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风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江念初心里的热乎劲。她坐在电脑前,反复核对“性别平等校园行”的第一站流程——地点定在江念熙就读的大学,主题是“打破校园里的隐形偏见”,内容涵盖课堂参与、社团竞选、职业选择三个板块,还特意准备了“偏见情景模拟”互动环节。
“要不要把你之前做的‘职场歧视应对’视频片段加进去?这样更有代入感。”陈屿端着一杯热咖啡走进书房,看到妻子对着流程表皱眉,忍不住提出建议。江念初眼前一亮,立刻调整文档:“对呀!可以先放校园偏见的案例,再衔接职场场景,让同学们知道,平等意识要从校园开始培养。”
她拿起手机,给江念熙发了条消息:“妹妹,明天的讲座流程我发你了,海报贴得怎么样了?阶梯教室的设备没问题吧?”江念熙的回复很快就来了,附带几张校园海报的照片:“姐,放心吧!我和社团的同学把海报贴满了教学楼和宿舍楼下,还在校园公众号发了预告,好多同学都留言说要参加!阶梯教室的投影仪和麦克风我也试过了,一切正常。”
看着妹妹发来的照片,江念初心里踏实了不少。这次“性别平等校园行”,是她在B站视频爆火后萌生的想法——很多观众留言说“不知道在校园里遇到偏见该怎么办”,还有大学生说“总觉得‘性别平等’是大话题,跟自己没关系”,这让她决定走进校园,用更贴近学生的方式,传递平等理念。
第二天早上八点,江念初提前抵达江念熙的大学。刚走进校门,就看到穿着浅灰色卫衣的江念熙跑过来,手里还拿着一叠打印好的讲座提纲:“姐,跟我来!阶梯教室已经有同学在等了,我还帮你准备了矿泉水和小礼物,是我们社团定制的‘平等主题’书签。”
跟着江念熙走进教学楼,沿途的海报格外显眼——淡紫色的背景上,印着“校园里的性别平等,从‘我’开始”的标语,下面还配了几个校园常见场景的插画:女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男生参加舞蹈社团,大家围在一起讨论“职业没有性别之分”。
“这些插画是我们社团的同学画的,特意避开了刻板印象。”江念熙指着海报,语气里满是骄傲,“之前有人说‘女生不适合学理科’,我们就在插画里加了女生做实验的画面;有人说‘男生不该做文秘’,我们就画了男生整理文件的场景,想让大家一眼就明白,校园里的平等其实很简单。”
走进阶梯教室时,江念初惊讶地发现,能容纳200人的教室已经坐了大半,还有同学搬着小板凳坐在过道里。江念熙笑着说:“我昨天在社团群和班级群里转发了预告,还@了学生会,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有个计算机系的女生跟我说,她之前在小组作业里提出的方案总被忽视,想听听怎么应对这种情况。”
江念初深吸一口气,走到讲台前,调试好设备。上午九点,讲座准时开始。她没有一上来就讲理论,而是播放了一段提前录制的短视频——视频里,几个大学生分享了自己遇到的校园偏见:“我想参加学生会主席竞选,有人说‘女生太感性,不适合当领导’”“我选了家政课,室友说‘男生学这个没出息’”“老师布置小组作业时,默认男生做PPT,女生写报告”。
视频播放结束后,阶梯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后响起小声的讨论。江念初看着台下的同学们,轻声问道:“大家在校园里,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者看到过身边的同学因为性别,被限制了选择?”
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女生举手:“我是外语系的,上次参加辩论比赛,对方辩手说‘女生逻辑思维不如男生,赢了也不算本事’,当时我特别生气,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另一个男生也站起来:“我喜欢弹钢琴,想加入学校的管弦乐团,团长却说‘男生应该学架子鼓,钢琴太娘了’,最后我只能放弃。”
江念初认真听着大家的分享,把关键信息记在笔记本上:“这些都是典型的校园性别偏见,它们看似小事,却会慢慢影响我们的选择——比如那个想加入管弦乐团的同学,可能因为一句话,就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比如那个参加辩论比赛的同学,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质疑,不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她打开PPT,开始讲解“如何识别校园里的隐形偏见”:“有的偏见很明显,比如‘女生不适合学理科’;但有的偏见很隐蔽,比如老师说‘男生要多让着女生’,看似是关心,其实是默认‘女生能力不如男生’。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学会识别这些偏见,然后勇敢地说‘不’。”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江念初组织了“偏见情景模拟”环节。她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模拟“小组作业分工”的场景:一位同学扮演“默认女生写报告”的组长,另一位同学扮演“想尝试做PPT”的女生。当“组长”说“女生细心,写报告更合适”时,“女生”按照江念初教的方法,笑着回应:“我之前做过PPT,有经验,而且小组分工应该看能力,不是看性别呀,咱们可以一起商量,找到最适合每个人的任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