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暖阳透过“微光书店”的落地窗,在木质书架上洒下细碎的光斑。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咖啡香与墨香,30多位读者围坐在书店中央的阅读区,目光都聚焦在讲台前的林晚星身上。她穿着米白色针织衫,手里捧着刚出版的新书《性别平等:从家庭到校园的温暖实践》,封面上印着一张温馨的照片——她和丈夫江哲、儿子江逸晨、女儿江念熙围坐在书桌前,逸晨在画校服设计图,念熙在整理图书角提案,江哲在一旁修改工作坊课件,而她则在记录这一切。
“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抽出时间来参加我的新书分享会。”林晚星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量,目光扫过在场的读者,有抱着孩子的妈妈,有刚入职场的年轻女性,还有几位特意来取经的教育工作者,“这本书里记录的,不只是我做性别教育公益的故事,更藏着我作为妻子、母亲,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寻找平衡的笨拙尝试。所以今天,我不想只聊书里的内容,更想和大家聊聊‘平衡’这个话题——相信很多朋友,尤其是女性朋友,都曾被这个问题困扰过。”
话音刚落,坐在第一排的年轻妈妈李女士就举起了手,语气里带着一丝焦虑:“林老师,我特别佩服您能同时把公益、写作和家庭都兼顾好。我自己是职场妈妈,每天下班回家要陪孩子写作业、做饭,根本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时候甚至会想,是不是我太贪心了,既想做好工作,又想当好妈妈?”
李女士的话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鸣,有人轻轻点头,有人小声附和。林晚星放下书,走到读者中间,坐在李女士身边的椅子上,温柔地说:“其实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贪心时刻’。五年前,我刚开始做乡村性别教育公益时,每天要跑不同的村子做讲座,回家还要赶写方案,有一次,念熙发烧到39度,我却因为要准备第二天的公益培训,只能让江哲一个人带孩子去医院。晚上培训结束回家,看到念熙睡梦中还攥着我的衣角,我心里特别愧疚,甚至想过‘要不放弃公益吧,先把孩子照顾好’。”
她的话让现场安静下来,大家都认真地听着。林晚星继续说:“后来我和江哲聊这件事,他跟我说‘平衡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是我们两个人的事’。从那以后,我们开始一起调整生活节奏——比如我要去外地做公益时,他会提前把工作安排好,负责接送孩子、辅导作业;而他要开‘父亲性别教育工作坊’时,我会提前准备好一家人的饭菜,帮他整理学员反馈。慢慢我发现,平衡不是‘我要做好所有事’,而是‘我们一起把重要的事做好’。”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林晚星分享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去年冬天,我要赶新书的最后一章,同时逸晨要修改校服设计稿,念熙要做图书角调研,家里的事情特别多。那段时间,我们家有个‘家庭任务板’,每天晚上一起把第二天要做的事列出来:江哲负责早上送孩子上学、晚上辅导逸晨的数学;我负责早上做早餐、下午抽两小时赶书稿,晚上帮念熙整理调研数据;逸晨和念熙则负责自己整理书包、洗碗。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因为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反而觉得很充实,没有谁觉得‘只有自己在付出’。”
坐在后排的职场女性张女士举手提问:“林老师,我没有孩子,但我总觉得工作和家庭很难兼顾——比如我想加班完成项目,就没时间陪父母吃饭;想周末带父母出去玩,又担心工作上的事没做完。您觉得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平衡呢?”
林晚星笑着回答:“其实平衡的核心,不是‘平均分配时间’,而是‘明确优先级’。我妈妈去年生病住院时,我推掉了所有非必要的公益活动,每天都去医院陪她,工作上的事只处理最紧急的部分。那段时间,我才明白,所谓平衡,是在不同阶段,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比如你觉得陪父母很重要,那就每周固定一天回家吃饭,哪怕只是简单的家常菜;工作上,学会‘拒绝’非必要的加班,把时间高效利用起来,而不是陷入‘假性忙碌’。”
她还分享了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我有一个‘三色笔记本’,红色记录‘必须做的事’(比如孩子的家长会、重要的公益讲座),蓝色记录‘想做的事’(比如写文章、读一本书),黑色记录‘可推迟的事’(比如整理衣柜、参加非必要的聚会)。每天早上花十分钟梳理,优先完成红色任务,再根据时间安排蓝色任务,黑色任务则灵活调整。这样既能保证重要的事不被耽误,也能留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一位刚成为妈妈的读者王女士眼眶泛红地说:“林老师,我辞职在家带孩子快一年了,最近想重新回归职场,却总担心自己做不好——怕工作做不好,又怕陪孩子的时间少了,您当时有没有过这样的焦虑?”
林晚星握住王女士的手,轻声说:“我特别理解这种焦虑。念熙刚上幼儿园时,我重新开始做公益,每天都在‘我是不是一个好妈妈’和‘我是不是一个好的公益人’之间纠结。有一次,我因为要去云南做乡村讲座,错过了念熙的第一次幼儿园演出,回家后看到她画的‘妈妈在远方’的画,我哭了很久。但后来我发现,孩子需要的不是‘无时无刻的陪伴’,而是‘高质量的陪伴’和‘妈妈的自我成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