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密报
深秋的太行山,霜叶红透。独立团参谋部内,陈世根正对着一张刚绘制完成的兵工厂规划图凝神思索。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车间位置——火药加工区、炮弹装配线、迫击炮调试场……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根据地的军工梦想。
“老陈。”傅水恒推门而入,带进一阵凉风,手中捏着一封边角磨损的电文,“天津地下党的紧急情报。”
陈世根接过电文,目光扫过那些用暗语写就的字句,眉头渐渐锁紧:“日军在塘沽设立技术封锁区,扣留了这批准备南下的工程师?”
“一共七人,都是华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的教授专家。”傅水恒的手指重重点在桌面上,“其中还有留学德国的机械工程博士周汝明,专门研究火炮设计。鬼子想逼他们为关东军服务。”
陈世根迅速在脑中调出相关信息。自从独立团建立起初步的军工体系,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一直是最大的瓶颈。现有的工匠们凭着经验能修复简单枪械,但要生产迫击炮和炮弹,非得有科班出身的工程师不可。
“政委知道了吗?”陈世根问。
“已经派人去请了。”傅水恒话音刚落,傅必元便掀帘而入,棉军装上沾着草屑,显然是从田间匆忙赶回。
三人围桌而坐。油灯的光晕在他们脸上跳动,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更加凝重。
“必须营救这批工程师。”傅必元开门见山,“不仅是出于人道,更是为了根据地的未来。没有他们,我们的兵工厂就只能是修械所的水平。”
陈世根铺开地图:“塘沽距此四百多里,要穿越三道日军封锁线。而且技术封锁区守备森严,强攻等于送死。”
“所以只能智取。”傅水恒眼中闪过锐光,“特战分队训练了这么久,该拉出去练练了。”
傅必元点头:“我负责与地方党组织联络,摸清工程师们的具体情况和关押地点。老陈,你制定营救方案。老傅,你挑选队员,进行针对性训练。”
分工明确,三人立即分头行动。
陈世根在参谋部里一待就是一天一夜。地图上,从根据地到塘沽的路线被红蓝铅笔标注得密密麻麻。他时而凝神沉思,时而快速书写,脑海中推演着各种可能的情况。
午夜时分,他推开窗,让冷冽的秋风吹散满屋的烟味。远山如黛,星辰寥落。他想起那些被困在敌占区的知识分子,他们本可在讲堂或实验室里安稳度日,却因爱国之心而身陷囹圄。
“一定要把他们救出来。”陈世根轻声自语,关窗回到桌前,继续完善那份即将决定许多人命运的营救方案。
第二章:暗线
七天后,地下党传递来的情报逐渐拼凑出完整图像。
七名工程师被关押在塘沽港区的一个废弃仓库内,由日军一个小队看守。每天有专人送饭,每周一次体检,除此之外不得外出。日军软硬兼施,时而以家人安危相威胁,时而许诺高官厚禄。
“情况比想象的复杂。”傅必元指着刚送来的情报,“鬼子把他们分开囚禁,每人一个单间,互相不能见面。而且仓库结构特殊,只有前后两个出口,都有重兵把守。”
陈世根沉吟片刻:“强攻不行,只能从内部突破。送饭的人能不能做文章?”
“已经考虑过了。”傅必元摇头,“送饭的是汉奸李大牙,此人是铁杆亲日派,很难争取。”
傅水恒忽然问道:“工程师中有没有特别坚定、可以信赖的?”
“有。”傅必元抽出一张照片,“周汝明,德国留学归来的机械工程博士。被捕前就多次资助抗日活动,他的弟弟在二十九军服役,牺牲在卢沟桥。”
照片上的人戴着圆框眼镜,面容清瘦,眼神却异常坚定。
“就从他突破。”陈世根做了决定,“我们需要一个能与周汝明建立联系的内应。”
经过周密部署,三天后,一名化装成药品商人的地下党员成功进入封锁区,借体检之机与周汝明取得了联系。
“下周三是鬼子的什么‘东亚共荣纪念日’,大部分守卫会去参加庆祝活动,只留少数人值班。”傅必元带回这个重要消息,“那是我们最好的机会。”
陈世根立即调整方案:“特战分队提前潜入,神枪手小组在制高点策应。关键是里应外合,速战速决。”
傅水恒已经挑选出十二名特战队员和八名神枪手,正在进行针对性训练。他们在模拟环境中反复演练突入、搜救、撤离的每一个环节。
“每个环节必须精确到秒。”傅水恒在训练场上对队员们说,“我们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救的是国家最需要的人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与此同时,傅必元调动了沿途所有的地下交通站,确保撤离路线畅通无阻。他还派人接应工程师们的家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三章:潜入
营救行动前夜,陈世根亲自为特战分队送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