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 第144章 来自延安的关注。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第144章 来自延安的关注。

作者:用户2618281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9 15:33:38

夏日的太行山,层峦叠翠,晨雾如轻纱般缠绕在山腰。师部临时指挥所设在一处隐蔽的山洞里,洞口垂下的藤蔓被细心整理过,既保持了隐蔽,又不完全隔绝外界的空气与光线。陈世根参谋长站在洞内一张简陋的木桌前,手指轻轻抚过桌上摊开的地图,目光却似乎穿透了纸张,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桌上的煤油灯跳动着昏黄的光晕,映照着他略显疲惫却异常坚定的脸庞。连续几天的战斗总结和战术研讨让他眼窝深陷,但眸子里闪烁的光芒却丝毫未减。作为独立团的参谋长,他亲身参与并策划了近期一系列对日作战行动,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刚刚结束、战果辉煌的“黑虎沟战役”。这场战役不仅重创了日军一个加强联队,更击毙了日军一名中将师团长,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胜利。

洞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沉稳而有力。陈世根不用回头也知道,是政委傅必元来了。

“老陈,还没休息?”傅必元的声音带着关切,他走到桌旁,拿起桌上的粗瓷碗喝了一大口水,“总部刚来的电文,你看了吧?”

陈世根点了点头,目光重新落在地图上那个被红笔重重圈出的地点——黑虎沟。“看了。总部要求我们详细汇报此次战役的战术细节,特别是傅水恒同志提出的‘机动防御、重点突击’结合群众性游击战的新思路。”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看来,我们这边的事情,真正引起了上面的注意。”

傅必元在他对面坐下,神色严肃:“是啊,尤其是延安方面。这次不同往常,要求汇报得非常细致,不仅问战果,更问战法,问思想根源。副指挥亲自点名,要将傅水恒同志的战术思想和我们的实践总结,作为典型材料上报。”

两人口中的“副指挥”,是八路军总部的一位重要领导,以严谨务实、目光深远着称。能得到他的直接关注,意味着独立团的实践已经进入了最高指挥层的视野。

“压力不小啊,”陈世根轻轻呼出一口气,“要把我们那些‘土办法’和傅水恒那些听起来有些‘出格’,但实战中卓有成效的想法,系统性地整理出来,形成能让上面看明白、并且认可的材料。”

“正因为‘出格’,才可能闯出了新路子。”傅必元眼神中透着支持,“老陈,你最了解整个作战过程,和傅水恒同志也配合默契,这个汇报材料,恐怕还是要你来主笔。我们需要把那些分散的、看似偶然的战术动作,提炼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原则。”

陈世根没有推辞。他知道这份汇报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对独立团战绩的肯定,更是对一种新兴战术思想的检验与升华。他回想起与傅水恒共同经历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那个看似平凡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惊人之语的年轻指挥员,他的许多想法,最初连自己这个参谋长都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

接到任务的当晚,陈世根几乎彻夜未眠。

警卫员小张几次悄悄进来,想劝参谋长休息,但看到他那专注伏案的身影,以及地上越积越多的烟头(他用本地产的烟叶自己卷的),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煤油灯的光晕下,陈世根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搁笔沉思,时而站起身,在洞内狭小的空间里踱步。

他的思绪飞回了炮火连天的黑虎沟。

那本是一个看似绝境的死地。日军以其精锐的坂田联队为骨干,配属大量炮兵和骑兵,企图利用黑虎沟一带相对开阔的地形,一举围歼我活动于该区域的抗日武装。敌酋中将师团长亲临前线督战,气焰极为嚣张。

当时,团内部对作战方案分歧很大。主流意见是依托山区有利地形,节节抵抗,逐步转移,避免与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日军进行决战。这符合过去一贯的游击战原则,稳妥,但似乎也难以予敌重创。

就在会议陷入僵局时,傅水恒站了出来。他当时还只是独立团下属的一个主力营长,但因为屡立奇功,其意见已备受重视。

“我们不能只想着躲和跑。”傅水恒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鬼子这次摆明了是来找我们主力决战的,如果我们一味避战,不仅根据地群众会遭受更大损失,鬼子也会更加猖狂,认为我们软弱可欺。他们的鼻子已经伸过来了,我们不仅要躲,还要找准机会,狠狠地砸烂它的鼻梁骨!”

“怎么砸?敌人火力强大,正面交锋我们吃亏。”有指挥员提出质疑。

“谁说一定要正面交锋?”傅水恒走到简陋的沙盘前,“看,黑虎沟地形是相对开阔,但沟壑纵横,丘陵起伏,并非一马平川。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复杂地貌,构设一个巨大的‘陷阱’。”

他详细阐述了他的构想:不以固守某一点为目的,而是以部分兵力结合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前沿和侧翼广泛开展麻雀战、地雷战、冷枪冷炮运动,层层削弱、疲惫、迷惑日军,将其骄兵之气诱至更盛。同时,主力部队并不远离,而是利用对地形的熟悉,隐蔽机动,集中于选定的预设战场——一段利于我军隐蔽接近和发起突击,而不利于日军重装备展开的狭窄沟谷。

“关键在于‘示弱诱敌’与‘雷霆一击’的结合。”傅水恒用手指在沙盘上划出一条迂回路线,“我们要让鬼子觉得我们不堪一击,正在溃逃,把他们引进这个‘口袋’。然后,集中所有能够机动的兵力,包括团属炮兵连(当时仅有的几门迫击炮和步兵炮)和刚刚加强过来的区小队、县大队,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局部战场上的绝对优势,打掉它的指挥中枢,砸烂它的炮兵阵地!”

这个方案大胆,甚至冒险。一旦诱敌部队被快速击穿,或者主力机动被敌发现,都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会场上一时寂静。

陈世根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作为参谋长,他首先考虑的是风险与可行性。他反复推演着各种可能,敌人的反应,我军的应变,地形的利用,时间的拿捏……最终,他抬起了头,看向团长和政委:“我认为,傅水恒同志的方案,虽然有风险,但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细节的把握和各级指挥员的坚决执行。日寇之中将亲临,其前锋必然骄横,这为我们诱敌提供了条件。我军士气高昂,求战心切,且对地形了如指掌。如果策划周密,动作迅猛,有可能达成战术突然性。”

他的支持,加上傅水恒此前一系列战斗建立的威信,使得这个冒险的计划最终被采纳。陈世根随后与傅水恒以及各营连干部一起,熬了几个通宵,将方案细化到每一个连队的行动路线,每一个埋伏点的火力配置,甚至预设了多种意外情况的处置预案。

战斗的过程,惊险万分,却又奇迹般地沿着预设的轨道发展。

日军先头部队在我军小股部队的“骚扰”和“阻滞”下,果然产生了轻敌冒进的情绪,认为我军主力怯战,急于寻找决战。他们一头扎进了黑虎沟预设伏击区。就在敌军队形拉长,炮兵阵地刚刚设立,指挥系统相对混乱的瞬间,独立团主力如同神兵天降,从数个隐蔽出击地同时发起猛烈攻击。

傅水恒亲率一支精锐突击队,利用手榴弹、炸药包和精准的射击,直扑日军指挥所所在地。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战术动作刁钻狠辣,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混战中,那名不可一世的日军中将师团长,在试图组织抵抗时,被一枚不知从哪里飞来的迫击炮弹(后来证实是区小队一名老炮手在极限距离上的发射)击中,当场毙命。

消息传开,日军指挥系统瞬间瘫痪,各部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我主力部队趁势猛攻,地方武装和民兵也在外围四处出击,袭扰牵制,使得日军增援部队迟迟无法有效接应。最终,此战以日军遭受重创,遗尸遍野,狼狈后撤告终。

……

回忆至此,陈世根心潮澎湃。他拿起笔,在稿纸上写下标题:《关于独立团黑虎沟战役战术总结及傅水恒同志部分军事思想的初步汇报》。

他决定,汇报材料不能仅仅罗列战果,必须深入剖析战术思想的内核。他总结了几点:

第一,“主动性游击战”思想。傅水恒强调,游击战不应是被动的“跑”和“躲”,而应是主动创造和捕捉战机的过程。要通过积极的战术欺骗、战场营造,引导敌人犯错误,迫使其在不利的时间、地点,以不利的态势与我交战。

第二,“节点打击”论。在敌强我弱的总态势下,不应追求歼灭敌有生力量,而应精选关乎全局的关键节点(如指挥系统、后勤枢纽、炮兵阵地)实施决定性打击,以求一击瘫痪敌整体作战能力。黑虎沟之战,打死敌酋即是典型例证。

第三,“人民战争战术化”。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战术动作。广泛动员和组织地方武装、民兵和普通群众,不仅仅是担任后勤、情报任务,而是直接、深度地参与到主战场的作战行动中,如诱敌、阻滞、袭扰、战场遮断等,使其成为整个作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战力聚合与分散的灵活转换”。主力部队不再固定集结或分散,而是根据战场需要,在“化整为零”的游击状态与“聚零为整”的突击力量之间进行快速、灵活的转换。这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纪律性和各级指挥员的独立作战能力。

陈世根知道,这些思想有些是对传统游击战经验的提升,有些则带有明显的“傅水恒色彩”,显得新颖甚至有些激进。他在撰写时,尽量用朴实、准确的语言,结合黑虎沟以及其他几次较小规模战斗的实际战例进行阐述,避免空泛的理论,着重于其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效果。

初稿完成后,他先请傅必元过目。政委仔细阅读后,提了几处修改意见,主要是加强了对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和战士们英勇奋战精神的描述,使汇报材料更加全面、平衡。

“老陈,写得好啊!”傅必元拍着稿纸,难掩兴奋,“既有实践深度,又有理论高度。特别是你把傅水恒那些‘点子和我们部队的实际,和群众的支持结合得非常好,说明了这些战术思想之所以能成功,根源在于我们的人民军队属性。”

陈世根笑了笑:“我只是把大家,尤其是傅水恒同志和战士们用鲜血与智慧换来的东西,如实记录下来而已。”

几天后,这份经过精心准备的汇报材料,由师部机要通讯员以最高保密等级,送往八路军总部。

接下来的日子,似乎又恢复了往常的节奏。部队休整、训练,消化战果,补充兵员和物资。但陈世根能感觉到,一种隐隐的期待在团一级领导层中弥漫。他们都知道,那份汇报材料,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必将引起涟漪。

果然,大约半个月后,一个傍晚,师部通信员骑马飞奔而至,送来了总部的绝密回电。电文很长,不再是简单的收悉确认,而是包含了总部领导,特别是副指挥的详细审阅意见。

团长、政委、陈世根以及刚刚提升为副团长兼参谋长的傅水恒(扩编在即,任命已提前下达)等人,围在指挥部的油灯下,逐字逐句地阅读着电文。

电文开头,总部高度赞扬了独立团在黑虎沟战役中取得的重大胜利,指出此举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信心,并对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予以通令嘉奖。

接着,电文重点转向了对战术思想的评价:

“……阅悉你部所报之战术总结,总部领导同志甚为重视。尤其对报告中总结之‘主动性游击战’、‘节点打击’、‘人民战争战术化’及‘战力灵活转换’等思想与实践,进行了多次研讨。”

“副指挥指示:独立团此次作战,及傅水恒同志在实践中提出之若干军事见解,已超脱旧有游击战模式之窠臼,体现了在残酷战争实践中,我基层指挥员与战斗集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的可贵精神。其将群众工作、民兵建设与主力作战深度融合之做法,将避实击虚游击原则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思想有机结合之探索,符合我军以弱胜强之根本规律,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其强大生命力。”

“这些经验,虽发生于你部局部战场,然其蕴含之军事哲理,对于丰富与发展我全军之战术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望你部戒骄戒躁,继续深化实践,完善总结,为全民族之抗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另,延安方面亦对此份材料表示关注,认为其中体现的军事民主与实践创新精神,值得各部学习借鉴。”

……

电文读完,指挥部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油灯灯芯轻微的噼啪声。每个人都沉浸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中——有欣慰,有激动,更有沉甸甸的责任感。

“延安……也知道了。”团长喃喃道,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荣耀。

傅必元重重地拍了拍傅水恒的肩膀:“水恒同志,听到没有?你的那些想法,得到了上面的肯定!这是对我们独立团全体指战员最大的鼓励!”

傅水恒此刻反而显得异常平静,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目光深邃,不知在想些什么。

陈世根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涌起一股暖流。这份来自延安、来自总部的关注与肯定,其意义远超一次嘉奖、一次晋升。它意味着,独立团,以及像傅水恒这样的基层指挥员在实践中摸索出的道路,得到了最高层面的认可,并有可能对更广大的战场产生积极影响。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他走到洞口,掀开藤蔓,望向外面繁星点点的夜空。太行山的轮廓在夜色中显得更加巍峨雄浑。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战斗会更加艰苦,但有了这份来自远方的关注与肯定,独立团的脚步必将更加坚定,在这片燃烧的土地上,继续谱写属于人民战士的壮丽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