远接口道:“兵员补充,师里会协调一部分,但主要还得靠我们在根据地动员。这次扩编,声势造出去,对鼓舞民心士气很有好处。我建议立刻组织几个工作队,分头下到各县、各区,配合地方党组织,动员青壮年参军。同时,也要做好军属优抚工作,不能让战士们有后顾之忧。”

“政委考虑得周到。”傅水恒点头,“这件事请政委多费心。世根同志,你马上牵头,参照总部颁发的编制表,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拿出一个详细的编成方案和干部配备建议名单。特别是各团、各直属队的军事主官和参谋人员,要选能打仗、懂训练、有担当的。”

“是,我立刻组织参谋处开会。”陈世根感到一股紧迫感。时间不等人,日军不会因为你的扩编而停止扫荡,根据地周围的敌情依然复杂严峻。

接下来的几天,这座位于山谷中的小村庄,仿佛一个突然加速运转起来的巨大机器。旅部临时设立的各个部门,灯火通明,人员进进出出,脚步声、谈话声、电报滴滴答答的声音、战马偶尔的嘶鸣声,交织成一曲紧张而充满生机的交响乐。

陈世根几乎把自己钉在了作战室里。他召集了原团部的几名老参谋,又从下面选拔了几名心思缜密、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连排长,临时组建了旅参谋处的雏形。他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厘清家底。

统计工作繁琐而细致。现有的武器装备,从“三八大概”到“汉阳造”,从老套筒到缴获的歪把子机枪,甚至是大刀长矛,都要一一登记造册,评估状态。人员花名册需要重新核对,干部履历需要整理,以便提出配备意见。原有的物资储备,粮食、被服、弹药、药品,更要精确计算,看看在扩编后能支撑多久。

“参谋长,这是各营连报上来的武器清单,缺口很大啊。”一名年轻参谋将厚厚一叠表格放在陈世根面前,面露难色,“特别是自动火器和火炮。”

陈世根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拿起清单快速浏览着。情况确实不容乐观。按照标准编制,一个旅应有的火力配置,目前连三分之一都达不到。他沉声道:“先把情况核实清楚,分类汇总。装备问题,我来向旅长和上级反映。但我们自己也不能等靠要,通知各部队,加强对现有武器的维护保养,同时,要发动群众,想办法从敌占区搞材料,看看能不能自己动手修复一些旧枪,或者土法上马造点地雷、手榴弹。”

他想起傅水恒曾经提过,是否可以尝试建立一个小型的军械修理所,甚至仿制一些简单的武器弹药。当时觉得条件太差,难以实现,现在看来,必须提上日程了。

干部配备是另一个难题。旅、团、营、连各级都需要大量合格的军事和政治干部。原有的干部队伍经过连年战斗,已有不少损耗。虽然上级会调配一部分,但远远不够。陈世根和即将到任的傅必元政委(已通过电文先行沟通)反复磋商,在原独立团内部挖掘潜力,提拔了一批经过战斗考验、有培养前途的骨干。同时,也向师部打报告,请求支援一些有经验的参谋和专业技术干部。

“我们要敢于给年轻干部压担子。”傅水恒在一次碰头会上强调,“打仗是最好的学校。在黑虎沟,很多班长、排长不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只要本质好,肯学习,有股子闯劲,就可以大胆用。出了问题,我们旅领导负责。”

这番话给陈世根吃了定心丸。他在拟定名单时,也的确打破了一些论资排辈的惯例,将几个在近期战斗中表现出色、有战术头脑的年轻营连干部,放到了更重要的岗位上。

就在旅部上下为扩编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根据地的老百姓也动了起来。各级抗日政府和工作队深入乡村,宣传独立团扩编为独立第一旅的喜讯,动员青壮年参军保家卫国。“参加独立旅,赶走小东洋!”的口号响彻山乡。

几乎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青年,在父老乡亲的簇拥下,从四面八方赶到旅部所在地报到。他们有的还带着农具的泥土气息,有的穿着学生装,眼神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一丝对未知战争的忐忑。登记处前排起了长队,负责接收新兵的干部们嗓子都说哑了。

陈世根有时会走到村口,看着那些年轻而质朴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这就是人民的力量,是部队发展壮大的源泉。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如何让这些昨天还手握锄头、笔杆子的年轻人,尽快成长为合格的革命战士,是摆在他和整个旅领导面前最紧迫的课题。

这天下午,傅水恒和陈世根一同视察新设的新兵训练营地。看着操场上那些队列还略显凌乱,但精神头十足的新兵,傅水恒停下脚步,对陈世根说:“世根,看到这些新兵,我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我们有兵源,有群众支持;担心的是,留给我们的训练时间可能不多了。”

他抬手指向东方,目光越过巍峨的太行山:“总部的战略意图很明确,让我们向冀鲁豫平原发展。那里和山区完全不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鬼子的骑兵、炮兵、汽车,可以横冲直撞。我们现有的山地游击战经验,到了那里,很多就不灵了。”

陈世深以为然。他最近也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扩编不仅仅是人数的增加,更是作战模式的转型。“旅长,我考虑在新兵训练和部队整体整训中,要提前加入平原作战的适应性内容。比如,强化行军能力,特别是长途强行军;加强土工作业和隐蔽伪装训练,平原上就得靠堑壕、交通壕和利用村落、青纱帐;还要研究对付日军骑兵和装甲车的办法。”

“想法很好。”傅水恒赞许道,“要形成具体的训练大纲,尽快下发部队。特别是各级干部,要先学一步,搞明白在平原怎么带兵、怎么打仗。我看,可以组织一个干部集训队,你来负责,重点研究平原村落战、地道战的可能打法。”

“地道战?”陈世根心中一动。他隐约记得傅水恒以前似乎随口提过利用地道进行隐蔽和战斗的想法,当时并未深究。如今看来,傅旅长早已在为战略转移做准备了。

“对,地道战。”傅水恒眼神闪烁着思考的光芒,“在平原,村落是我们唯一可以依托的据点。如果把村落底下挖通,形成能藏、能打、能机动、能生活的网络,那不就等于在平地上造出了无数个‘暗堡’和‘秘密通道’?鬼子来了,我们可以在村里打,也可以从地道转移,甚至绕到鬼子屁股后面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个设想极为大胆,也极具诱惑力。陈世根立刻意识到其潜在价值,但也看到了实施的巨大困难:“工程量会非常大,而且对土质、防水、通风、保密都有很高要求。”

“困难肯定有,但值得尝试。可以先选一两个基础好的村子做试点,摸索经验。”傅水恒语气坚定,“这件事,也交给你们参谋处牵头,和地方的同志密切配合,尽快拿出一个可行性方案来。”

带着新的任务和更重的压力,陈世根回到了参谋处。他召集手下,将工作分派下去:一部分人继续完善编组方案和装备请领计划;一部分人开始着手起草针对平原作战特点的新训练大纲;另一部分人,则立即搜集有关平原地区地质水文资料,并联系地方党组织,遴选适合开展地道战试点的村庄。

夜深了,陈世根独自坐在桌前,面前铺着两张地图,一张是熟悉的太行山区地形图,另一张则是刚刚找来的、略显简略的冀鲁豫平原地图。他的目光在两幅地图之间来回移动,心中勾勒着独立第一旅未来的行动轨迹。从层峦叠嶂到一望无垠,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换,更是战略思维和战术手段的彻底革新。

扩编,远不只是换个番号,增加几个团那么简单。它意味着能力的提升,责任的加重,也意味着必须直面更严峻的挑战,学习更复杂的战争形式。他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远处山峦的剪影如同沉默的巨兽。他知道,这支新生的旅,即将离开熟悉的山区,踏上那片更为广阔也更为凶险的平原战场。而他和他的战友们,必须为此做好万全的准备。

他拿起笔,在新的文件纸上写下标题:《独立第一旅初期整训及向平原地区转进准备工作计划》。笔尖在油灯下划出沙沙的声响,沉稳而坚定,如同这支队伍前进的脚步,不可阻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