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光透过出版社的玻璃窗,落在江哲手中那本刚印刷完成的《性别平等教育教材》上。深蓝色的封面简洁大气,书名下方印着一行小字——“从课堂到生活,让平等成为本能”,扉页里还夹着一张他和学生们的合影,照片上的孩子们举着“打破偏见,自由成长”的牌子,笑容格外灿烂。
这是江哲耗时三年完成的心血之作。从收集全国200多所学校的教学案例,到梳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性别平等的条款,再到反复打磨每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其中。出版社的编辑拿着样书时,忍不住感叹:“江老师,您这教材里的案例太鲜活了,既有课堂实操方法,又有家庭引导建议,肯定能帮到很多老师和家长。”
江哲小心翼翼地摩挲着书的封面,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编写性别平等教育教材”的想法时,还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小题大做”。可他始终记得,有个女孩因为“女生学不好数学”的偏见,偷偷撕掉了满分试卷;有个男孩因为喜欢跳芭蕾,被同学嘲笑“像女生”而放弃梦想——这些真实发生的事,让他坚定了要做这份教材的决心。
“麻烦帮我多寄两本到这个地址。”江哲拿出笔,在快递单上写下江念熙和江逸晨的地址。一本寄给读社会学的女儿,希望能帮她完善期末论文;一本寄给学设计的儿子,想让他明白,好的设计不仅要美观,更要贴合“性别平等”的用户需求。
三天后,江念熙的大学宿舍里,快递员的敲门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她放下手中的社会学期末论文初稿,快步跑过去签收,拆开快递看到那本《性别平等教育教材》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封面的深蓝色和父亲常穿的衬衫颜色很像,翻开扉页,还能看到江哲亲笔写下的字迹:“念熙,希望这本书能帮你看见平等的更多可能,也希望你能把这份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爸也太贴心了!”江念熙抱着教材坐在书桌前,立刻翻开目录。从“幼儿园性别认知启蒙”到“高中职业生涯平等引导”,从“校园性别霸凌应对”到“家庭分工平等教育”,十二个章节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场景的性别平等教育内容,每个章节后还附了“教学案例”“实践活动设计”和“拓展阅读推荐”,比她之前找的任何一本参考文献都要全面。
她的期末论文题目是《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认知现状及引导策略》,之前因为缺乏具体的教育案例,论文总显得有些空洞。现在翻开教材,看到“高校性别平等社团活动设计”的案例——某大学通过“性别角色互换体验日”,让学生模拟不同性别的社会角色,从而理解偏见带来的束缚,她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下:“可借鉴此活动,分析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偏差”。
越往后读,江念熙越觉得惊喜。教材里提到的“校园性别平等角”设计,让学生自主创作反偏见漫画;“家庭平等对话指南”,教家长如何跟孩子讨论“职业没有性别之分”——这些内容不仅能丰富她的论文论据,还能直接用到她正在推进的“家庭平等打卡活动”中。
她立刻拿起手机,给江哲发了条语音:“爸!您的教材也太实用了吧!里面的‘高校社团活动案例’正好能帮我完善论文,还有‘家庭对话指南’,我可以整理成手册发给社区的家长们!您这教材简直是我的‘救星’,之前还愁论文没案例,现在思路一下子清晰了!”
江哲收到语音时,正在学校给老师们做教材使用培训。他悄悄走到走廊,笑着回复:“能帮到你就好。写论文的时候别只盯着案例,也可以结合你做的‘家庭平等打卡活动’,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样论文会更有深度。”
挂了电话,江哲回到教室,看着台下认真记笔记的老师们,心里满是期待。他拿起教材,翻到“课堂互动设计”章节:“大家看这个‘偏见辩论赛’的活动,让学生围绕‘“男生该有男生样,女生该有女生样”对不对’展开辩论,既能激发思考,又能让他们主动发现偏见的不合理性。下次上课可以试试,有问题随时跟我沟通。”
与此同时,江逸晨的设计系工作室里,快递员也送来了那本教材。他刚结束一场跨校设计展的复盘会议,看到包裹上父亲的名字,立刻拆开。当看到“性别平等”四个字时,他忽然想起上周设计“儿童户外服饰”时,同学提出“男生款要做深色、女生款要做粉色”的建议,当时他虽然反驳了,却没找到更专业的理论支撑——现在,这本教材正好给了他答案。
“逸晨,这是什么书啊?”同组的张冉凑过来,看到书名后有些惊讶,“你爸还写了教材?咱们做设计的,也需要看这个吗?”
江逸晨笑着把教材翻开,指着“设计领域的性别偏见”章节:“当然需要!你看这里写的,很多产品设计默认‘男性是主要用户’,比如工具包的尺寸按男性手掌设计,女性用着不方便;儿童玩具分‘男孩款’‘女孩款’,限制了孩子的兴趣发展——这就是我们做设计要避免的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