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还带着冬末的余凉,却被“微光公益”工作室里的暖光烘得软了几分。江念初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至晚上七点,她才后知后觉地揉了揉发酸的脖颈,视线扫过桌角那本摊开的日历——3月15日,她的24岁生日。
其实她自己早忘了这天,若不是早上母亲发来一句“生日快乐,记得吃碗长寿面”,她恐怕要等过了零点才反应过来。眼下工作室忙着筹备“城乡儿童手作展”,参展的一百多件作品还没来得及贴标签,她满脑子都是“明天要和乡村学校确认物流”“后天要联系装裱师傅”,生日这件事,早就被挤到了记忆的角落。
“还在忙?”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陈屿拎着两个袋子走进来,一个印着蛋糕店的logo,另一个则是她常去的那家私房菜馆的保温袋。江念初抬头时,正撞进他带着笑意的眼眸,他指尖还沾着点外面的寒气,却在看到她的瞬间,眉眼都软了下来,“猜你就没顾上吃饭,也没顾上……今天是什么日子。”
江念初愣了愣,才后知后觉地看向日历,脸颊微微发烫:“哎呀,忙忘了。”
“怎么能忘?”陈屿把袋子放在桌上,先打开保温袋,浓郁的番茄牛腩香瞬间漫开来——这是她最爱的菜,肉质软烂,汤汁浓稠,每次他做这道菜,她都能多吃一碗米饭。紧接着,他又打开蛋糕盒,里面是一个小小的草莓蛋糕,奶油上用巧克力写着“念念,24岁快乐”,旁边还摆着一颗用翻糖做的小星星,亮晶晶的,像极了她上次说喜欢的夜空星星。
“你怎么知道……”江念初的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她记得自己只是上周随口提了一句“草莓季快过了,还想吃次草莓蛋糕”,没想到他记在了心里。
“你的话,我都记得。”陈屿把筷子递给她,又替她盛了一碗牛腩汤,“先吃饭,不然面该坨了。”他说着,从保温袋里又拿出一个小碗,里面是卧着荷包蛋的长寿面,汤里飘着葱花,热气腾腾的,暖得人心里发颤。
江念初捧着碗,小口喝着汤,番茄的酸甜混着牛肉的鲜香在舌尖散开,眼眶忽然有点热。以前她过生日,要么是和父母一起吃顿饭,要么是在学校里和同学简单庆祝,从未有人像陈屿这样,把她随口说的话、不经意的喜好,都一一放在心上,连长寿面的荷包蛋,都是她喜欢的流心款。
“今天视频连线的时候,林小满还问起你。”陈屿坐在她对面,看着她小口吃面的样子,眼底满是温柔,“他说‘江老师上次说喜欢看星星,我攒了好多玻璃珠,想寄给她当星星’,还让我一定把话传到。”
“真的吗?”江念初停下筷子,眼睛亮了起来。她想起上个月去乡村学校走访,林小满拉着她的手,指着夜空说“老师,我们这里的星星比城里亮”,她当时笑着说“是啊,我最喜欢星星了”,没想到孩子记了这么久。
“当然是真的,他还画了张画,让我带给你。”陈屿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折叠的画纸,展开来,是林小满的手笔——纸上画着一片星空,星空下站着两个小人,一个扎着马尾(像她),一个穿着衬衫(像陈屿),旁边还写着歪歪扭扭的“江老师生日快乐”。
江念初把画纸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放在贴身的口袋里,像是珍藏了一份无价的礼物。她低头继续吃面,嘴角却忍不住上扬,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温暖又踏实。
吃完蛋糕,陈屿忽然站起身,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念初,带你去个地方。”
“去哪里呀?现在都这么晚了。”江念初疑惑地问,却还是乖乖地跟着他穿上外套。
“去了就知道,是给你的24岁生日惊喜。”陈屿的眼底藏着神秘的笑意,伸手牵住她的手,他的手心温暖干燥,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车子驶离市区,路灯渐渐稀疏,夜空却越来越清晰,星星一颗接一颗地冒出来,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江念初趴在车窗上,看着窗外掠过的树影,像个好奇的孩子:“我们是要去看星星吗?”
“算是吧,但不止星星。”陈屿侧头看了她一眼,笑着卖了个关子。
大约四十分钟后,车子停在了城郊的一片草地上。这里是他们之前偶然发现的地方,视野开阔,没有城市的光污染,晚上能看到漫天繁星。可今天的草地,却和往常不一样——
草地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灯串,从这边的树干拉到那边的木桩,像把夜空里的星星摘了下来,一一挂在半空,暖黄的灯光映在草地上,温柔得不像话;正中央放着一个用木头搭成的小架子,架子上摆满了信封,每个信封上都写着不同的名字,有的是“林小满&陈阳”,有的是“苏晓&李雪”,都是“书信结对”里的孩子;架子旁边,还放着一个画架,画架上是一幅画——画的是工作室的落地窗,窗内是她和陈屿低头看信的模样,窗外是漫天的星光,画的右下角,写着“祝江老师24岁生日快乐,祝江老师和陈老师永远开心”,是孩子们稚嫩的字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