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清晨的阳光刚漫过窗棂,江念熙就背着双肩包冲进厨房,看到母亲林晚星正把录音笔、笔记本塞进采访包——54岁的林晚星头发里已经掺了些银丝,却依旧保持着挺直的脊背,指尖拂过包侧“星光基金”的刺绣logo时,动作格外轻柔。旁边的餐桌上,还放着两盒包装好的营养品,是特意给资助对象晓燕准备的。
“妈,我跟社团请假啦!今天我当你专属助手,采访记录、整理资料我全包,你安心跟晓燕姐姐聊天就行。”江念熙把热好的牛奶递过去,晃了晃背包里露出的崭新笔记本,封面上用马克笔写着“星光故事记录册”,字里行间满是活力。
林晚星接过牛奶,笑着帮女儿理了理歪掉的书包肩带,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温柔:“就知道你会来凑热闹。昨天跟你说要去采访晓燕,你眼睛都亮了。不过一会儿要坐两小时火车,再转半小时汽车,你要是累了就靠在我肩上睡会儿,妈这肩膀还能给你靠。”
“我才不累呢!”江念熙翻开笔记本,认真写下“2024年11月16日,采访对象:晓燕(星光基金资助高三女生)”,笔尖顿了顿,又补充“核心:记录备考日常与‘回乡当老师’的心愿”,抬头时眼里满是期待,“之前去乡村调研我都扛过来了,这次还能跟妈你学采访,多好啊。对了妈,你这次去,要不要带个靠枕?坐火车久了腰会酸吧?”
林晚星拍了拍女儿的手,把提前准备好的护腰垫塞进包里:“放心,妈都准备好了。你呀,心思越来越细了。”
母女俩赶到火车站时,候车厅里已经坐满了人。林晚星找了个靠窗的位置,从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书稿,封面烫金的“《星光下的守望:乡村女孩成长故事集》”格外醒目。这是她筹备两年的书,收录的都是星光基金资助女孩的故事——有读完大学回乡开合作社的,有成为乡村护士守护村民健康的,晓燕是第127个受访者。54岁的她,为了这些故事跑遍了十几个乡村,有时候在村里一住就是一周,只为等孩子们放学、农妇们忙完农活,能坐下来好好聊天。
“妈,这就是你说的那本书稿呀?”江念熙凑过来看,指尖轻轻拂过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有的地方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补充细节”“核实时间”,“爸说你为了写这些故事,有时候半夜想起一个细节,还会爬起来记在本子上,生怕第二天忘了。”
林晚星翻开书稿里夹着的旧照片,照片上的女孩扎着羊角辫,站在乡村小学的土坡上,手里举着“我想当老师”的纸牌,背景里的土坯房还漏着光:“这是三年前的晓燕,刚上高一就差点辍学。她家里穷,爸爸在外打工,妈妈身体不好,才38岁的人,看着比同龄人显老,干起活来却一点不含糊。当时晓燕爸要让她出去打工,说‘女孩子读书没用’,是基金帮她缴了学费,她抱着我哭着说‘晚星阿姨,我以后要考师范,回村里教更多女孩读书,不让她们像我一样难’。”
江念熙看着照片里瘦小的晓燕,心里揪了一下,默默在笔记本上写下“38岁的母亲,18岁的女儿,在命运里互相支撑”。
火车缓缓驶出站台,窗外的高楼渐渐变成金黄的麦田。江念熙趴在窗边,突然掏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妈,你看这个妹妹,上次调研时遇到的,每天放了学要帮家里喂猪,还得在灶台边烧火背单词,她说‘想考去大城市,看看外面的世界’。她妈妈也才40岁左右,却因为常年干重活,手上全是老茧。”
林晚星接过手机,看着照片里女孩专注的侧脸,轻声叹了口气:“乡村里的女人都不容易,晓燕妈妈也是。38岁本该是好好过日子的年纪,却要拖着病体种三亩地,还得照顾老人孩子。晓燕跟我说,她妈妈最常说的话就是‘妈没文化,不能让你也没文化’,所以再苦再累,也得供她读书。”
江念熙默默把照片存进“星光故事”相册,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滑动,写下“坚韧:在生活缝隙里追光的母女”,火车的轰隆声里,纸页翻动的声音格外清晰。
两小时后,火车抵达县城。司机早已在车站外等候,车子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行驶,路边的白杨树叶子簌簌落下,偶尔能看到穿着校服的孩子背着书包奔跑。江念熙打开车窗,风里带着麦田的清香,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像一幅晕染开的水墨画。林晚星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的间隙,还不忘提醒司机“慢点开,路上有坑”。
“前面红砖墙的院子就是晓燕家。”司机话音刚落,江念熙就看到一个穿着蓝色校服的女孩迎了出来,马尾辫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腼腆的笑,手里还攥着一块擦得干干净净的抹布——是晓燕。紧随其后的,是一个穿着灰布外套的女人,身形有些单薄,头发随意挽在脑后,露出的额头有些细纹,看着比实际38岁的年纪苍老些,却有着一双格外明亮的眼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