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风声
师部的通讯员骑着快马赶到独立团团部时,陈世根正在地图前推演着即将展开的秋季反扫荡。马蹄声由远及近,踏碎了黎明的宁静。他放下红蓝铅笔,整了整军装,迎了出去。
“陈参谋长!”年轻的通讯员利落地翻身下马,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从挎包里取出一封盖着军区司令部大印的信函,“急件!”
陈世根接过,指尖触到纸张特有的粗砺感。拆开火漆,目光迅速扫过字迹,眉头微微挑起。
“老傅!”他转身走向团部指挥室,声音里带着难得的振奋,“军区来命令了。”
傅水恒正端着一碗小米粥,就着咸菜疙瘩吃得正香。闻声抬头,接过信纸。片刻后,他将碗往桌上一顿,粥水微微晃荡。
“全军大比武?”傅水恒眼中闪过锐光,“司令员特许我们在运动会上选拔人才?”
“白纸黑字。”陈世根指着信上特别加粗的那一行,“‘允许独立团根据建设需要,择优选拔各类军事、技术骨干二十名’。老傅,这是块肥肉啊。”
傅水恒站起身,在狭小的指挥室里踱了两步。窗外,晨雾尚未散尽,操场上已经传来战士们晨训的号子声。
“老陈,你怎么看?”傅水恒停下脚步。
陈世根走到窗前,望着操场上那些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身影。作为独立团的参谋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部队对人才的渴求。自从傅水恒带着那个神秘的系统来到独立团,部队的战斗力直线上升,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人才依然捉襟见肘。
“这是我们补充骨干的绝佳机会。”陈世根转过身,声音沉稳,“各部队的精锐都会参加,刺刀见红的比拼,比什么推荐考察都实在。”
傅水恒点头,手指在命令书上轻轻敲击:“通知各营连,加紧训练,选拔最优秀的战士参加比武。你和我亲自带队。”
“要不要先摸个底?”陈世根建议道,“我整理一下各部队可能参赛的尖子资料。”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傅水恒笑了,“这事交给你,我放心。”
陈世根也笑了。作为傅水恒最得力的搭档,他早已习惯了这种默契。
第二章:集结
半个月后,陈世根和傅水恒带着独立团的五十名参赛队员,踏上了前往军区比武场的路程。
秋日的太行山,层林尽染。队伍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进,战士们精神抖擞,步伐整齐。陈世根骑马走在队伍中间,不时观察着战士们的精神状态。
“参谋长,这次咱们能拿几个第一?”一旁的一营长张大彪凑过来,压低声音问道。
“别光想着拿第一,”陈世根瞥了他一眼,“司令员给的特许才是关键。二十个名额,要是能选到真正的人才,比拿多少个第一都强。”
张大彪嘿嘿一笑:“那是,有团长和您在,准能挑到好苗子。”
陈世根没有接话,目光投向远方。他怀里揣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部队尖子兵的信息——神枪手、投弹能手、拼刺高手、工兵奇才...这都是他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
三天后,部队抵达军区指定的比武场地——一片开阔的山谷。山谷中已经搭起了临时营房,各部队的旗帜迎风招展,人声鼎沸。
“好家伙,至少来了三千人。”傅水恒站在山坡上,俯瞰着谷中的景象。
陈世根点头:“军区直属部队、各分区主力团都到了。看那边,是385旅的营地,他们的刺杀训练很有名。那边是特务团的,听说出了不少狙击高手。”
傅水恒满意地拍了拍陈世根的肩膀:“还是你准备得充分。”
独立团的营地被安排在谷地东侧,靠近水源。战士们迅速安营扎寨,秩序井然。陈世根注意到,不少兄弟部队的人都在暗中观察他们独立团的一举一动。
这也难怪,自从傅水恒到来后,独立团打了几场漂亮仗,装备和士气都是军区数一数二的,自然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傍晚时分,军区司令员亲自来到营地视察。
“傅水恒,陈世根,这次比武不仅是检验部队训练成果,更是为全军树立训练标杆。”司令员握着二人的手,“你们独立团的训练方法很有特色,不少部队都想学习。特别是那个‘三三制’突击战术,很实用。”
傅水恒立即回答:“司令员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司令员点点头,又压低声音:“特许选拔的事,你们要把握好。既要选到真正的人才,也要注意团结,别引起兄弟部队的不满。”
“明白。”陈世根接过话,“我们会注意方式方法。”
送走司令员后,陈世根和傅水恒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
“看来,不少人盯着咱们呢。”傅水恒说。
陈世根微微一笑:“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强军气象。”
第三章:开幕
次日清晨,朝阳初升,山谷中号角齐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