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周末,阳光透过客厅的落地窗,在木地板上洒下一片暖融融的光斑。17岁的江念熙盘腿坐在沙发上,面前摊着一沓厚厚的问卷,彩色的便利贴贴满了茶几边缘,上面写着“家庭分工”“性别认知”“家务分配”等关键词。她手里握着红色水笔,笔尖在问卷上反复圈画,眉头却越皱越紧——这是她花了两周时间,在学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发放的“家庭性别分工调查问卷”,收回来的328份有效问卷里,有80%的答案都写着“妈妈负责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剩下的20%里,也只有零星几人提到“爸爸偶尔会洗碗”。
“姐,你看这个,”江念熙拿起一份问卷,递到刚走进客厅的江念初面前,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这个同学写‘我家爸爸只会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妈妈每天下班回来还要做饭、辅导我写作业,有时候累得偷偷哭’。还有这个,‘我问爸爸为什么不做家务,他说‘男人只要赚钱就够了,家务是女人的事’’。”
江念初在她身边坐下,接过问卷仔细看着,指尖划过那些稚嫩却真实的字迹,心里也泛起一阵沉甸甸的感觉。她伸手摸了摸江念熙的头,声音温柔却坚定:“念熙,你能注意到这些问题,还愿意做调查去了解,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光吐槽可不行,既然发现了问题,那我们就一起做些什么,改变这个现状好不好?”
江念熙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光亮:“可是我们能做什么呀?好多同学都说,家里的习惯已经养成好多年了,爸爸根本不愿意改。”她想起之前在性别书籍分享会上,有女生说“我想让爸爸帮妈妈分担家务,却被爸爸说‘小孩子别管大人的事’”,还有男生说“我主动帮妈妈洗碗,爷爷却说‘男生学这个没出息’”。这些声音,都让她觉得改变好像很难。
“别着急,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江念初拿起茶几上的便利贴,写下“家庭分工小行动”几个字,“比如先从咱们家开始,然后带动同学家里一起改变。你看爸爸,以前也很少做家务,后来妈妈跟他沟通后,他现在每天都会主动洗碗、倒垃圾;逸晨现在也会帮妈妈打扫房间、整理书桌。改变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但只要开始做,就会慢慢变好。”
江念熙看着便利贴上的字,又想起家里的变化——以前爸爸江哲下班回家,总是先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现在一进门就会去厨房帮妈妈林晚星择菜;以前哥哥江逸晨吃完饭就回房间写作业,现在会主动把碗筷拿到厨房,还学着洗碗。这些细微的改变,就像小石子投进水里,慢慢泛起了涟漪。她点了点头,重新拿起问卷,语气里多了几分坚定:“姐,那我们先把调查结论整理出来,然后设计一些‘家庭分工小建议’,发给同学们,让大家试着跟爸爸妈妈沟通,一起分担家务好不好?”
“这个主意好!”江念初笑着点头,从书架上拿出笔记本,“我们可以把问卷里的问题分类整理,比如‘家务分配现状’‘家庭成员对分工的看法’‘同学们的期待’,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具体的建议,比如‘每天让爸爸做一件家务,比如洗碗、倒垃圾’‘周末全家一起打扫卫生,分工合作’。这样同学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做了。”
姐妹俩坐在沙发上,一起整理问卷数据。江念熙负责念问卷里的典型答案,江念初负责记录和分类。阳光慢慢移动,落在她们的笔记本上,把那些关于“家庭分工”的文字,都染成了温暖的颜色。
“姐,你看这个同学写的,”江念熙拿起一份问卷,声音里带着几分心疼,“‘妈妈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做饭,然后送我上学,下班回来还要洗衣服、打扫卫生,爸爸从来都不帮忙,妈妈有时候会偷偷跟我说‘太累了’’。”
江念初停下笔,心里也有些难受:“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妈妈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却很少有人看见她们的辛苦。我们在建议里,一定要加上‘多关注妈妈的付出,跟妈妈说谢谢’,让同学们知道,妈妈的辛苦不是理所当然的。”
江念熙用力点头,在便利贴上写下“跟妈妈说谢谢”,然后又补充道:“还要加上‘跟爸爸沟通,让他知道家务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上次我跟爸爸说‘妈妈每天都很累’,爸爸才意识到自己很少做家务,后来就开始主动帮忙了。”
不知不觉,夕阳已经西下,客厅里渐渐暗了下来。江念初打开台灯,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茶几上的问卷和笔记本。姐妹俩终于整理完了调查数据,江念熙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突然想起什么,拿起笔,在调查结论的最后,郑重地加了一句:“改变从‘爸爸也能洗碗’开始。”
“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呀?”江念初好奇地问。
江念熙笑着说:“因为洗碗是最简单的家务呀,爸爸只要花几分钟就能做到。如果每个爸爸都能开始洗碗,慢慢就会愿意做更多的家务,妈妈就能轻松一点了。而且上次爸爸就是从洗碗开始,慢慢学会了择菜、打扫卫生的,我觉得这句话能给同学们信心,让他们知道改变其实很简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