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大学图书馆三楼的自习区格外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响起的翻书声。江念熙把笔记本电脑放在靠窗的桌子上,指尖悬在键盘上方,迟迟没有落下——屏幕上是她修改了无数次的报告文档,标题“城市家庭性别分工现状调研与优化建议”几个字,在白底上显得格外醒目。这是她从高中就开始准备的报告,如今在社会学课的启发下终于完善,即将提交给市妇联。
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摊开的社会学课本上,书页停留在“社会性别理论”那一节,上面画满了彩色的批注。江念熙伸手摸了摸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忽然想起高中时的某个周末,她坐在江哲的书房里,第一次提出想做“家庭性别分工”调研时的场景。
那时候她刚上高二,班里开主题班会,讨论“家庭里谁该做家务”,有男生说“肯定是妈妈啊,爸爸要上班赚钱”,女生们也大多默认“洗碗、扫地本来就是女生该做的事”。江念熙听着这些话,心里总觉得不对劲——她想起自己家里,江哲会帮林晚星洗碗,陈屿会帮江念初带孩子,为什么别的家庭不是这样?
她把疑惑告诉江哲,父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她找了几本社会学入门书,又递给她一个崭新的笔记本:“想知道答案,就自己去观察。但记住,观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落地到具体的人和事上,才能看到真实的问题。”从那天起,江念熙就开始了她的调研:放学路上跟邻居阿姨聊天,周末去同学家做客时留意他们的家庭分工,甚至会记录下自己家里每天谁做饭、谁洗碗、谁辅导孩子作业。
笔记本很快就写满了半本,她整理出一组数据:采访的30个家庭里,有27个家庭的家务主要由女性承担,即使是双职工家庭,女性下班后做家务的时间也比男性多2-3小时;有18个家庭的孩子认为“男生不需要学做饭”“女生不用修家电”。这些数据让江念熙很震撼,她把调研结果整理成简单的报告,江哲看了之后,又帮她补充了“如何提出优化建议”的思路:“调研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可以想想,学校、社区、社会机构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家庭实现更平等的分工。”
后来因为高考,报告被暂时搁置,但那个写满调研记录的笔记本,江念熙一直带在身边。考上大学选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了社会学,就是想更系统地学习理论,把高中时的调研做得更深入。
大一上社会学导论课时,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纪录片,讲述不同城市家庭的分工现状,画面里那些每天下班还要买菜、做饭、辅导孩子,却被丈夫说“你在家又没做什么”的女性,让江念熙想起了高中时采访过的张阿姨——张阿姨在超市做收银员,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准备早餐,晚上九点下班还要给全家洗衣服,而她的丈夫下班回家后,只会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还说“我赚钱比你多,家务就该你做”。
那节课后,江念熙终于下定决心,要把高中时的报告完善好。她利用课余时间,重新联系了高中时采访过的家庭,又新增了50个大学生家庭样本,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访谈的方式,收集更全面的数据。为了确保调研的准确性,她还特意去图书馆查了近五年的城市家庭发展报告,参考了社会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把高中时略显稚嫩的建议,修改成更具可行性的方案。
比如在“社区支持”部分,她提出“社区可以定期举办家庭技能培训班,邀请爸爸们学习做饭、带娃,妈妈们学习家电维修、家庭理财”;在“学校教育”部分,她建议“中小学开设家庭责任课,让男生女生一起学习做家务,培养平等的家庭观念”;在“社会宣传”部分,她写道“媒体可以多宣传平等分工的家庭案例,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
修改报告的那些日子,江念熙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有一次赶报告到深夜,图书馆快闭馆时,她收到林晚星发来的消息:“念熙,别太累了,妈妈给你炖了银耳羹,等你回来喝。”她站在图书馆门口,看着远处宿舍楼的灯光,忽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努力——家人的支持,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她前行的路。
此刻,江念熙深吸一口气,点开市妇联的官网,找到“调研报告征集”入口,一步步上传文档。当页面弹出“提交成功”的提示时,她的心脏忍不住加速跳动,手指微微颤抖着,给江哲发了一条消息:“爸,我把‘家庭性别分工’的报告提交给市妇联了!以前你教我‘观察要落地’,那时候我还不太懂,现在我终于做到了——我的报告里,有真实的家庭故事,有具体的数据,还有能落地的建议。”
消息发出去还不到一分钟,江哲的回复就来了,附带一个欣慰的表情:“我的女儿,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爸爸为你骄傲。还记得你高中时第一次跟我分享调研结果,眼睛里满是困惑和不甘,现在你已经能把困惑变成行动,把不甘变成改变的力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